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糾結的臭豆腐
《羋月傳》中,羋月是隨公主嫁到秦國的媵(yìng)侍,「媵」是什麼位份,逆襲上位有多難呢?
先秦時期普遍存在媵侍陪嫁制度,是指諸侯迎娶別國公主,要有同宗姐妹或者臣屬之女陪嫁。「媵,送也,謂女從者也」,媵的地位比較低,自然不能與國君的正妻相比,只能算是明媒正娶的附屬品,其命運也多不能自主了。羋月母親也是媵侍,可謂出身卑賤,在秦王后宮也只是位份很低的「八子」,要逆襲上位在夾縫中面臨著種種挑戰。
劇中反映的媵侍陪嫁制度由來已久,相傳堯帝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舜,就已經是「一主一媵」的婚姻雛形了,真的是「帶著你的嫁妝,帶著你的妹妹,跟著我馬車來——」。
據說後來舜南巡蒼梧而死,二妃千裡尋夫,收到死訊後抱竹痛哭,淚盡而死。她們淚染青竹,竹上生斑的斑竹也被成為「湘妃竹」。因為二妃死於湘,也被後人稱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中兩首愛情長詩《湘君》和《湘夫人》就是紀念此事。
再回到媵侍的話題,這種陪嫁制度也是先秦諸國現實的需要,因為各國之間文字、語言、習慣各不相同,有一個團隊陪嫁,公主新娘到了一個陌生環境才不至於太孤獨。而且,諸侯間的聯姻常常是政治婚姻,媵侍陪嫁為團隊利益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一般來說,主母與媵侍能夠聲氣相通,形成榮辱與共的戰線,甚至可以母憑子貴,在諸子奪嫡中互相支援,謀取利益最大化。
《羋月傳》中,秦王的後宮都是迎娶的各國公主和她們帶來的媵侍。羋姝入秦,帶來媵妾五人,分別是妹妹羋月,屈氏、景氏和兩個昭氏,大的為孟昭氏,小的為季昭氏。正是這一撥「楚國陪嫁隊」和先來的「魏國陪嫁隊」互相爭鬥抗衡,不斷升級秦版「宮心計」。
秦國楚國雖然經常聯姻,但是最終卻結下了解不開的梁子,秦滅楚後,項羽、劉邦帶領的楚國子弟,又是反抗秦朝最強的力量。後世有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詩句,「三戶」指的就是指屈、昭、景三個羋姓王族。
還記得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晉公子重耳之亡》嗎,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的時候,因為晉國內亂,流亡在外20多年,狄國、齊國、秦國都將宗室或臣屬之女許配給他,作為政治投機,押寶日後獲取政治利益。重耳到狄國的時候,狄國剛好俘獲了一個部落的姑娘季隗,將她送給了重耳。十二年後,重耳準備離開狄國去齊國時對季隗說:「等待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回來你再改嫁吧。」季隗回答道:「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等二十五年後改嫁,就該進棺材了,還是讓我等著你吧。」看來重耳並沒有把這個流亡中得到的女子當回事,好在後來重耳歷經磨練後,成熟穩重多了,回國即位後也沒有忘記這些外國女人們,陸續將他的女人和兒子們接回了國。
媵的地位比妾略高,那時候妾是指女奴,後世才逐漸媵、妾不分,演變成古代類似於「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古代媵、妾的地位低微,與妻不可同日而語,就算是在開放的唐朝,法律規定妾是卑賤可以買賣的,如果妻死將妾升為妻也是要受徒刑的,我們可以在唐宋文人的記錄裡看到有很多買賣相贈的記載。甚至妾與親生子女都不能母子相稱,像《紅樓夢》中,趙姨娘是賈政的妾,不但親生女兒探春不認她為母親,全府上下的主子沒人給他好臉色,就連賈府稍有臉面的丫環婢女也不把她放在眼裡。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 華三川繪
可見在種種磨難中,羋月能夠在複雜的宮鬥、權謀中步步攀升,達到權力頂峰,這已經是宮廷女子打怪升級、提升戰力的最高境界了。
原創作品,「糾結的臭豆腐」本名李健,轉載需授權。
雜牌文藝青年聚集地,掃我!
閱讀原文,腦補《羋月傳》姓、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