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T的基本介紹
一、DIT的定義
DIT英文全稱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就一個「人」而言,是需要具備電影技術和IT技術綜合能力的藝術工作者。就一個「工種」而言,是在電影製作中提供科學、高效的色彩管理、視頻管理和數據管理服務的崗位。二者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DIT定義。
二、DIT的由來
1、隨著數字攝影機時代到來應運而生
隨著數字攝影機在技術上的不斷提升,從SONY F900到RED ONE 到ARRI ALEXA,到如今的許多電影級數字攝影機的廣泛應用,DIT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一職能到多面職能的發展。其中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
① 2001年,SONY F900系列攝影機廣泛應用,國外視頻工程師興起。
②2009年之後,RED、ARRI數字攝影機廣泛應用,國內DIT應運而生。
2、需要數字工程師來解決前後期製作問題
新興數字攝影機的原理與操作及數字後期製作流程,需要綜合性技術人才全面介入流程管理,並提供技術支持。
3、劇組對數字流程解決方案剛需增大
隨著數字攝影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劇組需要數字流程解決方案。2009年徐克導演拍攝的3D電影《龍門飛甲》,在國內建立起了真正意義上的DIT。2009年開始,數字攝影機慢慢取代膠片,在中國僅用了2年半左右的時間就全面取代膠片,素材管理成為每個劇組的標配,劇組對科學且工業化的數字流程解決方案也越發重視。
4、膠片轉數字時代,所見即所得
電影全面進入數字時代,改變了之前膠片要衝洗之後才可以看到畫面成片的情況,直接將原片素材放到電腦裡查看,時效性大大提升,On Set也變得很有必要,能實現及時反饋,隨時調整。
5、數字存儲的安全性
從可以保存百年的膠片儲存到硬碟儲存的轉變,拍攝素材存儲風險性增大,數據的妥善、安全、科學保管成為電影拍攝中重要環節。數據問題和數據丟失是劇組的致命損失。安全的數據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6、數字時代攝影師的工作方式與需求
傳統膠片攝影師通常依賴測光表去監測曝光,數字時代的攝影師會依賴示波儀與監視器監測畫面細節,DIT就成為攝影師的眼睛,幫助攝影師監測畫面的技術質量。
三、國外DIT的發展階段
DIT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提出來的,目前的發展階段有幾個特點:
1、DIT負責現場色彩的調整,通過錄機進行基本記錄和回放、控制IRIS光孔、數據現場備份、負責攝影機設置等綜合技術環節,國外的DIT都需要了解攝影機的參數、作用以及技術原理。
2、設立駐地Lab的工作站,現場階段性完成數據的備份與校驗,由專門的工作人員每天分批次運回駐地Lab工作站,並有工作站的技術人員完成轉檔,上傳雲端等技術工作。
3、DIT的硬體集成度高,通常為工作推車體系。這與西方完善的劇組工作條件密不可分,不會因為設備過於龐大沉重而產生人力或運輸上問題,阻礙工作。
4、好萊塢一線電影DIT工作數據管理嚴格,與攝影棚工作環境深度綁定。
5、職能區分明確,DIT與VIDEO ASSIST等不同部門的概念非常獨立,不會混成大的團隊。
6、雲直播雲共享方案流程成熟,接受度廣。
四、國內DIT的基本現狀
國內的電影數位化製作產業發展相對較晚,但近幾年電影產業發展迅猛,電影數位化製作環節正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DIT在國內的基本情況或者說存在的問題有:
1、 國內劇組對DIT的職能認知度不足。
2、劇組給DIT的預算少,甚至有時候是其它部門派來的兼職DIT,比如剪輯助理來做一些素材備份的工作。
3、DIT的軟硬體工作流程五花八門 ,多為「行活」水平 ,缺乏工業標準,工作事故時有發生。
4、與好萊塢團隊合拍時, 發現國內的觀念與技術差距很大。
5、國內需要不斷去優化工業化的標準。
全流程DIT的優化及發展2015年參與電影《長城》的拍攝,與好萊塢一線團隊合作,這個契機奠定了我們打造DIT全流程的基礎。我們在DIT全流程中,主要做三個工作:1、LIVE GRADE現場色彩管理;2、QTAKE視頻管理;3、DMT數據管理。這三部分結合才是一個DIT全流程的概念,且三者密不可分。現場調色是利用一些調色軟體,現場實時對攝影機輸出的SDI信號做色彩調整。不同項目,會用不同軟體,有不一樣的搭配。①Live Grading的流程搭建,通過LUT BOX將攝影機信號與監視器串聯,通過電腦控制LUT BOX進行實時調色。②通過標準的OLED調色監視器,在拍攝時監看畫面的曝光、波形、焦點、色彩等,輔助攝影師對畫面進行把控。③導入DI公司預製LUT(SHOW LUT),並在現場根據拍攝需求微調或創建新的調色方案。④ 色彩查找表交換,將每次調色的色彩信息儲存成文檔交給其他部門。QtakeHD Video Assist(高級現場實時視頻處理系統)是一套科學高效的視頻畫面信號分配和處理系統,可以有效地把現場拍攝畫面分配給劇組裡有需求的各個部門。自動記錄、存儲和原始數據一樣命名的代理文件;全部代理文件存儲在本地硬碟,隨時調取查看,擁有方便快捷的採集和回放功能;實施對畫面進行縮放、位移等處理,最多支持4路(已有支持8路的版本誕生)攝影機同時輸入/輸出;通過視頻矩陣硬體隨意切換視頻信號。② ipad/iphone Wi-Fi無線實時預覽和回放通過iPad無線監看視頻信號和回放,設定權限,加上水印給對應有權限的人,安全級別高。企業級Wi-Fi解決方案,信號覆蓋拍攝現場。這裡的剪輯是指把前後的素材在單層軌道裡進行鏡頭與鏡頭的拼接過程。相當於剪輯軟體裡單軌剪輯的概念。功能比較局限,但足夠現場為了即時看到幾個鏡頭剪輯在一起的效果而做快速剪輯。同時,一般錄下來的代理文件具有和原始數據一樣的文件名和時碼,方便剪輯和套底。在做電影時,通常是視效部門給我們一個背景圖片或者背景視頻,我們把綠幕簡單摳掉,合成背景上去,在現場進行預合成,看大概效果 。有時候在做現場回放時,會根據項目需求進行LUT調整,然後進行色彩輸出。⑥ PDF文檔輸出、EDL/XML剪輯表生成,AlE輸出給AvidDMT(Data Management Technician)通過高性能的集成系統對素材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在DMT系統裡面,處理、管理的更多是數據(Data),它並不會像在現場那樣處理現場的實時攝影機信號。DIT的工作非常龐大,很難用DIT這個概念去涵蓋所有的工作,起碼在中國拍攝,需要很多個工種結合在一起,才能給到一個非常完整、高效的工作流程和拍攝方式。1、數據多備份(Off Load),目前拍攝電影基本都是三備份。2、拍攝素材檢查 (Quality Control)5、素材交接(Deliver),比如給視效部門,給剪輯部門。DMT在工作時,會有三個工作點(On Set---Near Set---In house),我們會在現場完成所有數據的備份,做校驗,之後把很多素材送到駐地工作站進行轉碼、調色等進一步處理。圖片來自直播PPT截圖這中間有一個近現場(near set)的概念,主要用於兩種情況:第一種,在攝影棚或攝影基地附近的輔棚或辦公室建立工作站,這樣每天完成階段拍攝時,會隨時有人把素材送到工作站,就不用等一整天的拍結束後才來處理。第二種情況是,有些項目在拍攝時會奔波在不同的外景地,居住的賓館也在不停換,這樣就需要把設備搬到現場,帶著設備轉場,在拍攝現場直接進行備份、轉碼、調色等工作。在拍攝時,我們會自己研發很多設備,比如相應的設備推車或設備集成等。根據實際情況,不停在優化、修整,不把這些問題留給設備商,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儘量不求別人。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們總結了一些比較好的工作流程,用這樣的工作操作流程去規避一些人為的錯誤,把風險降到最低。SJWORKS將自行研發設備與多年現場工作經驗制定成標準化解決方案,把DIT的工作的風險降低到最小,發揮其優勢。DIT在電影製作,從前期攝影機的測試到整體數字製作流程的制定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需要輔助攝影師監看曝光,為攝影師解決許多數位技術或者流程上的問題。DIT全流程精細化分工: DP Assist(攝影師輔助,幫助攝影師選定攝影機以及測試、控制光孔、現場調色)、Video Assist(數字回放)、DMT(數據拷貝管理)等多樣化職能。DIT行業出現越來越專業的高科技設備和軍工化定製的設備,以配合完成許多大片製作。比如,專用的數字工作站(Codex Vault)、高傳輸速度的數據中心 (Data Center)、遠程異地拍攝的直播網際網路推流系統、定製的便攜DIT設備。隨著這些設備的出現和使用,DIT的工作級別迅速提升,與科技同步。影片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電影製片公司的重視。電影素材的遺失、損壞將會對影片產生致命打擊。素材的損失會帶來影片重拍,拖延製作周期、加大製作難度,甚至最終影響到影片的上映時間。很多影片的上映檔期在開機當日已經發布,如果未按計劃時間上映影片,會對影片的票房造成巨大影響。在DIT 環節更高效的交付製作素材到各個部門,將會大大的提升製作效率,並加快拍攝反饋進度。從原來的隔天製作,到現在的當天現場剪輯等製作體系,大大提升製作效率,縮短製作進程。DIT環節是銜接各個製作部門的中心樞紐,對於製作素材的交付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用數據交接,可以減少部門間的重複溝通,完善製作流程。DIT工業化前景與5G時代的結合電影工業化是一個未來趨勢,實現工業化要有硬體基礎作為前提。我們把分公司放到青島東方影都,它的規模、硬體架構做得已經很好,可利用的很多,比如園區內的數據中心、DIT標準審片室、以及全園區覆蓋的密集網絡。在拍《流浪地球》的時候,我們將信號全區域覆蓋,將現場拍攝畫面與攝影棚任何地方進行連接,不會有延時。通過4G、5G網際網路進行實時推流直播,讓攝影棚裡各個地方的人員都能實時在iPad上看到現場拍攝畫面。 當與數據中心進行連接時,所有數據都可以實現共享。導演、攝影師或其他部門人員可以在拍攝基地,或者回到駐地後,登陸自己的帳號查看當天或者之前拍攝的內容。未來每次拍攝的原始素材和處理過的素材,都可以匯總到一個大數據中心裏面,和其他公司或基地進行共享,就不一定要用人力運輸,來進行素材的交接。部分會員提問解答1、對ACES Workflow的看法?會不會取代目前相對混亂的工作流程?答:ACES Workflow 這個流程的設計初衷挺好的,不單單僅用於不同的攝影機,也適用於很多特效公司的流程。它的誕生本來就是為了統一一些標準不同的問題,我覺得它會統一整個工作流程。2、遇到攝影機快速下卡,卡又有限的情況,安全和速度如何權衡?答:我覺得首先保證安全,這些素材沒有的話,拍再多也沒用。但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作為一個專業的DIT,不應該出現這種問題,在這個環節給劇組造成麻煩,讓全組停下為了等一張卡。我們一般會在前期做很多跟劇組跟攝影師溝通的環節,了解導演拍戲的特性,了解攝影師拍攝的特性,充分預估現場的素材大小和時間,專門做一個解決方案,並且有Plan B,儘量不會讓劇組停下等你下卡的事情發生。3、 如果劇組中只有一個DIT,應該如何安排工作?答:具體的工作應該在開機之前就確定。如果一個人要管素材又要看曝光,還要轉碼,那一天24小時都不一定做完全部工作。如果說只是一個素材管理,那優先要解決的就是保證素材足夠安全。答: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是和剪輯部門交接,因為燒錄的東西其實是給剪輯看,以及後期做特效的時候可能會看到。我們會在開機前就跟剪輯指導、剪輯組溝通好,他想要燒什麼東西在上面,一般文件名時碼會有,也會要求有場鏡號,有的會把解析度燒上去,有的會要把幀率也燒上去,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5、對於嚮往創作方向發展的新人,推薦視效方向發展還是DIT發行發展?答:我自己本身是一個學技術的導演。可以提供一些參考。往視效方向發還是DIT方向發展?各有利弊。如果你是一個劇組的DIT,你是優先於所有人甚至導演,看到了全部的素材,對於創作而言,一場戲怎麼拍?導演是怎麼拍的?攝影師最後呈現出來是什麼樣的?通過對劇本的想像,和對素材的觀看,其實能學到非常多在創作方向的知識,這是做DIT的一個好處。視效方向的好處在於很多劇本關於特效部分的文字描述很簡單,那視覺效果最後怎麼呈現出來的?其實是一個想像力和文字解讀力的一種更新和發展。對於創作來講,這也是非常有用的。往哪個方向發展,主要看自己對於創作的訴求是什麼。如果想要往視效大片方向發展,可能看看視效會很有幫助。如果對於視效沒那麼大要求,也可以從第一手的素材裡找到很多創作上的感悟。答:我覺得挑戰主要來自於整個片子的工業化需求,它究竟流程想要走到什麼程度。對於我們來說,在業界或者世界範圍內,有新技術、有新流程或其他新東西出現時,我們儘量能夠跟上節奏,能夠試驗這樣的產品或技術,儘量保持對知識的新鮮度。答:素材安全。因為很多時候小製作劇組中,很多時候可能一人要分擔多個角色,素材安全一定要特別注意。國內的一些小製作不代表不專業,但有時候製片環境或整個劇組環境、團隊環境,會變得特別混亂,各方面容易出問題,這時候保證素材的全是最值得注意的。8、在DIT這個領域有哪些標籤或者關鍵詞能代表影視工業到達了某種程度?答:我覺得國內的電影製作裡其實非常缺一個角色,叫技術總監。我們很難看到有哪部影片中有技術總監這個職位,可以把整個技術應用到整個電影工業製作的各個環節中, 比如錄音、攝影、DI或者其他各個環節。其實是需要有這麼一個角色,能夠把所有前後期的技術以一個非常科學的方法統一整個流程。我覺得DIT在這方面能夠做到。DIT需要了解的技術實在太多了,如果DIT這個人對於整個電影技術環節都了解的足夠深入,他其實能夠在這個方面發揮他該有的並且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我所理解的電影工業化,在技術的每個環節裡能夠非常科學高效的統一結合在一起。工業化一定要有工業化的基礎,不能說一個人很可靠就是工業化。得有一個工業化的基礎,比如硬體、基地、網絡架構等。補充說一點,DIT是我們業務的一個產品,不代表我們這個幾個人只會做DIT這些事。我們在做這個工作時,其實融合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和知識儲備在裡面,不會把自己局限為是一個DIT,我們提的也是全流程概念,我們會找出很多東西,今天可能是數據管理,也許明天我們會把虛擬拍攝加進去,我們正在加入很多的雲端技術和理念,未來的DIT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你怎麼做看的是你的想法,不是看你掌握哪些能力。9、製片人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判斷一個DIT團隊的好壞?答:我覺得有些項目需求很大,需求很高的時候,可能更多要看這個團隊是否能有綜合能力去達成這個需求。而最重要的是先了解一下DIT團隊做了哪些工作,再來看他們的報價。DIT這個領域的人才比較缺,因為DIT對於技術的掌握要求非常高。他在劇組裡需要和多個部門溝通,要知道非常多的知識,只有一個綜合技術能力都要非常強的人才能夠在劇組裡面跟其他部門進行高效溝通。而不只是去做一個考卡的。除了技術要求之外,他的人品,包括他對工作的認真程度,我們也非常慎重。整個DIT的預算在劇組的整個預算裡面佔比並不是很高,但承擔的責任確實非常大,風險很大。DIT的壓力應該是超級大的,在極度的壓力下,依然能用綜合的知識技術能力去很好的解決問題完成工作,這也是能力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