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注者點上加關注,免費獲得全國最大藝微庫,可回看錯過的精彩!
看完點右上角圖標,分享到 朋友圈,讓你的朋友也可享受這藝術盛宴!
最後右下可寫留言評論,可為精彩評論點讚,從留言評論了解大眾心聲!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法國畫家。1796年7月16日生於巴黎,1875年2月22日卒於同地。一生堅持旅行寫生。幾乎走遍了法國,還到過荷蘭、瑞士、英國和義大利。曾被選為沙龍評選委員會委員。柯羅目睹了美術史上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衰,直至印象派的興起。因而在柯羅的身上染上了各個時代的混合色彩與藝術風格的因素。柯羅的一生就像是一首才華橫溢的優秀詩篇。
1796年柯羅誕生的那一年,是法國大革命的風暴和拿破崙戰爭之間的過渡時期。柯羅在流血和恐嚇、野心和偏執、仇恨、欺詐報復的年代中成長。但柯羅並沒有 被那年代的野蠻和愚昧所玷汙。柯羅的父親是個理髮師,母親是位服裝師,勉強也算個藝術家。父母希望兒子成為商人,父親願意出10萬法郎讓兒子去經商,可是 柯羅沒有接受這個實惠的建議,他從事了畫畫。柯羅直到44歲時才賣掉他的第一幅作品。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曾兩次去過義大利,三次遊瑞士,到了荷蘭、英國,最後進入巴黎郊區的楓丹白露森林,與巴比松畫家們共享自然寫生的樂趣。成為一 個在藝術上獨具奇趣的風景畫家。巴比松畫派是指19世紀60年代,在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一群年輕的畫家,常常在楓丹白露森林裡進行創作。盧梭、米勒和柯羅是其中重要的成員。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的風景畫, 在色彩運用方面,用的最多的是銀灰色和褐色調子,因這類色彩具有寧靜感,能使燦爛的陽光或瀰漫的晨霧展現得更富詩意。熱愛自然是畫風景的首要條件。柯羅十 分熱愛大自然,他曾說:「藝術就是,當你畫風景時,要先找到形,然後找到色,使色度之間很好地聯繫起來,這就叫做色彩。這也就是現實。但這一切要服從於你 的感情。」這簡短的幾句話,也許正是柯羅的風景畫的全部秘密所在。
同盧梭、米勒等巴比松派畫家一樣,柯羅在對大自然的謳歌中,展現了自己溫柔多情的性格。柯羅畢生徜徉在大自然中,著意臨摹自然界的神奇與妙曼,他將大自然 造化的一切進行藝術的再現。柯羅的風景畫,盡顯自然之美、田園之美,既融合了古典主義的典雅,又蕩漾著理想主義的浪漫,還蘊涵著現實主義的真切。柯羅被公 認為是19世紀最偉大的風景畫家之一。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一生創作了3000多幅油畫,其中大部分是描繪田園的風景畫。柯羅的風景畫新穎、明朗、清俊、柔美,散發著詩一樣的情趣。這與柯羅熱愛大自然,善於觀察、悉心領會大自然一絲一微的變化不無關係。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的一生平和而舒緩,宛若他的畫風。1875年柯羅遺作展開幕,共展出225幅作品,展覽前言寫道:「作為19世紀的法國人,我引以自豪的是,這位高尚的人曾經在我們中間生活過,他象徵著法蘭西人民最崇高、最尊貴的品質。」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主要代表作品有:《芒特楓丹的回憶》、《林中仙女之舞》、《珍珠女》、《拉提琴的修道士》、《芝特的橋》、《沐浴中的黛安娜與同伴》《芒特的嫩葉》等。
卡米耶.柯羅在近八十年的生涯裡,留下達三千幅作品,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其中,風景畫佔大部分。
珍珠女郎
1868-1870年 70×55釐米 巴黎羅浮宮藏
是一幅色彩優美的肖像傑作,它描繪一個戴著用樹葉編的「花環」的青年女子。一片樹葉在她的前額投下了影子,觀眾把這個影子誤認作珍珠。這雖是一個錯覺,卻包含著對這幅畫的真理性的判斷。
躺在鄉間的仙女
1855-1858年 49cm×75cm 布 油彩 日內瓦藝術和歷史博物館藏
科羅將少女裸體與鄉間風景結合在一起,以展示出他努力於"回到自然"的藝術理想與追求。這件作品體現出他對外光與環境色調的強調與研究,仙女體態的起伏與柔和的轉折與鄉間風景的丘陵、叢林相映成趣,渾然和諧;顯示出自然造化的巧奪天工。
藍衣夫人
1874年 80cm×50.5cm 布 油彩 巴黎 羅浮宮藏
此畫系科羅晚年的肖像傑作。這裡描繪的是華貴的世俗女性,一手支在桌面,一手貼在胸前,而藍衣裙正是夫人高貴氣態與婀娜體態的標誌,也顯示出她的身份和地位。那優美的藍衣的色調,使整個畫面洋溢著象徵性的光輝。有人指出,藍衣夫人也許是科羅晚年心靈的化身。
芒特的嫩葉
1855-1865年 34cm×46cm 油畫 美國匹茲堡卡內基學院美術館藏
在這幅《芒特的嫩葉》上,雖仍能看到柯羅的風景畫所常有的彎曲樹枝,但它在整體中沒有人為因素。通過這些細樹枝,人們看到的是一幕色調細膩多變的、充滿春 意的現實。整幅風景用的是變化複雜的灰暗色調,唯一明快的色點是綻在樹幹上的嫩芽與小葉。細細地品味,會使人感受到它的清新與明麗。
蒙特楓丹的回憶
1864年 65cm x 589cm 布 油彩 巴黎 羅浮宮藏
《蒙特楓丹的回憶》是柯羅的代表作,這幅畫充滿了憂傷的情緒。畫中,一棵巨大的樹,佔據了整個畫面的二分之一,而另一棵乾枯的樹與之遙相呼應,兩棵樹朝著 一個方向傾斜著。透過傾斜的樹幹,我們看到,清澈如鏡的湖面上,有連綿起伏的山巒和叢林的虛影。一個身穿紅色衣裙的婦女,正在採樹上的蘑菇,她的身邊有兩 個女孩在幫她一起採摘。畫面情節很簡單,但是你能從柯羅纖細的筆觸上,聽到柔弱的樹枝,發出的瑟瑟響聲;能從傾斜的樹幹上,想到山區的農婦,生活是何等困 苦。這幅人與景交融的畫作,不是畫家特意渲染的理想化的風景,而是通過景物,表現了一種比大自然更抒情的內心感受。
《池塘邊的三頭牛(埃弗雷的記憶)》
作於1855―1860年,這幅畫表明柯羅的風景畫視角與同時代畫家們完全不同。既不同於盧梭的自然主義畫派,也不同於庫爾貝的現實主義畫派,他更喜歡把風景畫畫得富有田園詩般的幻覺意境。柯羅的畫風是經過長時間的錘鍊才形成的:他在19世紀二十年代的風景畫十分突出主題;到了四十年代,自然主義又佔了主導位置;五十年代的風景畫則完全是為風景本身而畫。1851年和1859年的法國沙龍對柯羅風格的定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標誌著柯羅風景畫的幾次不同風格的轉變。
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