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二十年前,家裡買一臺家電還是要全家開會討論的大事,而現在,只要電商來個促銷,我們可能就會痛快地「剁」回來幾個「大件」。與此同時,隨著大多數傳統家電產品市場趨於飽和,價格戰也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各方面綜合起來,導致了一個結果:我們身邊的家電越來越多了。家電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局限於目前的技術水平,只要是有內置電機的家電,噪聲都是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家電噪聲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我們身邊還沒有任何一個家電能夠對聽力造成嚴重影響。但當你想要靜下心做點什麼事的時候,這些平時聽不到的噪聲就會突然變得清晰起來,讓你心煩意亂。小編小時候曾經因為晚上喝了太多可樂睡不著覺,不巧地是家裡冰箱的壓縮機突然響了起來,於是煩躁的小編在起床上廁所的時候拔了它的插頭,這才安然入睡。
這玩意就像牙疼一樣,不是病,可是疼起來要人命。因此,PConline家電頻道每次評測產品都會測試其噪聲強度,然而我們都知道,噪聲的強度並不是決定我們對其討厭程度的唯一標準,刀子劃玻璃的聲音雖然不大,但是一聽到就會讓人全身不舒服。又比如電吹風,用的人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在旁邊的人就會覺得有很大的噪聲。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一下這些每天和我們相伴的家電噪聲。
下面的測試一共分為三個回合,和以往簡單粗暴的分貝儀測試不同,我們此次將結合使用場景,同時更重視人的主觀感受。接下來我們通過數據說明到底什麼樣的噪聲更讓人討厭,並試圖分析其原因。
Round.1 測前調查:你覺得你最討厭那種家電的噪聲
為了確定參加測試的「選手」。我們先進行了一輪預選賽,問卷上的選項都是普及率很高,也是我們身邊最常使用的一些家電產品。對66份樣本進行統計後,我們發現,電吹風得票最高,比例達到了63.64%,洗衣機次之,為43.94%,而選擇空調的人佔總數的24.24%。
由於我們的樣本中女性數量較多,而我們都知道,女性是不使用剃鬚刀的,但和剃鬚者本人相比,在旁邊的人顯然更在意剃鬚刀的噪聲。因此選擇剃鬚刀的比例仍然達到了16.67%。
同時我們還發現,噪聲是否惹人討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出現的場合以及持續時間。睡覺的時候,任何噪聲都是難以接受的。空調、冰箱、洗衣機都是在睡覺時也會運行的家電,那麼我們在睡覺時到底能感受到多少家電的噪聲呢?其實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多,來看下面的實測!
測試環境示意圖
測試的房間為7m²的臥室,空調在臥室門對面靠窗的牆上,為懸掛式空調,額定製冷功率為760W,洗衣機放在陽臺窗邊,與臥室距離約為5.5m,空調與測試點水平距離約為3m,垂直距離約為2.5m,z軸距離約為1.1m,那麼問題來了,空調與測試點直線距離為多少?小編數學不好,請大家幫忙算算。
Round.2 強度,頻率與音色
雖然說噪聲強度不是唯一標準,但仍是重要的標準之一,同樣是測強度,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們這次並沒有把儀器放在產品附近,而是在實際使用的場景下把它放在人耳附近,這樣測出的數據更為接近實際感受。我們先來測試一下環境噪聲。
臥室環境音為36.5分貝
家電頻道祖傳分貝等級表!
0-20分貝很靜、幾乎感覺不到20-40分貝安靜、猶如輕聲絮語40-60分貝一般、普通室內談話60-70分貝吵鬧、有損神經70-90分貝很吵、神經細胞受到破壞90-100分貝吵鬧加劇、聽力受損100-120分貝難以忍受、呆一分鐘即暫時致聾120分貝以上極度聾或全聾300分貝左右或以上方圓20km的人不可修復性耳聾場景1:在臥室睡覺時,空調運轉(壓縮機開啟或關閉時)
在上述家電中,在臥室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空調了,且空調噪聲對睡眠質量影響較大。目前家用臥室空調多為分體式掛機空調,而空調壓縮機僅在室溫高於設定溫度時才會開始製冷,因此我們分別對壓縮機開啟和關閉兩種情況進行測試。
壓縮機關閉時
空調近處噪聲為47.2分貝
臥室內床上體感噪聲僅為38.3分貝
壓縮機運轉時
壓縮機運轉時,空調近處噪聲為50分貝
壓縮機運轉時,床上體感噪聲為43.3分貝
實際上空調的噪聲並沒有很大強度,人們對其噪聲比較敏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它放在臥室,開空調的時候大部分都在睡覺;二是因為其壓縮機會在運行途中不斷切換開啟或關閉的狀態。研究表明,分貝值每增加6個單位,實際感受到的噪聲就會增加一倍,而空調切換狀態時體感噪聲的變化已經達到5分貝,這種聲音強度的變化對於熟睡的人來說還是相當明顯的。
場景2:在書房看書時,陽臺的洗衣機運轉(洗滌、脫水)
洗衣機洗衣主要分為洗滌和脫水兩個步驟,期間電機轉動、水流攪動都會產生噪聲,由於小編租住的房子沒有書房,而現實中書房大小和小編的臥室相似,因此該環節我們用臥室來模擬書房。
洗滌步驟時
洗滌步驟時,近處噪聲為57.3分貝
洗滌步驟時,臥室(書房)噪聲為49.2分貝
脫水步驟時
脫水步驟時,近處噪聲為64.5分貝
脫水步驟時,臥室(書房)噪聲為51.9分貝
洗衣機的噪聲強度比空調大得多,可以算是大家電裡面噪聲強度比較大的一個。不過因為它的位置一般離臥室比較遠,且洗衣過程可以選擇在不會被打擾的時間段完成,所以對生活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場景3:在比較安靜的房間裡使用電吹風
小編對電吹風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年還在上學的時候,宿舍裡有位兄弟總是LOL到很晚才洗澡,同宿舍幾個人都曾經被他洗澡之後吹頭髮的聲音吵醒過。而平時自己使用的時候倒不會有什麼感覺。當然,如果是像沫二一樣的長髮妹子,就是另一種情況了。下面的測試均在10㎡的房間中進行。
房間環境音
自己使用電吹風時(1600W)
自己使用電吹風時,噪聲為76.7分貝
身邊有人使用電吹風時(1600W)
距使用者2米時,噪聲為66.7分貝
看來在上面調查中排名第一的電吹風果然名不虛傳,空氣在狹窄且內有不規則形狀電熱裝置的通道中高速流動,首先噪聲強度就大,而且在使用時有很靠近人耳,除非不使用,否則沒辦法迴避其噪聲。
場景4:在比較安靜的房間裡使用電動剃鬚刀
雖說手動剃鬚刀既安靜,剃鬚效果又好,但奈何大多數人比較懶,所以像小編這樣的懶人都還是使用電動剃鬚刀。無論是旋轉式剃鬚刀還是往復式剃鬚刀,除了馬達轉動時的聲音外,刀頭和刀網在運行時都會劇烈摩擦,產生噪聲。
自己剃鬚時的噪聲
自己剃鬚時噪聲約為66.9分貝
周圍有人剃鬚時的噪聲
當距離2m處有人剃鬚時,感受到的噪聲為48.5分貝
噪聲體感強度測試排名
排名產品體感噪聲強度(dB)1電吹風66.7-76.72剃鬚刀48.5-66.93洗衣機49.2-51.94空調38.3-43.3響度、頻率與音色是聲音的三要素,想要描述一個聲音是什麼樣的,就一定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通過測試,我們試圖在這些噪聲裡找到一些規律。目前得出的討厭程度和聲音強度的關係是,人耳實際體驗到的聲音強度與其被討厭程度大多數時候成正相關(剃鬚刀例外)。
那麼我們討厭的噪聲的頻率和音色又是怎樣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頻率的高低決定噪聲的音調高低,低頻噪聲沉悶壓抑,高頻噪聲尖銳刺耳。人耳所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是20~20000Hz,而人能夠發出的聲音為85~1100Hz。下面我們選取了四段通過專業設備錄製的噪聲,在Adobe Audition中查看其音調頻譜,其中藍色線條表示其音調,其餘部分越亮表示該頻率的聲音越大。
電吹風音調頻譜
洗衣機攪動音調頻譜
空調吹風音調頻譜
電動剃鬚刀音調頻譜
各產品噪聲頻率主要分布範圍大小排名
排名產品噪聲頻率主要分布範圍(Hz)1剃鬚刀200-250,400-460,900-100002電吹風60-60003洗衣機40-10004空調60-1000我們發現,除剃鬚刀外,其他產品的噪聲頻率範圍都剛好對應了前面調查的討厭程度。覆蓋的頻率越廣,說明在同一時間內,越多不同頻率和音調的聲音雜亂響起,所以也越讓人討厭。我們再來對比一下音樂的音調頻譜。
一段純音樂的音調頻譜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在同一時刻(同一豎線上的頻譜為同一時刻),音樂的頻率都集中在特定的幾個區域,也就是該時刻的音調;而噪聲的頻率則是覆蓋了各個頻率,所以聽起來雜亂無章,更是聽不出調子。音色方面,幾種噪聲的音色都極其複雜,難以描述其具體音色,這說明音色複雜也是人們討厭它們的原因之一。
測試結束後,我們可以為人們討厭的噪聲下個定義了:強度大,同一時刻很多不同頻率雜亂混合,音色複雜難以辨認的噪聲更讓人討厭。
由於條件有限,我們的測試結果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也不夠全面,比如洗衣機還分為波輪式和滾筒式,剃鬚刀也分為旋轉式和往復式,它們之間噪聲的差別還是相當大的,所以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測試是測試,數據是數據,究竟什麼樣的噪聲能夠把熟睡的基友吵醒呢?小編冒死在同事身上做了個實驗,結果你絕對想不到!
Round.3 作死實測,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什麼測試都得真刀真槍上來幹一票,經過層層篩選和分析,我們選擇了隔壁外設頻道的G哥哥作為實驗對象,當然,他本人是不知道的。
G哥哥銷魂的睡姿
為什麼選G哥哥呢?因為這哥們兒平時喜歡玩兒耳機,午睡也有戴耳機聽音樂的習慣,我們只要事先準備好各種噪聲的錄音。
偷偷把耳機線拔掉
然後在他酣然入睡時,偷偷地把耳機插到「噪音播放機」上。
播放準備好的噪聲
然後調到最大音量,播放!執行這個艱巨的任務的是家電頻道最最最勇敢的大海(也就是本小編哈哈哈)。
BOOM!家電噪聲到底哪家強?快跟G哥哥一起搖起來!
然而並沒有什麼鬼用。。。。
好吧,開大招!
瞬間爆炸!
小編 卒
事實證明,對於睡眠質量好的人,正常水平的家電噪聲是不會吵醒他的,而尖叫聲是人類遇到危險或情緒十分激動時才會發出的聲音,生物的本能讓我們認為這是危險信號,所以很容易把人吵醒。這也是人們聽到類似於刀子刮玻璃這種高頻尖銳的噪聲時會覺得全身不舒服的原因
家電頻道的小編每天經手家電無數,他們對家電的認識可以說比普通人更多,最後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想的。
同事1:家電頻道當家女神——沫二
別看了,妹子有男票了!
同事2:家電頻道美男子(照騙)——小拓
我是個有詩意的男人!
同事3:家電頻道人生贏家——笑笑天
有女朋友的人才是人生贏家!
得出的結果同樣是電吹風名列前茅,而剃鬚刀沒被提及則是因為上面這三位受訪者都沒有使用電動剃鬚刀。他們所討厭的噪聲也符合我們前面測試得到的「強度大,同一時刻很多不同頻率雜亂混合,音色複雜難以辨認的噪聲更讓人討厭。」的描述。
總結:使用場景,音色,強度,頻率,持續時間都是決定我們是否更討厭一個噪聲的原因。越是無法迴避,越是音色雜亂,頻率範圍越是廣,強度越是大,越是持續時間長的噪聲,就越是讓人們討厭。
家電噪聲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國家早在2004年就出臺了GB 19606-2004《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噪聲限值》這一強制標準,原則上不符合該標準的家電不允許進入市場銷售。然而該標準的規定主要都是針對聲音強度和聲壓級,並沒有關於音色和頻率的規定(當然這也很難規定),即使是聲音強度和聲壓級的規定,由於制定年代過於久遠,很多也都不適用於如今的家電產品和家居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新國標的修訂就被納入了日程,不過從14年底就傳出消息說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但至今仍然沒有頒布,也不知道是怎麼個情況,也許在未來噪聲也會像能效一樣,有個標識貼在家電上?
標準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東西沒辦法用數據標明,對於消費者來說,什麼樣的噪聲能忍,什麼樣的不能忍,到底還是要人耳來判斷。因此,對於廠商來說,在市場飽和,產品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如果能讓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就直觀地感受到產品的噪聲,這些過去不曾注意的細節可能反而會成為制勝的關鍵。
其實,真正吵到我的,不是家電,而是隔壁鄰居的床。我是大海,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