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繁蕪,
我們依舊欣喜相逢
作者© / 兔尾
配圖© / 網絡
◆ ◆ ◆
3月份,我還在澳洲的時候,迪士尼真人大電影《花木蘭》就已開始全球造勢。公共運輸、影院門口、商場巨幅海報等等,無不影印張貼著一個目光堅毅的女子:劉亦菲。
我從來不掩飾對劉亦菲的無限喜愛,用現在的熱詞形容,我算是她的鐵粉。每每看著雪梨街頭,轟隆開過的公交車上,覆蓋著巨大的劉亦菲木蘭妝容,我就莫名很是激動。
忍不住對我的澳洲朋友們,安利這個美到極致,仙到徹骨的迪士尼公主。
當時澳洲的疫情已經有爆發增長的趨勢,但我依舊暗下決定,就算多帶幾層口罩,武裝到牙齒,3月27日我也要去影院支持女神新戲。
可後來,這部片子就在全球蔓延的疫情影響下,宣布撤檔了。
我當然是有些失望的。以為這部片子定檔將遙遙無期,直到後來迪士尼宣布《花木蘭》將在自家流媒體平臺上線,但國內依舊會上線大熒幕時,我又燃起期待。
但萬萬想不到,惡臭,也註定因此而產生。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場疫情,3月花木蘭將如期全球上映,以迪士尼的宣發能力,這部電影註定是亞裔面孔在世界面前的重塑,而劉亦菲作為絕對主角,一定會大放異彩。
畢竟,對於這部片子,全球都給足了眼光。
從一次劉亦菲的採訪裡看,主持人問劉亦菲最喜歡職業生涯的哪個角色時,她自信地說:「Can I say my next movie(我能說是我下一部片子嗎?)
我知道,不僅是全球給予厚望,就是劉亦菲自己,肯定也對這部片子下足了功夫,卯足了信心。
但有些遺憾的是,一再定檔又撤檔後,《花木蘭》最終在二十多國的票房主力地區,只能以流媒體的形式呈現,對影片本身來說也是大打折扣。
雖說是有些不甘的,但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票倉,能如願上映也算是慶幸了。可讓人糟心與噁心的事情,也接連發生。
從9月4日迪士尼流媒體平臺上線《花木蘭》後,距離國內上映還有整整一星期,這期間你在網上,隨時都可以看到一種十分惡臭,毫無生態可言的情景出現。
微博上全是這種無腦尬黑,RNM!
微博上。一群收了黑心錢的營銷號,開始集體「討伐」劉亦菲,各種抹黑通稿滿天飛。雖然我每天都會關注《花木蘭》的消息,但看著這些完全離譜的聲討,依舊覺得憤懣。
豆瓣上。明明9月11日才上映,卻已經有多達萬人像套模版似的,集體打出一星,就連批評聲都一模一樣。這樣的操作,看的我又氣又沒轍。
抖音上。更猖狂,更噁心的是抖音上的視頻剪輯號,幾乎都在發布《花木蘭》的相關片段,隨手複製粘貼,配上誇張的音樂和文案,別人幾年的勞動成果就付之一炬。
你看,整個電影生態是亂的,對一部未映的影片的苛責程度,是難以想像的。
你妄想這些人,能在電影上映後,自己真正觀看後再作出評價時,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國內電影行業裡的爾虞我詐,完全不基於良性發展的批評聲,讓這部本就是為華人爭光的電影,失了策。
但是你知道嗎?
恰恰是在出國後,你才會更愛國,更愛中華文化。這一點,很多海外華人都表現的特別明顯。
就拿疫情來說吧,當初國內那麼嚴重,家家戶戶全部閉門不出時,澳洲還很安全。我認識的很多華人圈的朋友,有做生意當老闆的,有上班的,甚至是打工的,都自己拿錢出來捐,或者訂購口罩,寄到武漢。
所以當真正有一部國際大電影,是完全由華人主演時,很多身處海外的華人,都特別激動。就連我那完全不看電影的馬來華裔同事,也說等電影上映,要去支持一下。
但結果呢?自己人在打自己人的臉。
漫天飛的黑稿、未映打低分的騷操作、影片資源的大洩漏等等,讓我看不到對電影的尊重,卻只看到因為嫉妒而產生的狹隘。
當初限韓令頒布的時候,一瞬間國內所有的韓國娛樂圈消息都消失了。在這樣的情況下,Kpop文化另謀他路,決心朝歐美發展。
從開始的鳥叔psy名聲大噪,打響第一槍,到後來的blackpink、BTS全球爆紅。韓國的文化輸出,從來都是穩紮穩打,團結一致的向外。
而我在國外工作生活時,最大的感受就是韓國人真的太團結了,他們有自己的圈子,給自己人介紹工作,安排生活,總之就是盡最大的力量去幫助同胞。
所以Kpop文化在歐美的成功,是註定的。
你看那《寄生蟲》一舉斬獲的三座奧斯卡,你看BTS新單空降B榜冠軍位置,你看blackpink的MV都出現在蝙蝠俠的電影裡了。
對民族文化的包容和期待,用團結鑄造起來的一面鐵牆,這樣的文化,怎麼不會大放異彩?
而我們的民族,恰恰是缺少了這些。
章子怡當初勇闖好萊塢,拿下《藝妓回憶錄》,走上星光大道的時候,外網一致好評。而國內的聲音卻是:「喲,她真行,都睡到好萊塢去了。」
張靚穎憑藉多年的音樂造詣,一曲《dust my shoulders off》登頂歐美及時下載榜,成為格萊美常客時,得到的網友評價卻是:「她真不要臉,蹭熱度都蹭到國外去了。」
同樣的,今天劉亦菲用如此頂級的資源,想要再次證明華人真的很優秀,中華文化真的博大精深時,卻還是惹一身騷。
《花木蘭》裡「對鏡貼花黃」的妝容,是基於史實,得到央視認證的歷史還原。在ins上引得一眾老外爭相模仿,而在國內依舊是嘲諷一片。
我不知道這些人究竟是以何種狹隘的心態,來審視所有可能露臉爭光的時刻。我看著這些為了黑而黑,為了嫉妒而撕破臉的醜陋,感到無力。
不管是出於對劉亦菲喜愛的私心,還是出於對中華文化在全球普及的心態,我都認為,我們應該給《花木蘭》正確、客觀、公平的對待。
而不是惡意中傷、刻意剪輯、盜版資源到處發,這樣惡劣的生態環境,難道就是你期望的那樣嗎?
如果是,那我無言以對。
9月11日《花木蘭》全國上映,我依舊會第一時間去觀影支持。
它是美國拍的又怎樣?它是一群華人說英語的電影又怎樣?它沒有拍成國內那種磨皮磨到毛孔都看不見的古代偶像劇又怎樣?
文化之間本來就存在隔閡,而對於文化的理解也註定有不同角度。你喜歡看美顏十級的古裝大美女,沒人攔你。但請你對文化多包容一些。
因為這本身就是一件衝破次元壁的事情,是一個很好的開頭。那為什麼不慶幸,反而是一片惡語呢?
這段文化自信的路,目前看來,還任重道遠,還有很多內部困難需要克服。但我依舊相信,《花木蘭》就是一個契機,世界對華人、華語的認識,才剛開始。
而我們作為「內部人士」,為什麼不灑脫一點,寬容一些呢?
@3月份,在雪梨偶遇花木蘭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