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人稱社會上掌握某種專門知識、技術的人為「老師(éi音)兒」。
發音時要注意,不是師[拼音shī],而是(éi)音,陽平,兒話,發音時舌身用力向後、向下收縮、舌尖翹起。
如木匠、修鞋匠、泥瓦匠等都是「老師(éi音)兒」。
前面也可以加上姓氏,如「李老師(ei音)兒」、「劉老師(ei音)兒」。
陌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如果沒有更準確的稱謂,也稱乎「老師(éi音)兒」。
無論是街頭問路,還是找人辦事,都可以。
前面不加姓氏,因為也不知道姓氏,張口就來,自然貼切,似有調侃,亦莊亦諧。
「老師(éi音)兒,麻煩借個光!」,
「老師(éi音)兒,請問去岱廟怎麼走?」
但如果想表示尊重一些,或者已經認識了,還不熟,還是要認認真真地稱「老師」。
或者加上姓氏,「李老師」、「劉老師」,也可以。
學生對老師,是堅決要稱「老師」的,決不能「老師(éi音)兒」。
絲(拼音:sī),表示物品的時候,發「(séi音)兒」音。
「土豆絲(éi音)兒」,是由土豆為主要食材做成的一道菜品,也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道菜,一般有清炒和酸辣兩種做法,物美價廉,老少鹹宜。
去飯店點菜:
「來一盤土豆絲(éi音)兒」,
「清炒的還是酸辣的?」
「酸辣的吧。」
還有,「肉絲(éi音)兒」、「蘿蔔絲(éi音)兒」等等。
糝[ shēn ],指穀類磨成的碎粒。
老泰安人喜歡用玉米面做粥,一般把玉米面稱「糊塗糝(éi音)兒」。
事[shì]字,也是,區別是去聲,口要微張一點。
「有事(èi音)兒嗎?」,
「出去辦點事(èi音)兒」 。
「這個小孩真懂事(èi音)兒」。
但如果說「事情」,就事[shì]情了。
「今天太忙了,處理了好幾件重要的事情」。
但是有例外。
「他記事(ēi音)兒早」,這時發輕聲或陰平音。
「記事(ēi音)兒早」,是誇一個人聰明,很小時候就能記住事情了。
色[sè]字,有時也發(ēi音),不同的是,陰平,舌身的收縮、舌尖的翹起都稍微輕一些。
「這件衣服還有其它色(ēi音)兒嗎?」
「這張郵票成色(ēi音)兒不錯」。是說郵票的新舊程度。
「沒點眼色(ēi音)兒」。是說一個人做事不靈活。
「你這個人,真沒眼色(ēi音)!」
「這是什麼顏色(ēi音)?」
「俺眼神(éi音)不好」
你說一下試(èi音)試(èi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