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抖音上有這樣一個科普視頻,獲得了廣泛的傳播——
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什麼樣的智齒應該拔除?拔智齒的收費問題?
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智齒方面的三項內容
智齒是從正中的門牙往裡數第八顆牙齒,也就是第三顆磨牙。它是發育、萌出最晚的牙齒,通常在4~5歲時形成牙胚,隨後逐漸發育形成牙齒,一般17~25歲左右萌出,此時人的生理、心理髮育都接近成熟,因此俗稱「智齒」。智齒的形態也是各種各樣,簡單可以羅列如下幾種,實際複雜遠不止以下
智齒和牙齦之間會有深而窄的盲袋,食物殘渣無法清理,若體質下降,就會出現感染。症狀是牙齦腫脹,感染還會影響張口肌肉,無法正常開口。
智齒齲壞:由於智齒無法清潔,基本無咀嚼功能,長期廢用,齲壞概率很高,特別是上頜智齒,牙刷無法夠及。
這是某位醫生曾經拔過的智齒——
智齒位置、結構、生長形態各不相同,這也直接導致拔除的難易程度各不相等。
一般情況下,拔除一顆智齒的價格介乎於幾百元到幾千元之間
下面這個圖可以簡單對價格做一個衡量,收費差異不同,僅供參考。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希望自己掙的最多,而消費的最少。例如,如果你會修車,你給別人修車時,你希望你的付出會有更多的收入。而如果你去找別人給你修車,而你會希望你花的錢越少越好。
牙醫也是如此,為了有更高的收入養家餬口,也是需要不斷去學習的。他們的付出也是很大,我們看牙時,很難看見一個牙醫在成為牙醫的路上的付出。而且,口腔也是醫學,需要在真人身上進行操作,這又和修車有很大區別。醫學的特殊性與複雜性,也會部分影響著收費——這也就能解釋外界為什麼會覺得看牙貴。大家站的角度不同。一個牙醫至少是本科五年,未來面臨再加三年的規範化培訓。治一顆牙看似簡單,但是他們在模型上練習成百上千次覺得可以了才敢去治療患者。現代口腔技術的日趨複雜,往往很多人很難掌握,我們看幾個案例,就可以看到他們的付出拔牙是有條件的。各種身體不良狀態、慢性病、孕期經期、用藥情況都會對拔牙造成影響,乃至威脅生命。只有符合一定條件的牙齒,才能拔除。
在拔牙前,需要通過檢查、問詢病史來評估,有的甚至需要拍片、抽血等,大概需要5~30min不等。
拔牙收費,通常是綜合考慮各項成本之後得出的,公立醫院更會有嚴格的物價標準。如果覺得收費成本過高,我們可以換家診所或醫院,但是如果比較好幾家都是這樣的收費,那就要糾正我們自身的誤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