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日子去姑姑家做客,在沙發的角落,看到一個泛黃的信封。我打開來,那是姑姑寫給姑父的信。
帶著橫條紋的舊式信紙,上面寥寥數語:「你提前回來幾天吧,孩子快出生了,我一人害怕。」
姑姑見我看得入神,走到我身邊不好意思地說:「那些年沒手機沒電話,一封信來回得半個多月。」
我問她:「你們寫得多嗎?」
姑姑說:「不多,急事都拍電報。」
姑姑說完,從我手中把信接過來又重新裝好,慢慢放進相冊裡壓放平整,就像一件易碎的寶物。
我從她神情裡猜測,這個信的背後,一定有故事。
2
姑姑和姑父,是通過爸爸介紹認識的。
那個時候,爸爸在煤礦工作,姑父也在煤礦工作。爸爸覺得姑父這人不錯,踏實能吃苦,就把姑父介紹給姑姑。
姑姑比姑父整整小五六歲,兩人第一次見面定下關係,沒過幾天就扯了結婚證。姑姑帶上換洗的衣服,直接去了姑父家,兩人便結成夫妻。
那個年代的婚姻,純粹又簡單。哪怕家徒四壁,沒個像樣的家具,只要一紙婚約,就會自覺遵守「相守一輩子」的承諾。
結婚沒幾天,姑父去工作,一呆就是一年。
姑父走後一個月,姑姑查出懷孕,她吐得厲害,整個人面黃肌瘦。終於過了反應期,胃口好了,家裡又沒吃的。
姑姑害怕孩子缺營養,去鄰居地裡拔蘿蔔。拔回來洗乾淨擦成絲做成餡,沒肉就多放些油,混著花椒麵,老遠都能聞到香味。
姑姑年紀不大,做飯手藝不錯,把皮擀得薄薄的,多放些餡,每次吃水餃都能吃下滿滿一大盤。可即使是這樣,孩子也沒長到足月,比預產期提前一個月就出生了。
那封信就是在那時寫的,當然是一封沒寄出去的信。
3
姑姑是在冬天的某一個中午感覺到腹痛的。
她正給姑父寫信,她覺得生孩子是大事,姑父不在身邊,萬一出了什麼事,自己該怎麼辦?不過,信還沒寫完,姑姑就覺得腹部一陣一陣抽痛。
鄰居喊來姑姑的大嫂和二嫂,她們找來平板車,把她拉到鎮上醫院。
那時產房條件差,沒暖氣也沒電熱風,門口只有厚厚的門帘擋著,冷風會從各個縫隙裡鑽進來。
姑姑只穿一身薄薄的秋衣秋褲,渾身冷的打顫,時不時傳來的疼痛,又讓她身體擰成一團混成一股內熱,從體內向體外散去。
姑姑感覺置身於冰火兩重天的境地,每一次疼痛的加劇,都會增加一分她對姑父的怨念。
怨什麼呢?大概就是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能依靠的男人不在身邊,心底的寒涼漫過了生產的疼痛。可話誰回來,孩子說來就來,誰也無法預料。
姑姑在醫生的引導下,機械地用力,孩子終於出生了。是一個渾身皺巴巴,嘴唇發紫的「小老頭」!
醫生在孩子腳底打了一巴掌,孩子哭了,緊接著姑姑也哭了。
醫生問她:「哭什麼?」
姑姑說:「孩子怎麼那麼醜!」
醫生痴痴地笑出聲:「孩子剛出生,就那麼醜!你還嫌棄呢,你知道不,再晚出來會,孩子就沒了。」
姑姑不哭了,五味雜陳一齊翻上心頭。
4
姑父是在孩子滿月時回家的。
姑姑一個人帶孩子,一個人坐月子,一個人操心自己的衣食。
姑姑還是稚嫩的模樣,但眼神裡的堅定讓姑父嚇了一跳。姑父有些愧疚,又不知如何開口,只能默默地多做些事情,多給些錢。
姑姑因為生孩子的事,怨了姑父一年。在這一年裡,姑姑什麼都會了,男人操心的活,她也能拎起來。什麼都舍了,就連對姑父的那種依賴也舍了。
姑姑生孩子時,只有18歲,就在那一年,她突然變成真正的大人。
有人說,幸福的婚姻會把女人變成孩子!那姑姑是不是生活在不幸之中?
然而,姑姑和姑父在外人看來又是幸福的。
姑父因為工作的原因,天南海北的走動,兩人便像平行線的軌道,雖然方向相同,卻總不能相交。
像這種「喪偶式婚姻」,消耗的多是女人的熱情和耐性,不是家無寧日就是婚姻破裂。
但姑姑還好,把家打理得整齊,孩子教養得出息,姑父偶爾回家也是餐餐熱飯。往日一窮二白,也慢慢積累起財富,丟掉家裡的泥土瓦房,在城裡落腳紮根。
很多人提起姑姑,都悄悄地豎起大拇指,說她是能把日子過足的好女人。
我問姑姑:「嫁給姑父,有沒有後悔?」
姑姑說:「前些年後悔過,後來便不後悔了。」
5
從什麼時候不後悔?
姑姑說,那是自己第一次離家。
孩子讀大學後,親戚看她閒著,讓她幫忙帶帶孩子。雖然兩家關係不遠,對方也沒把她當外人,但給了錢,就得做好事。
就這樣,姑姑去了離家很遠的北京。
剛開始,姑姑覺得不適應是因為時間短,後來才發現,帶孩子理念的不同,才是根本原因。
她呆得不自在也不舒心,經常跟姑父在電話裡抱怨。姑父不忍心姑姑受委屈,就替她找個理由回了家。
姑姑要回家的當天,姑父做了四菜一湯,姑姑一進門,家的味道就讓她熱淚盈眶。姑姑說:「在外遊蕩的心,見到姑父的一剎那,終於有著落了。」
原來兩人的愛,早就沒任何形式的融到彼此的骨子裡。只是歲月太匆忙,來不及感受,就從眼皮底下溜走了。
等到突然分離,時間慢下來,才恍然發現,誰也離不開誰。
6
可為什麼留著那封信呢?我不明白。
姑姑說:「以前是怨,現在才明白,那是自己的一股勁!也幸好自己有這樣一股勁撐著,才熬過那些日夜。」
那個年代的感情,除了不善表達以外,還有讓人無法穿透的「窮」字。
為了生存,家家戶戶的男人常年在外務工。如若太依賴彼此,日夜的思念,也會讓人勞累心神,產生嫌隙。
姑姑正是忍了那份相思,留了一份牽掛,才讓一個飄零的家,變得越來越敦厚。
而姑父呢,幾十年如一日做著一份工作,忍著勞累,擔著受傷的風險,哪怕是砸傷鼻骨,簡單包紮後,又重新回到崗位。
他堅守的,也正是姑姑堅守的,都是為了家好。
我想起電影《只有芸知道》裡的經典臺詞:
夫妻之間最重要的是磨合和忍,忍過了那些可以忍的,剩下的就是相濡以沫了。
姑姑的那封沒寄出的信,教會她忍,也教會她怎樣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