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團綜《姐姐的愛樂之程》開播,姐妹團聚其樂融融,寧靜見到黃齡之後,就熱心地問黃齡上次舞臺摔傷恢復得如何了?黃齡解釋了一番情況,寧靜說:「我想發信息來著,結果發現是群,這也太怪了。」
黃齡聞言則是低了下頭,淡淡說道:「一直沒加。」
近日,黃齡接受採訪回應此事。主持人問黃齡加上寧靜微信了嗎?黃齡回答沒加,反正在節目裡也是可以聊天見面的。主持人又問那私下想聊天怎麼辦?黃齡回答:「你怎麼知道我們沒加QQ呢?」
黃齡和寧靜加沒加QQ,就只有當事人知道了。不過,從這兩人沒加微信,可以看出成年人社交的一些縮影。
翻開你的微信列表,有多少是你經常聯繫的?有多少是「點讚之交」?
80%的社交,都是無效社交。
說白了,那些好幾年都不會聯繫一次的,他們在你的朋友圈,不過是佔個坑位罷了。
很多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加了一堆微信好友,拿個快遞,加一下;短暫的工作需要,加一下;參加聚會認識了新面孔,加一下……
日積月累的,有些人就產生了斷舍離的想法,衍生出「清粉」需求,而騙子趁機而入,盜取個人信息、權限。
前不久,警方偵破一起詐騙案件,騙子團夥散布一款號稱能一分鐘清粉的軟體,在短短三個月之內就非法獲取了微信群二維碼2000餘萬個。這還是其中一起,可想而知,現代人的「清粉」需求有多旺盛了。
加了又要清,那當初就何必加呢?
其實一個人的社交能力是很有限的。羅賓·鄧巴是牛津大學人類學家,他經過研究之後推算出一個「鄧巴數」——148,即人的新皮質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供一個人與約150人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
後來社交網站臉書也統計了用戶的平均好友數——130個。十分接近鄧巴數。
那這150號人又有多少是密友呢?我想很多人只有不到10個吧。
所以,不輕易加微信好友,只是一種生活態度罷了。知道加了也不怎麼聯繫,倒不如有需要的時候再加。
黃齡和寧靜關係怎樣呢?
說白了,不過是同事罷了。大家都是藝人,參加一個綜藝節目,組了團,難道就成金蘭姐妹了?
倒不是說綜藝裡的姐妹都是塑料姐妹,只不過呢,黃齡跟寧靜的性格就不像能成閨蜜那種哎。
黃齡,心思細膩,比較內斂;寧靜,大大咧咧,氣場兩米。
這兩人怎麼看都不像姐妹……
在綜藝節目裡寒暄一下,客客氣氣,保持禮貌和友好就完了。就跟你和同事一樣,在團建的時候把酒言歡,一個個勾肩搭背玩得嗨起,而回家之後,各自幹嘛幹嘛,也不會咋聯繫。
今天為了回應不加寧靜這事兒,黃齡還曬了兩張圖片,是9年前寫的日記,她說自己和以前一樣。
「順其自然吧,該失去聯絡的就失去聯絡吧,想到以前的人手機都沒有不是一樣過,現在發個簡訊都看不到表情真的很容易鬧誤會,以前的人靠寫信或只是思念都比現代人浪漫真實有誠意的多了……人要有緣分總會再相遇的,相遇的時候懂得珍惜就好。」
這就是黃齡。
不由得想起汪涵,有次錢楓問他為啥把自己刪了,汪涵回答自己把陳坤範冰冰都刪了。
後來汪涵解釋說,刪掉很多朋友之後,「非常非常的輕鬆。」
你嚮往這種極簡社交嗎?你對社交斷舍離怎麼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