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拿起教鞭一晃半生歲月;水木清華,孕育桃李不覺十年荏苒。當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迎來第二個十年時,李彬教授在新聞教育的課堂上,已經站了整整28年。
從鄭州大學到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再到清華大學,李彬從未離開新聞教學的第一線。這位在學生眼中有謙謙君子之風的老師,一直把新聞人的理想、激情與素養放在培養學生工作的首位。他推崇新聞人要有一股「精氣神兒」,更告誡學子在這個「全民性精神恍惚」的年代裡,不畏浮雲遮望眼。
2001年,剛調入清華不久的李彬聆聽了朱鎔基總理告別清華的演講。總理不帶片紙,縱橫捭闔,侃侃而談,臺上臺下,高潮迭起。他不由想起這位清華老校友曾強調的一句話:「清華不僅是一個為學的地方,還是教人為人的地方。」
以後十年,李彬始終未忘「教人為人」。他與範敬宜等學院初創時的老師一起,篳路藍縷,共同締造了新聞與傳播學院培養人才的理念和原則,而「素質為本」正是其中重要一環。
百業待興 共謀發展
2002年4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李彬作為院長助理協助範敬宜院長主持本科教學事宜,後來又作為主管教學的副院長統籌學生培養工作,直至2010年10月辭職卸任。
李彬記得,建院之初為制訂本科培養方案時的多次全院研討會。「一次教學委員會的會議一直開到中午還意猶未盡,最後乾脆定了盒飯,大家邊吃邊談。」後來,這份凝聚了全院老師心血的培養方案遵循「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辦學方針,以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理念,強調了對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實踐教學、國際化內涵和學生自主發展的高度重視,一直影響至今。
2005年,範敬宜院長親自掛帥,在全國新聞院系中率先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其後多年由李彬與周慶安老師具體負責(現由陳昌鳳與王維佳老師主持)。這個起初聽起來「好恐怖」的課程,卻帶給了學生「出乎意料」的驚喜。在一場場來自業界學界權威人士的專題講座中,貌似枯燥的理論外化成豐富生動的故事與實踐,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學生的新聞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如一些學生在課後反饋中說的,「達到一種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拿得穩的素質狀態」;「明白了今天我們怎樣做記者,怎樣做好中國的新聞工作者」……
除了培養方案的制訂和重點課程的開設外,對於每一屆新聞學院的學生來說,還有一個共同的記憶——100種新聞傳播學基礎閱讀書目。這張專業類和博通並重的書單,源於李彬在鄭州大學執教時的一個靈感。當時有感於學生讀書不多、文化素養欠缺,他便發動學界業界的好友一起努力、遴選書籍,彙編成一張400本的書單,後經兩次刪減,縮至100本。但即便如此,「大學能讀完三五十本就已經很不錯了」,他眼下覺得。
殫精竭慮 潛心育人
「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這副黃埔軍校的對聯,被李彬作為寄語贈送給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黃埔一期」——新聞99班。這個由來自清華16個專業35位同學組成的班級,是清華歷史上第一個新聞專業本科班,而李彬,正是新聞99班的班主任。畢業之際,他模仿《酒中八仙歌》為全班同學逐一畫像(刊於清華大學《清新時報》第5期),欣慰囑託之情溢於言表。
十年育人,李彬最感到自豪的,是一個個學生在校時或者工作後的出色表現。2003級李強的《鄉村八記》,曾讓他「越看越興奮,一口氣看完,禁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後來推薦給範敬宜院長和胡顯章常務副院長。範院長呈送溫家寶總理並得到覆信的故事,成就了學院歷史上的一段佳話。2005級的周劼人,從一位入學時只想「過小日子掙大錢」的小女生,到本科畢業時即以出色成績進入新華社,並在業務中迅速嶄露頭角的新聞人,這種「脫胎換骨、判若兩人」的變化,一直被李彬作為新聞學院教育的典範之一。
「新聞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李彬心中,儘可能多地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的新聞人才,同樣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20餘年來,他對新聞教育的思考越深,越有一種「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的感慨。特別是在如今這個網絡風靡、快餐文化流行的時代中,張煒所謂的「全民性的精神恍惚」已經很難讓人埋首書本,潛心鑽研。但儘管不無困擾與迷茫,他仍然相信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行之萬世而無違」的準則,即新聞人的人文理想和關懷。「這是新聞人的靈魂,也是吸引一代代有理想的新聞人投身於此、樂此不疲的關鍵。」
十年再話 素質為本
張曄:您從1984年開始在高校新聞院系執教,也親歷了學院十年發展的全過程,您對新聞教育的方向有什麼看法?您認為新聞教育的第一要義是什麼?
李彬:從中國新聞教育自身狀況來看,似乎一直在兩極間擺動,一極是實踐的需求,一極是理論的訴求。極端的實踐派認為新聞教育純屬多餘之舉,而理論派認為新聞教育應該超越技術訓練和專業培訓,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一樣,具有自己獨立的學科地位和品位。這種矛盾衝突此起彼伏,使得新聞教育往往不是東倒就是西歪。我在從事新聞教育和新聞研究的過程中,也時常困擾於新聞教育的第一要義,現在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還是一種對社會政治與歷史文化的透徹把握和深刻領悟,以及由此生發的一種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職業榮譽感。
張曄:從您開設的本科生課程來看,您一貫重視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在學院的十六字方針中也有「素質為本」的理念,您認為新聞專業的學生應以哪些「素質」為本?又需從哪些具體方面著手呢?
李彬:借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David Klatell 教授的一段話:本科生應該學習語言文學、歷史、經濟、社會學、數學、科學,而不是廣告和公關,因為它太實際了,在研究生層次上可以學這些,本科生應該接受良好的、堅實的文科教育,上各種人文和科學方面的課程,知道地理、語言、數學、國際關係、歷史、藝術等,從而成為更加有才智的人。具體來說,通過對經典文本的廣泛研讀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入體驗,培養學生的開闊胸襟、廣博視野、高遠見識,特別是培養對人民的深切關懷和深厚情感。簡言之,前者是對經典的體悟,後者是對人生的體察,亦即中國古話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張曄:清華大學百年來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新聞傳播人才,建院以來,「素質為本」也一直是學院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您認為學院這種人才培養理念有什麼特點或者經驗?
李彬:我在一篇《清華百年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及理念初探》文章中,曾談了四個要點——政治素質、文化底蘊、實踐意識和世界情懷。所謂政治素質,歸根結底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境界,也是溫家寶總理致範敬宜院長的信中強調的:「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
政治情懷和文化底蘊是「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建院以來,學院遵循梅貽琦校長「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教育理念,不斷加強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注重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的修養。像範院長念茲在茲並堅持開講的「新聞中的文化」課程,正是體現了這種理念。
實踐意識以及實踐能力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培養環節,而是已經上升為根本性的教育思想。近年來「關門辦學」的趨勢越來越走向一個極端,乃至學生脫離社會、脫離實際、脫離人民,躲進象牙塔,既不關心國情民情,也不適應生活的風風雨雨。像我們學院的國家精品課「新聞採訪與寫作」以及「走在路上的敘事藝術」等一大批課程與教學環節,都是這種實踐意識的體現。
最後,世界情懷同屬清華新聞教育的突出特徵,可以說清華的新聞傳播始終追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人類情懷,以及雙語能力與多元文化素養的新聞傳播人才,就像梁啓超先生說的有一人之報、有一黨之報、有一國之報、還有世界之報。而這也是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裡所論「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
張曄: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新聞學院的人才培養面臨著新的挑戰,也嘗試著進行調整,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培養方案的修訂。您如何看待「素質為本」在當前環境下的生存空間?
李彬:我們學院編的《新聞教育未來之路》一書,是目前國內最新最好的一部新聞教育專著之一。其中,復旦大學李良榮教授的文章將當前新聞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困惑,歸結為四個不可逆轉:大學教育從精英走向大眾的趨勢不可逆轉;新聞人才供過於求的局面不可逆轉;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急功近利的局面不可逆轉;媒體融合的趨勢不可逆轉。為此,新聞教育面臨一大問題:應該重在通才教育,還是重在專業教育?李良榮教授提到當前新聞教育的兩個現象讓他不無「恐懼感」,也讓我頗有同感。一是放棄基本理念,放棄新聞學的人文精神,將新聞教育弄成專業化、技能化的「培訓」;二是教育教學內容「很雜、很散、很空」,追新逐奇,紛紛攘攘,「學科無邊界,專業無核心」。
無論如何,新聞學子都應該多讀讀「閒書」,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我曾經給新生上課打過一個比喻:史學相當於人的骨骼,文學相當於血肉,哲學相當於心智。沒有這三方面的營養,人就勢必長成歪瓜裂棗。史學不足則身材欠佳,文學不足則瘦骨嶙峋,哲學不足則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文、史、哲的意義還在於激發想像力,而想像力是成就大業的原動力。
(作者為清華大學《清新時報》總編輯)
【人物簡介】
李彬,1959年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1978年春考入鄭州大學中文系(新聞方向)。1984年,在鄭州大學新聞系執教,後任系副主任。1995年至1998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師從方漢奇先生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調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並任系主任。2001年,調入清華大學傳播系。2002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後任院長助理、新聞99班班主任。2005年至2010年,任教學副院長。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