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傳說
在今天的西湖景點有三大橋的存在,一是斷橋,二是長橋,三是西泠橋。
三大橋上,分別留下了三個流傳千古的美麗愛情故事。
斷橋上的許仙和白娘子,長橋上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西泠橋上的蘇小小和阮鬱。在每個春夏秋冬,似乎都有這三對可人兒站立在風中、雨中、雪中,你儂我儂,羨煞旁人!
西湖的美景在常年陪侍才子佳人的過程中,也孕育了屬於自己的靈氣。
俗語有云,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晴天好相逢,雨、夜、雪都會成為相依偎的阻礙!
其實,晴、雨、月、雪,西湖各有各的看頭。
從雪始,雪湖代表著蘇小小的絕戀,令人聯想起蘇小小在西泠橋的清冷墓碑;而後月,月湖代表著梁祝之間的虐戀,明月雖好,但總難圓滿;微雨青山,是白娘子的水漫金山,是看似天作之合卻轉眼分崩離析的缺戀。那麼晴天呢?
晴湖是西湖最常見的景色,象徵著凡人的愛情。
凡人的愛情沒有天地間許多的浪漫點綴,但也可以讓人在平淡中體悟生命,享受愛情!
斷橋的美只有愛情?
在一般的認知中,斷橋總是與堅貞不渝的愛情聯繫在一起。
可實際上,除了愛情之外,斷橋還有許多種美可供欣賞。
一是美景門戶之美。斷橋作為西湖邊上的一個交通要道,往裡稍微一走,便是無邊的西湖荷花,美不勝收。
這種從現代都市穿越到古代荷香中的美,你注意到了嗎?
古代的詩人們卻是確實對之大加讚賞!
明代文學最高成就者張岱曾有誇讚之語:
「孫堤直達西泠,車馬遊人,往來如織,兼以西湖光豔,十裡荷香,如入山陰道上使人應接不暇。」
二是開闊之美。連飽覽各地風光,曾說「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的張岱都對斷橋流連忘返,在賞月飲酒之後,竟然泛舟「酣睡於十裡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不捨得離去!
三是閒情逸緻之美。斷橋雖只是一座,但它的旁邊還有美景無數。在不遠處的孤山映襯下,一股悽清的氛圍在斷橋上就輕輕蓋上一層疏淡清靜的薄紗。
這讓不少隱士都為之著迷!留下了不少相關的詩詞!
比如,柳永的《訴衷情近》就曾說:「遙認斷橋幽徑,隱隱漁村,向晚孤煙起。」
隱隱漁村,若隱若現;幽徑遠望,朦朦朧朧。
頗有一番世外之感!
四是離別悲情之美。古時出行有陸路和水路兩種,水路出行通常在渡口和橋邊送別。正因此,在古代橋天然就帶有送別之意。而斷橋,因為有斷字的存在,更添一種斷腸的送別離情!
在以上四美之後,最後才是堅貞不渝的愛情之美。
說起來,斷橋的愛情象徵不僅僅源於《白蛇傳》。
早在元代,西湖竹枝詞中就大量將斷橋作為愛情意象使用!
顧希佳主編的《西湖竹枝詞》,提及的15首斷橋詞中有12首將斷橋與愛情相結合。
其中有將斷橋作為女子忠貞不渝愛情象徵的,也有將斷橋作為約會之地加以訴說的。
林林總總,都是用斷橋隱喻著美好、甜蜜的愛情。
正因為歷史悠久的愛情象徵,「斷橋邂逅」從古至今都代表著一種美好願望。在古代,很多女子不願意讓自己的愛人獨自前去斷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元代之後,宋話本《西湖三塔記》中也將斷橋作為故事開始的場所。
《三塔記》作為《白蛇傳》雛形,其男主人公奚宣贊,就是在斷橋邊的四聖觀前偶遇假裝迷路的烏雞精。
明末馮夢龍的話本《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清明時,許宣掃墓與白娘子偶遇的場所,正是西湖斷橋漁船上。
「斷橋邂逅」的傳統就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傳承。
到了清代,戲曲白蛇傳進一步加強了這個意象。在戲曲白蛇傳中,不僅將斷橋獨闢為一章,甚至還加入了斷橋重逢的情節。
當然,此時斷橋重逢的情節還是悲情的。許宣是不敢也不願與白娘子相認的。
但是,這個情節在夢龍館主的白話小說《白蛇全傳》中得到了改變。夢龍館主將如此悲情的一幕變成了大圓滿的情節。
許宣不只徵得了白娘子的原諒,兩人還重歸於好,過上了幸福圓滿的生活!
這也證明了斷橋愛情之美的意象在人們心中不斷加強,人們不願意打破這種美好,讓純潔的愛情惹上塵埃!
在現代社會,斷橋的愛情美象徵被進一步加強。
1991年,以斷橋為主體的杭州「新婚蜜月旅行」被國家旅遊局認定為92年首批的14條專項旅遊路線之一;2011年,杭州為了打造「愛情之都」形象,推出「斷橋——華夏第一橋」、「雷峰塔——千年愛情第一塔」的宣傳口號。
除了梁祝,長橋還有愛情故事?
長橋梁祝,十八相送。
這個故事為人熟知,但是陶師兒和王宣教的長橋愛情你知道嗎?
相傳在宋朝時,青年女子陶師兒與名叫王宣教的書生相愛,但是卻遭到好事的後母從中作梗。
在封建禮教制度下,兩個相愛的年輕人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壓迫!
一日,陶師兒和王宣教坐船夜遊西湖至長橋。
就在長橋,兩人立下同生共死的誓言,以殉情的方式成全了彼此的愛情!
西泠橋的蘇小小故事還有續集?
西泠橋,蘇小小和阮鬱的愛情故事眾人皆知。
但為世人少知的是,這個故事其實還有續集!
在阮鬱被父親召回南京之後,蘇小小又碰到了長相神似阮鬱的鮑仁。
當時鮑仁衣衫襤褸,因盤纏不夠而無法進京趕考。蘇小小仗義疏財,資助鮑仁赴京趕考。鮑仁也不負蘇小小所望,金榜題名。
鮑仁在第二年赴滑州任刺史的途中,曾刻意經過蘇小小家,卻得知蘇小小早已殞命的消息。
他不禁感慨萬千,撫棺而泣。
此後更在西泠橋的蘇小小墓前立碑;並在墓的基礎上建一六角亭,取名為「慕才亭」,為死後的蘇小小遮風擋雨。
參考文獻
[1] 朱麗莎. 文學造就的西湖三橋[J]. 古今談, 2017, 000(00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