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讀郭艾榮《失散的杏花》

2021-02-17 紅瘦居主人

      (  郭艾榮 《失散的杏花》)

吃過晚飯,收拾停當,沏上一壺紅茶,扭亮昏黃的檯燈,安安靜靜坐在寬大的藤椅上,就抖落了一天的疲累。我又開始閱讀散文集《失散的杏花》了。這是近段時間每天要做的事情,已經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失散的杏花》,作者郭艾榮,某醫院財務工作者,你是否感覺不可思議?可見著書立說絕非中文系專利。如今,許多所謂科班出身的人連最基本的語言表達都很困難,在這種現狀下,拜讀艾榮大作,於我而言,就成為一樁值得期待的美事。

看看出版時間:2014年12月,這個日期更讓人思緒如潮。2013年我陪孩子打完高考一仗,精疲力竭。孩子剛入學,老父又身患多種疾病病倒了。我幾次三番送父親住院,還要來來回回照顧失智的母親,常常顧此失彼,有時累得站著就睡著了,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無暇顧及,更別提什麼讀書、交友、旅遊、娛樂這些快事了,快事與我何加焉!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我的心情灰暗到了極點。

而彼時,艾榮已經完成了個人文集的梓行,實現了「三不朽」之重要一環——立言。當孤陋寡聞的我讀到她的文集時,已是六年後的今天了。兩相對比,感慨萬千。艾榮在扉頁上寫著送我的話:「亞明姐,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我是您失散多年的杏花。」——這漂亮的字體,也只有芳蘭竟體的女子才寫得出吧?豆蔻梢頭上,一朝落君家,我終於相信了這是上天安排的重逢。

艾榮的散文,題材豐富,語言活潑,生活氣息濃厚。寫身邊瑣事,如菜園、樹影、瓢蟲、柿子、酸棗等,自然天成;寫文人雅事,如老唐、嘉德、書法、文章、楹聯等,健筆凌雲;也有與大自然的對話,對生命哲學意義上的思考,如二十四節氣、紅葉心事、淇水悠悠、殷墟袁林、塞外草原……但無論寫什麼,字裡行間總能看到一個真實而個性的靈魂在流浪,縹緲孤鴻影。她在用文字袒露著自己,訴說著自己,放逐著自己,安頓著自己。她的文章易讀,耐讀,如行雲流水,親切坦然。唐主席序云:「我對她最直接的感覺可以用兩個『真』來概括:對文學有真心,寫文章有真才。」我附議唐主席的評價,但還想再加兩個「真」:待生活有真愛,交朋友有真情。唐主席,您同意我的看法嗎?

在娜娜家認識艾榮的第二天,我們相約去果園摘蘋果。那天我倆興奮得像孩子似的,在果園裡玩了很久。果園很大,栽種著各種果樹,豐收的季節果實纍纍,煞是喜人。郭拴寶耐心地指導著趙銀環:這是什麼花,那是什麼草……她還順手拔了人家兩棵大蔥,說要回去給我做晚飯。摘完果子回到家,她帶我參觀了掛著她許多書畫作品的、收拾得整齊溫馨的小家,然後命我坐下喝茶,就一頭鑽進廚房做飯去了。片刻工夫,我一篇回憶劉順先生的文章還未讀完,她已經做好了晚飯:新黃面粥,涼拌紅蘿蔔絲,辣炒梅豆角,雞蛋煎餅。觀之綠肥紅瘦,食之清爽可口。艾榮,真真一個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秀外慧中富於情趣的奇女子啊!

飯後喝著茶我們又聊了很久。聊各自的家庭,成長經歷,性情和追求,還有對未來的期許。艾榮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在韓陵山貧瘠的渠畔上,常常蹲著一個沉靜內向,不為人注意的小姑娘,一根草葉、一朵小花、一隻瓢蟲都能讓她獨自玩上半天,這就是幼年的艾榮。也許是這種生活環境造就了她沉靜內斂的性格,塑造了她堅毅頑強的品格。正如她在《回望故鄉》一文中所描寫的:「一個天性孤寂的小姑娘,常常蹲在柳樹下……小小的腦子裡,似乎在想著總也不能理清的心事……這就是如今的我熱愛自然,卻又在自然面前保持靜默的淵源吧。」我隱約明白了她筆名「谷語」的含義。

不忙時,我和艾榮總要在微信裡聊幾句,沒什麼具體事,也就是些月夕花朝之類的閒言碎語。二人東拉西扯,偶爾妙語解頤,開懷一笑,樂在其中。對一個初識不久的朋友敞開心扉,在我還是第一次,因為艾榮有這個魔力,她的真實和有趣讓我驚呼仿佛遇見了另一個自己。她說,昨天你在樓下接到我,牽住我手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是兩顆靈魂牽手了。真的,就那樣奇妙地,那天我牽著她的手進到娜娜家,竟然一直沒有鬆開。看到艾榮在《失散的杏花》一文中寫:「我的愛人在晨光裡澆灌著一株株花樹,我靜靜地守望著一棵棵花開。」想起席慕容也寫過《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朝花夕拾,終究是一件幸事。她說,找回來,就再不讓你離開。

 

思緒飄飄蕩蕩,我的視線又落在這本《失散的杏花》上,好喜歡它的封面設計。我不知整套文叢都是如此,還是單為艾榮而作?大氣沉穩的封面上,沒有一根多餘的線條,沒有一句無用的閒話,只有深綠如大地般的底色襯託著鮮紅似果實一樣的正楷字:失散的杏花,郭艾榮著。既醒目,又低調;簡簡單單,卻不失雅人清致。捧在手裡,讓人有種想要頂禮膜拜的衝動,這就是尋根文學滌蕩心靈的魅力。面對桑梓之地,面對生命的本源,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肅然起敬,崇高感與優美感在心底升騰。

自「師娘事件」以來,崇高與優美兩個詞彙也倒掉了。可惜,它們本不該遭受這樣的凌辱;慶幸的是,在艾榮書中我又找回了久違的敬意。張九齡詩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本心,就是生命本來的風貌。搖曳生姿,向春而發,秉持初衷,不求人折。草木尚有此風骨,況復人乎!這種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道德審美感,不正是歷朝歷代君子所心慕手追的理想境界嗎?

天色將晚,耳邊依稀響起遙遠的古歌謠: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你聽到了嗎?艾榮,我又想你了,想你此刻,是寫字作畫,還是揮勺烹飪?是月下獨酌,還是與家人團聚?是在缺月疏桐下漫步,還是窩在沙發裡讀書?但不管在幹什麼,我相信你都不會虛度時光。一個人的世界廣袤無垠,精神的,物質的,前世的,未來的,春華秋實,日月入懷。你說過,世界再大,大不過故鄉,世界再遠,脈絡的歸結處,卻永遠指向故鄉。噢,我明白了,這樣一個月明人盡望的中秋之夜,你一定是在思親、想娘。我不敢驚擾你的思念,只祈禱故鄉的日月朝夕升起,伴你同行。無論今後身在何地,請記住,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忽然想給你發一張晚霞的照片——「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你懂,我也懂,借用唐主席金句:這是多麼的好啊!

 (攝影:彭捷)

相關焦點

  • 草木有本心
    讀沈復的《浮生六記》:「石菖蒲結子,用冷米湯同嚼噴炭上,置陰溼地,能長細菖蒲,隨意移養盆碗中,茸茸可愛。」讀罷,不禁莞爾。哪怕用冷米湯同嚼過,哪怕是噴在黑黑的木炭上,照樣長出綠茸茸的石菖蒲,令人驚喜不已。記起唐人張九齡有詩云:「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來,草木非人,卻有「心」。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的「美人」究竟指的是誰?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蘭葉春葳蕤》為其《感遇十二首》之冠,也是傳世名篇,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更是千古絕唱、風靡流傳。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詩的大意不難理解:蘭葉逢春枝葉茂盛,桂花遇秋皎潔清新。蘭桂欣欣生機勃發,春秋自成佳節良辰。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為天性,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 張九齡《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公園標語竟是宰相名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者】張九齡(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代著名政治家、詩人。武后神功元年(697)舉進士,任校書郎。唐玄宗先天二(713)升任右拾遣。後歷任司勳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中書侍郎等職。
  • 蒙曼解讀丨張九齡《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的芬芳出於本性,哪是希望美人賞識攀折! 詩的前四句說蘭、桂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時就會欣欣向榮,生機盎然。蘭葉在春風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輝映下更顯「皎潔」秀麗。春蘭秋桂生意勃發,也給季節帶來了榮耀,春、秋因蘭、桂而成為美好的季節。
  • 若有來生,願為草木
    若有來生,願為草木。 草木自然純淨,給人以安慰 對理想生活的想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其中肯定有一項,與草木有關。
  • 杏花微雨時,春意正闌珊,古詩詞裡的杏花靈動又俏皮
    草長鶯飛的春三月,又是杏花盛開的時節。杏花微雨,清香悠遠。杏花挨挨擠擠的開在枝頭,使這個春天熱鬧極了。讀古詩詞,品味那遙遠時光裡春天的況味,欣賞詩人筆下那些憂傷的、俏皮的、靈動的、美麗的杏花。——宋.宋祁《玉樓春.春景》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真是神來之筆,賦予了杏花和春天以生命,把杏花和春天寫得靈活靈現,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馬上就呈現在了讀者的眼前。多麼俏皮、靈動的杏花,多麼美好的春天,作者把對春天的眷戀對人生的珍惜之情寫得淋漓盡致。
  • 【藝術人物】玉·見本心的潛心創心
    本心做玉雕是半路「出家」,她曾做過資深職業經理人,擔任過TREE國際藝術中心總監,但這些經歷似乎都未能抓住她的心,最終,還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有匪君子俘獲了她的心
  • 慢慢讀《人間草木》能讓心情沉靜下來 心裡有幸福感 甜甜進入夢鄉
    如果你很辛苦,你很累了,那麼坐下來,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汪曾祺讀這部《人間草木》我可以說完全如此踐行,每天下班回來煮一杯果茶,然後慢慢讀他的文字,就能讓心情沉靜下來,心裡有幸福感,最後甜甜地進入夢鄉,突然覺得生活原來這麼多滋多味。這本書分為四輯:人間草木、夏天的昆蟲、故鄉的食物、無事此靜坐。
  • 講述鄭州街頭的春光故事 飄落最美杏花雨金水河畔春滿園
    隨著天氣轉暖,鄭州街頭的草木開始吐露新芽,朵朵春花也含苞待放。2月22日起,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開始通過Vlog的形式帶讀者「雲賞花」。通過鏡頭捕捉鄭州的盎然春意,講述鄭州街頭的春光故事,推薦與花有關的詩詞,一起為新的一年加油鼓勁。「雲賞花」已經賞了兩站,第一站為玉蘭街「玉蘭花開」,第二站為碧沙崗公園「雪後尋梅」。「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
  • 從這六首詩詞看古人筆下的杏花
    杏花春雨江南,這是一幅多麼迷人的景色。三月的大地上,鶯歌燕舞,花紅柳綠。更有杏花瀟瀟灑灑,紛紛揚揚。在煙雨濛濛中,那些郊遊看花的人絡繹不絕。這是誰也不會放棄的大好時光。古人就有觀賞杏花的風俗,他們賞杏花,買賣杏花,頭髮上插著杏花,可以說對杏花是情有獨鍾。詩人們更是賞杏花雨,飲杏花酒,詠杏花詩。沾衣不溼杏花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牧童遙指杏花村等等,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精神財富。下面我們選出六首絕句,看古人如何吟詠杏花。
  • 如何區分梅花、櫻花、杏花、桃花...
    梅花、櫻花、杏花、桃花、李花、海棠、梨花,總的梅花和桃花最像,但你可以從花瓣、花期來分辨。
  • 杏花,春雨,江南
    ,吹面不寒楊柳風 江南是憂傷的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江南又是寂寞的 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 此時,江南的雨尤如唐詩宋詞一樣 在我們夢的邊緣平平仄仄地滴落
  • 杏花時節丨25日、29日踏青賞花集錦,我與杏花有個約會.
    25日柯坪杏花裕踏青賞花   這個春天,讓我們相約柯坪杏花裕,賞杏花,洗神水泉,親子遊,攝影杏花裕的杏花是我們阿克蘇第一朵杏花,戈壁中一抹淡粉色吸引無數遊人前來賞花,山頂的神水從石縫內咕咕而出,澆灌著這片神奇的土地,稱之為神水是水中富含硫磺等多種礦物質
  • 不是所有杏花都風流薄倖
    宋代以前,杏花在文學創作中的地位並不是很高,所以如果你想要讀杏花相關詩詞,建議去宋代詩詞中尋找。因為宋朝建國之後,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集中,崇文抑武,文人地位得以提高,宋代儒學復興,理學勢頭漸起,這為花卉在文化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大環境。
  • 杏花枝頭,春意鬧
    即便是滿樹的杏花,也只能聞到一絲疏淡的幽香。 tb30139132但是僅僅一枝杏花,卻道盡了春色,佔盡了春光。滿園深淺杏花中,人處其間,恍然置身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遊,還是畫在心中移。網絡逐影隨行「紅紅白白一枝春,晴光耀眼看難真。」杏花含苞時,色純紅,豔態嬌姿,繁花麗色,胭脂萬點,佔盡春風。
  • 【海洲書壇 開卷有益】周俊蘭:情之所引,格物致知——讀李漢榮先生的《萬物有情》
    初讀李漢榮先生的《萬物有情》,腦海裡立馬蹦出四個字「格物致知」。其實,我深知李漢榮先生對待萬物之心切不可用「格」字來形容的。他對萬物脈脈含情,他的文字是溫柔的,是浸潤的,是先天悲憫的。「格」字太多戾氣,太過霸道,因此這裡的「格」並非尋常所理解的「格」。我是想說,他的觀察之細微、探究之深邃、用心之誠摯、用情之極致,與那「格」字的確是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的。
  • 《人間草木》:人間草木總關情
    不過,在上世紀的中國文壇,有一位作家也完全能擔當得起「美食大王」的稱號。他筆下的諸多美食,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有點「失傳」的意味,不過他的描寫卻似乎有魔力一般,很快就能在我們腦海中形成鮮活的形象。讓我們恨不能一試身手,做出那般美味。他就是汪曾祺。
  • 獨有杏花如喚客,倚牆斜日數枝紅!
    王安石能夠得到宋神宗的賞識,除了過人的才華,還有就是他身上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少年時代的宋神宗讀了王安石的文章就驚為天人,把他當成偶像,以及精神上的導師。王安石很小的時候就天賦異稟,讀書過目不忘,中了進士之後,還主動請求去地方任職,在地上方任勞任怨,政績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