黃河之濱會更美
黃河之濱風景如畫。本版攝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盛學卿
人們漫步在美麗的黃河之濱。
中電萬維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智慧展廳是「智慧甘肅」的縮影。
黃河之濱的各種文藝演出為蘭州增添了更多人文氣息。
遊客盡情享受黃河美麗夜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鞏煒 白德斌 劉健 楊唯偉
滔滔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蜿蜒奔騰,從青海進入甘肅,如一條昂首巨龍,在甘肅「兩進兩出」後,一路向東,千折萬轉,奔騰入海。
蘭州,作為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有著古老而深遠的黃河文明。包羅萬象、求新求變的傳統,從古至今在這座城市的血液中流淌。
「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遊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汙染防治的重任,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視察時,對這座城市提出殷切期望。
初秋登高,從蘭州市白塔山的山頂俯瞰,百年黃河鐵橋橫跨兩岸,見證著歷史,記載著變遷。在奔流不息的黃河臂彎裡,一座城市展露新姿。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指明了前進方向。
時隔一年,大河彎彎,生機勃勃。
黃河之濱正變得更加美麗!
水清岸綠 黃河之濱美如畫
蘭州濱河路上,一步一景,惹人沉醉。
2019年8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州市蘭鐵泵站項目點,發出「黃河之濱也很美」的讚嘆。
初秋,站在蘭鐵泵站觀景平臺遠眺,遠處山林蒼翠,兩岸樓宇林立,黃河水奔流不息。從觀景臺沿階而下,是近三百米的紅磚漫步道,路旁楊柳輕拂。在河邊遊覽、休閒的人絡繹不絕。
「一年前,總書記就是在這兒,給黃河治理指明了方向。」蘭州市黃河河道管理站站長郭德軍說,一年來,蘭州積極推進黃河幹流防洪工程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設任務,今年年底將全面建成。
「你看,以前那裡都是光禿禿的,現在金絲菊、八瓣梅開得多好。」順著郭德軍手指的方向,能夠看到黃河岸邊的護坡上五顏六色的花朵開得正旺,點綴在黃河與蒼翠的河堤之間。
環境提升帶來的變化,愉悅著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
53年前,王定西從靖遠來到蘭州工作,蘭州更像是他相處多年的老友。「以前來黃河邊,一走鞋就髒,現在越來越乾淨,休閒娛樂的地方變多了,特別是這一年來,變化真大。」
在蘭州市安寧區安寧堡街道黃家灘社區,千畝桃園生機勃勃。去年以來,安寧區圍繞黃河保護,加快推進「十裡桃鄉」建設。
通過改造提升二乾渠打造的「黃河桃花溪」就是其中一項。已完工的試驗段不遠處,就是老蘭州人朱勝利和楊長徵夫妻倆的家。
「現在有條件住樓房了,反而離不開這裡了,每年桃子一下來,這兒就特熱鬧,都是來避暑和玩的人。」朱勝利說道,言語間是對生活的滿足。
去年以來,為充分利用好桃園與濱河路間300畝荒地,安寧啟動安寧堡街道「十裡桃鄉」基礎設施配套及環境提升改造項目,將打造一個集桃花溪、印象花海、桃花島、桃花集市、桃園等為一體的十裡桃鄉憶景。
項目建成後,將全面完善安寧堡片區的基礎配套設施,從根本上提升片區整體環境,成為「黃河之濱也很美」的新名片。
「一聽說有新項目,我們都非常期待,這不都是為了咱們!」朱勝利笑著說。
基礎設施不斷提升,旅遊項目打造如火如荼。蘭州市重點打造的「夜遊黃河」特色旅遊景觀項目,利用黃河穿城而過的特點,將黃河母親、白塔山、水車博覽園、體育公園等景觀以點串線,接連穿過中山橋、元通大橋、黃河大橋,展示了獨特的橋文化,為遊客提供悠閒、舒適、安全的水上觀光旅遊服務。
打造特色旅遊項目的同時,蘭州市積極打造文化展演精品,不斷放大「黃河之濱也很美」的名片效應——舉辦「黃河之濱音樂節」「把蘭州唱給你聽」民謠路演、「黃河之濱也很美」全國書法美術攝影視頻及文學作品大賽等,為市民遊客提供了藝術盛宴,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譽度。
河水滔滔,笛聲悠長。在蘭州黃河旅遊新通道的鹽場堡碼頭,停靠在岸邊的遊船格外亮眼。夜幕降臨,來自成都的遊客汪宇峰迫不及待乘上遊船。
「在遊輪上看兩岸美景,在黃河之濱感受黃河文化,蘭州來得值!」汪宇峰讚不絕口。
購置新的夜遊船,開闢新線路,嫁接節會文化……總投資約8000萬元的「夜遊黃河」項目成為蘭州新一輪的網紅旅遊品牌,目前累計接待遊客78萬人次。
全心全力 守護母親河
「黃河母親」的雕塑靜靜地佇立在黃河岸邊,歷經風雨依舊栩栩如生。慈祥的微笑,充滿著一位母親對兒女全部的愛與呵護。
蘭州,就像是黃河母親最寵愛的孩子一般。同樣,蘭州也全心投入、全力呵護著黃河母親。
蘭州市坐落於黃河河谷,南北兩側是綿延起伏的山地和溝壑縱橫的黃土梁峁,全城呈現「兩山夾一川」的地貌。
蘭州是全國54個重要防洪城市之一,境內除了黃河幹流及其支流外,還有眾多的山洪溝道,黃河防汛壓力較大。
為補齊防洪短板,蘭州市圍繞黃河蘭州段防洪治理下足功夫,把項目建設作為黃河系統保護治理的主要支撐和重要保障。
「蘭州市黃河幹流防洪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投資蘭州市最大的水利項目。通過項目建設,黃河蘭州段防汛能力明顯提升。」郭德軍介紹說,蘭州市黃河幹流防洪工程新建和維修加固段防洪標準均已達到100年一遇,對應洪峰流量6500立方米每秒,將有效保護全市沿黃兩岸200多萬城鄉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做好基礎防洪工程的同時,工程兼顧城市生態修復,堅持系統治理,多種新形式的河防建築全新亮相。
在城關黃河大橋北岸,幾年前被河水衝毀的河灘岸坎,已被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網格結構生態預製塊替代,有效保護了河道堤防,網格裡高羊茅和蘆葦自由生長,綠意盎然。
這是蘭州市在河堤河岸建設中引進的新材料。「以前這裡都是沙土,經不起洪水的衝刷,易造成水土流失。」郭德軍說,利用生態措施治理使植物發達的根系與生態預製塊、加筋麥克墊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增強護岸強度的同時,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黃河幹流防洪治理、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黑臭水體治理、積水點改造、河洪道生態水系治理……一年來,蘭州市按照「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的思路,加快保護治理,加大黃河保護治理的投資力度,目前正在實施五大類治理項目,總投資超過66億元。
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的路上,蘭州市多措並舉,全面發力,黃河蘭州段呈現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象。
打造幸福河 建設幸福城
從黃河治理出發,凝心聚力打造集防洪、生態、景觀、文化為一體的「幸福河」,促進蘭州市在建設「幸福城市」中邁出更大更快的步伐。
走進位於安寧區北濱河路西端的七裡河安寧汙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建設現場,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數十輛挖掘機、水泥罐車、渣土車正在地下忙碌作業……
「新建汙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將從現在的日處理20萬噸提升至40萬噸,尾水排放標準由1級B提升至1級A。」項目技術負責人劉延波介紹說。
不同於一般的汙水處理廠,這座汙水處理廠工程項目全部下沉在地下。「地上將建設景觀公園,與百裡黃河風情線景觀互為映襯。同時,汙水處理過後可以用於公園澆灌花草,得到二次利用。」劉延波說。
不只是這裡,一年來,蘭州市加快推進城區4座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項目建設。目前,西固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項目已於去年底完工,其餘3個汙水處理廠預計2021年底全部完成。
建成後,將極大提升全市汙水處理質量與規模——各廠出水水質將全面達到1級A標準,日處理規模由目前的每天60萬噸提升到80萬噸。
基礎設施連著大民生。一年來,蘭州市積極推進城市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編制、審批和建設,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繼去年建成5米寬的河道健身步道2.94公裡後,蘭州今年又新建8.15公裡配套景觀照明、休憩服務設施、生態恢復等工程;打通了七裡河黃河大橋至雁灘黃河大橋段健身步道「斷頭路」和「堵點」,實現了核心區20公裡步道全線貫通,對核心區小西湖橋至雁灘黃河大橋段8公裡夜景亮化進行了改造提升;對沿線5座黃河橋梁、山體建築輪廓線、綠化景觀帶等39個節點實施亮化工程,打造出了黃河兩岸「一橋一景,一點一景」的夜間景觀。
一年來,黃河的水更清,蘭州的城更美,人們的生活更幸福。
堅持人民至上 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為人民。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遵循著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蘭州市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
一年來,這座城市在堅持不懈地「強筋健骨」——更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強的經濟實力、更強的產業引領、更強的開放格局……
在謀劃高質量發展的路上,捷報頻頻——
今年上半年,蘭州市經濟發展經受住了疫情衝擊,主要經濟指標先降後升、由負轉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2.22億元、增長1.5%,多項指標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一季度,蘭州新區GDP實現逆勢增長12.3%,二季度同比增長20.15%,上半年同比增長15.2%。一季度各項經濟指標領跑國家級新區,二季度繼續加力實現更快增速,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
創新思路、因地制宜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蘭州市每一個縣區的核心目標。
皋蘭縣絕大部分都是延綿不絕的山地,可利用面積有限,且鎮與鎮之間距離較遠。為破解發展難題,使關聯產業向各鎮集聚集群發展,形成聚集效應、規模效應,皋蘭縣大膽改革創新,依託全縣6個鎮均處在國省道和城市快速路沿線,並與蘭州市區、蘭州新區接壤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制定了「一鎮一園區、一鎮一主導主業」的發展思路,建設6個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工業或物流園區,成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19年,皋蘭縣生產總值達到75.78億元,是2012年的2倍,多項經濟指標在全市位居第一。這個曾經在蘭州市8個縣區中經濟最薄弱的地方,成為黃河之濱一顆閃亮的新星。
科技創新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一年來,蘭州市全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初見成效,推進蘭州科技創新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去年蘭州市成功進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蘭州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檸說。
走進蘭州市雁灘高新區的中電萬維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智慧展廳,甘肅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甘肅政務雲平臺、甘肅省全民健康平臺……變幻閃爍的數字、起起伏伏的折線圖中,一個「智慧」甘肅映入眼帘。
「面對今年的疫情,我們配合省衛健委第一時間推出甘肅省新冠肺炎防治公共服務平臺,做好全省疫情防控、排查和申報。」中電萬維公司副總經理王朝輝說,目前健康出行碼註冊申領人數已經超過1100萬人次,成為公司有史以來服務人數最多、最高頻的公眾應用。
從發放科技創新券激發中小微企業創新,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了匹配、對接、投資、生產。蘭州科技大市場,成了甘肅科技轉化的推動器。今年以來,蘭州科技大市場已經籤訂技術合同1763項,成交金額達40.86億元,較上年增長41.2%。
政策的大力支持、環境的持續優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和項目落地。
去年,留美博士王珠銀在蘭州市科技局和高新區的大力支持下,組建蘭州肽谷研究院。30多名海內外專家博士加入研發團隊,基於五肽全庫開展多肽藥物研究。
「有蘭大情懷和家鄉情懷,但更少不了資源優勢。」王珠銀信心滿滿地說,「目前研究正在順利開展。」
今天,生活在蘭州的人們,正從一個個細節感知著這座城市的變化;而這座城市,也正以高質量發展新成果,回應著人民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