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海洋工程和水下工程取得突破進展

2020-11-20 手機鳳凰網

——中國科協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劉利釗教授科研團隊聯合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取得海洋信息化和智慧海洋領域國際一流科研成果

劉利釗,男,博士,教授級高工,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工信部重大技術裝備專家,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專家,國家發展改革重大項目評審專家,國防科工技術專家,國家武器裝備質量認證專家。北京中科國備應急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副主任,北京高新產業人才技術研究院院長,快速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廈門研發中心研發部長,日本つくば健康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專家,日本先端農業科學研究所專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客座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人工智慧、智能製造、軍民融合、海洋工程、水下工程、3D列印、大數據和圖形圖像的科學研究和人才發展工作,先後參與國家軍民融合某項目、總參某項目、國家985工程某項目、國家973重點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廈門市科技計劃項目等10餘項,榮獲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通信學會、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多項學術獎。在《計算機學報》、《軟體學報》、《中國通信》、《清華大學學報》、《上海交大學報》等知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50餘篇次。2016年、2017、2018年受邀至科技部、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做智能製造專題報告。

中國有寬廣而漫長的海岸線,從「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讓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改觀」,到「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建設海洋強國精神指引和部署下,中國科協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劉利釗教授科研團隊聯合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大力推進智慧海洋工程、智慧水下工程核心技術研發和設施設備建設,在臺灣海峽、南海、渤海、極地、高緯度地區開展水下潛航器、水下機器人、水下智能網絡、水下物聯和互聯的研發與測試試驗,取得了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一系列成果。

國家發改委重大項目評審專家、國家工信部和科技部專家、廈門理工學院劉利釗教授表示,智慧海洋除了岸基、空基和天基配合之外,單純就海洋和水系角度來說就涉及到海面、海中、海底三層次的設備與設施建設、服務與運維、應用與綜合聯動,技術過程又涉及到水聲與流體、通信與計算、物聯與互聯、材料與控制諸多方面。國外濱海發達國家已經在智慧海洋領域積累了數十年的研發經驗和工程應用經驗,形成了產學研用一體化深入發展的格局和研發應用的完整鏈條,其在智慧海洋的多領域都處於優勢或領先地位。正如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所說的海權重要性那樣,中國當前意識到並重視海權形勢已成為國人的集體共識。中國要發展和崛起,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打破海上、海中、海底的三重技術和產業枷鎖,真正走向全球的廣闊海洋進行深度探索,制海權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必須直面的問題,海洋深度開發、可持續綠色開發、智慧化系統化掌握與開發是必須要首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劉利釗教授表示,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國內相關專業機構和部門近年來持續從落實國家戰略角度推動著我國領海範圍內的海洋工程技術和設備研發,國家層面和中央層面的重視程度與投入力度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有待於提升和補充的是社會化、多層次、多結構、多地方的各科研院所與高校、企業形成聯動與合力,圍繞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共同發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產學研用智慧海洋技術產業新格局。因為智慧海洋的技術和產業內涵極其豐富,就像航空和航天技術與對應產業能夠形成一個國家支柱性質的綜合技術產業群一樣、智慧海洋的深度探究和發展也足以形成一個新型的和新興的國家支柱性質的綜合技術產業群。這種綜合技術產業群不能依靠傳統的、低質量發展的粗糙業態簡單拼湊而成,也無法靠計劃經濟方式的單純化方法來一蹴而就,只能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戰略新興產業、中國供給側改革、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後發綜合優勢和巨大制度優勢,在政府宏觀引導和調控的條件下、大力培養有相應自然條件優勢和人才技術條件優勢的各科研院所與高校的科研力量、大力推動企業化和市場化的成果應用與成果轉化速度、提升轉化質量來加速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高落地性、高推廣性、高擴展性、高綜合性的科研成果研發與市場轉化,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勢體現國家意志、凝聚社會力量。

劉利釗教授表示,中國在智慧海洋的科學與技術領域雖然整體上與發達國家有所差距,但在一些特殊領域和局部領域是可以持平甚至領先的,可以說中國正在快速趕超那些暫時領先於智慧海洋領域的發達國家。舉例來說,比如此次廈門理工學院與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的一種可變更通信模式的水下高靈活度作業平臺控制體系及相應核心軟硬體,採用人工智慧強化學習算法對水下映射環境中平臺的工作面坐標進行自動參數歸一化學習和處理;引入自適應長度約束法遍歷線纜信號傳輸通道、深水作業多自由度平臺、交互水流幹擾模擬量三者的綜合局部參數集合;對現行狀態水下映射環境中平臺工作面進行非對稱旋轉修復實時計算,從而由機載人工智慧算法模塊得到最優的多級姿態坐標範圍和其子集,作業平臺控制信號將在多個子集中自由切換和採用,達到高度靈活狀態。這種技術在姿態參數交叉計算時,可以把多個水下映射控制環境和對應平臺的姿態參數體集合同步差分計算,還可以在一個固定水下映射環境中對內部的帶纜和非帶纜作業平臺控制方法進行實時變換。這種技術此前只有極少數的發達國家掌握、並一直對中國處於保密和信息封鎖狀態,目前廈門理工學院劉利釗教授團隊和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科研人員已經能夠掌握同等量級的技術並在算法處理和平臺控制兩個局部角度上處於國際同行中的領先地位。

當前,中國經濟已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對海洋資源、空間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轄海域外的海洋權益也需要不斷加以維護和拓展:「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更加顯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也明顯上升。」我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發展中大國,建設海洋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海洋工程、海洋科學和技術工作者將繼續乘風破浪、開拓前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舉行
    原標題: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舉行   10月16日,2020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以「夢逐大海,走向深藍」為主題,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海能源開發利用及發展趨勢」等主題發表觀點。
  • 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承辦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
    作為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本次論壇以「夢逐大海,走向深藍」為主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升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海洋工程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實施海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以下簡稱「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承辦了此次論壇,並為論壇現場提供了優質的志願者服務。
  • 廈門翔安機場高速主體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中鐵十四局項目部有關負責人說,這標誌著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再次取得重大進展,工程施工進入新階段。為後續施工創造條件此標段預製梁橋共有兩座,分別為前垵大橋和內頭大橋。項目部有關工程人員介紹:「兩座預製梁橋上部結構全部為30米預製T梁。本次首片T梁為內頭大橋右幅T梁。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廣州海洋實驗室也取得了不少建設進展,目前匯聚了包括16個院士團隊在內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正在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 林明森研究員團隊:中國海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工程、產品與處理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高分專項支持下,筆者與衛星、載荷、地面處理與應用系統研製團隊,編著了《中國海洋合成孔徑雷達工程、產品與處理》一書,為從事星載SAR研製與應用的同仁提供參考,並滿足國產SAR衛星數據產品應用與推廣的需要。——摘自該書前言林明森研究員(二級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天津大學、河海大學和上海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
  • 中國工程院 |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六大技術挑戰(2020年)
    2020年4月26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六大技術挑戰(2020)」(以下簡稱「挑戰」)。8.水聲工程針對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開展水下網絡化的聲學觀測,獲取海洋水下聲學環境規律及水下目標聲學信息,以實時化的信息傳輸和大數據信息處理為手段,實現海洋水下信息自主掌控是該領域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 高鐵進程|高鐵連接線釜溪河1號橋項目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高鐵進程|高鐵連接線釜溪河1號橋項目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2020-08-07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亞洲在建最長單洞雙線隧道取得重大進展-工程機械動態-中國路面...
    在解決了仰拱問題後,中鐵二局先後引入了TEC型多功能液壓鑽機、多功能開挖臺架、防水板與鋼筋安裝二合一臺架、分窗逐層布料系統、帶模注漿系統、門架自行式溝槽移動模架、止水帶熱熔焊機、鋼拱架自動提升安裝臺車等先進隧道施工成套設備,將制約隧道施工的問題逐一解決,實現了各工序平行推進,月進度突破30米大關。
  • 河源: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子項目燈塔...
    近日,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子項目——燈塔盆地灌區船塘河治理工程正式開工。該項目開工建設,意味著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標誌著燈塔盆地開發建設跨入新的歷史階段。市長林濤出席開工儀式。副市長賴小衛宣布項目正式開工。
  •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牌獲獎團隊: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製...
    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製團隊主要負責人李明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製團隊是我國某系列大型火箭研製的核心骨幹力量團隊在我國首型、新型和新一代水下發射大型火箭研製中,取得了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工程管理的體系化創新成果。
  • 重要進展!雅萬高鐵控制性工程——1號隧道順利貫通
    記者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獲悉,12月15日,印尼雅萬高鐵1號隧道實現順利貫通,標誌著雅萬高鐵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據介紹,雅萬高鐵連接印尼首都雅加達和第四大城市萬隆,是我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的典範工程。雅萬高鐵1號隧道位於雅加達市內,距離高鐵起始站哈利姆車站約2.5公裡,全長1885米,最大埋深34米,為全線控制性工程。
  • 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彭韻佳、徐海波)近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分析了我國在移動信息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智能化發展等領域的發展趨勢。「我們要及時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 海油工程管道挖溝動力定位工程船完成試航
    原標題:海油工程管道挖溝動力定位工程船完成試航 摘要 10月15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管道挖溝動力定位工程船完成17天試航,安全返回廣州黃埔船廠碼頭,計劃於本月底交船
  • 2020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工程技術人員招聘7人...
    2020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工程技術人員招聘7人公告(山東) 2020-12-23 17:12:42| 中國海洋大學-人事處 根據工作需要,按照公開招聘、全面考核
  • 上海交大水下所研製成十餘個大型潛水器和水下裝備
    葛彤教授來自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工程學院水下工程研究所,這是國內最高水平的深海技術和裝備研究機構之一。3500米海龍號無人遙控潛水器(ROV)、4500米海馬號ROV、6000米重載ROV、萬米級龍皇號ROV,還有各種水下作業機器人,自上世紀80年代成立至今,水下所完成了十餘個大型潛水器和水下裝備的研製,這些探究深海的能手足足組成了一個「兄弟連」。
  • 中科院海洋牧場工程實驗室在青揭牌
    中科院海洋牧場工程實驗室在青揭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1.29 星期日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本報11月28日訊 27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牧場工程實驗室在青島揭牌
  • 完成水下地質鑽探勘測 深江鐵路又有新進展
    南方網訊 備受關注的深江鐵路又有新進展。4月4日,經過為期8天的日夜奮戰,粵港澳大灣區重大交通項目深圳至江門鐵路先行段工程越珠江口隧道水下地質鑽探勘測任務順利完成,已滿足初步設計鑽探要求。這是該項目前期工作繼項目可研獲批後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為確保實現年內開工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項目取得重大突破!一期計劃年底開工!
    最新消息期待許久的新進展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項目一期順利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杭規建準字〔2020〕第2235號)這標誌著項目審批手續辦理取得重大突破項目一期進入工程建設準備階段項目設計效果圖
  • 央視紀錄片《超級工程》呈現中國「超級工程」
    《超級工程》是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今年繼《春晚》和《舌尖上的中國》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原創紀錄片,也是該頻道自2011年1月1日開播以來攝製的第一部科學類工程題材紀錄片。   「在國際紀錄片界,科學類工程題材紀錄片一直備受矚目。
  • 蕪湖一批重點工程最新進展!
    蕪湖一批重點工程最新進展!今年蕪湖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處共承擔重點工程建設任務48項,其中續建項目27項,新開工項目21項。針對大家較為關注的火車站西廣場、黃山中路改擴建、赤鑄山路快速化改造、長江路高架等重點工程,蕪湖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處特意給予了詳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