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新聞客戶端ID:fenghuangxinmeiti
【導語】據媒體報導,《星光大道》可能要換主持人了,朱軍將接任畢福劍成為新的主持人。這是一條可以看出讀者代溝的新聞。年輕人並不關心,節目裡口齒不清的畢福劍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本就不佔多少分量。但他們的爸媽可能要痛心疾首,因為自己文藝生活的那個支撐要沒了。《星光大道》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節目?沒了畢福劍,《星光大道》的天會塌嗎?掐指一算,央視綜藝節目《星光大道》居然已經走過11年了。
自2004年開播,《星光大道》見證了中國綜藝界的起起伏伏。如今超女已經11年了,但時斷時續;中國好聲音不過3年,頹勢已顯;優越感爆棚的《我是歌手》在《星光大道》面前,不過是個青澀的後生。
不要以為《星光大道》是苟延殘喘,它有著蓬勃的生命力。《星光大道》時不時就能拿個全國上星頻道綜藝節目收視冠軍,收視率長年排在同時段全國前三,是和《快樂大本營》並列的高收視常青樹。總決賽的收視率更令人咋舌,2010年《星光大道》總決賽收視率是3.61,超過了當年的央視三套元宵晚會。2012年10月,《星光大道》從中央三套轉到一套,時長九十分鐘,還是在周六黃金時段。此前該時段屬於電視劇。
據中央電視臺發布的電視節目滿意度報告,《星光大道》和《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一起分列2013年1-3季度滿意度的前三名。同時《星光大道》也是前十名節目中唯一入選的綜藝節目。在觀眾最喜歡的電視主持人評比中,《星光大道》主持人畢福劍以9.21%的觀眾喜愛程度位居
榜首。
《星光大道》每月三次周賽一次月賽,年賽有7場,每場比賽都實行末位淘汰制,靠現場觀眾投票決出勝負。
在綜藝節目玩出花的年代,《星光大道》「風雨不動安如山」。在筆者看來,看《星光大道》是一種守舊的,跑馬拉松式的體驗。
選手幾乎都是一個類型。《星光大道》以「百姓舞臺」為宗旨,堅信高手在民間。零門檻、零距離的結果就是參賽選手大多來自基層,越草根越好,包括農民、農民工、水電工、快遞員、環衛工人、……他們外形普通、裝扮土氣、氣質樸實無華,跟偶像不沾邊,是精英範兒的對立面。他們大多一上臺就哭,痛陳自己一路走來如何艱辛,以及夢想偉大的力量。
為了呵護這一股「泥土」氣息,節目組會刻意包裝選手的形象。「草帽姐」上節目的行頭就是「身穿碎花襯衣,頭頂草帽,與普通農村婦女沒有兩樣」;阿寶參加首屆《星光大道》時戴著白羊肚毛巾、穿著羊皮襖,被包裝成陝北放羊娃。其實他是山西大同人,參賽前在南方城市的酒吧裡駐唱多年。《星光大道》導演郭豔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如果一開始給他打扮得特別時尚,可能老百姓不知道他是誰。」
選手表演以唱歌為主,歌以美聲和民族唱法為主,這在一部分人群眼中,是唯一能稱得上靈魂歌者的兩種歌聲。其他才藝還包括雜耍、舞蹈、器樂、武術,還有選手在舞臺上扎掃帚、編大蒜。
論造星能力,《星光大道》也不比其他綜藝節目差。陝北放羊小王子阿寶、廣場舞界至尊天王鳳凰傳奇、「媽媽男神」李玉剛、讓汪峰老師分外鬱悶的旭日陽剛都是從《星光大道》起飛,飛向功名利祿,也飛向了中國最主流的舞臺——春晚。2006年起,《星光大道》選手上央視春晚成為慣例,他們10年來共參演了21個節目,全是歌舞。
很久之前,央視廣受好評的新聞評論欄目《東方時空》,裡面的《生活空間》板塊有句讓人過耳不忘的口號,叫「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那個時代的央視將目光對準了普通人,但視角仍是精英的。
這麼多年,央視裡真正稱得上是「咱老百姓自己的節目」,恐怕只有《星光大道》。這個「老百姓」,不是混跡AB站的二次元新新人類,不是刷微博逛知乎混豆瓣的小資文青,更不是衣冠楚楚奔忙生活的城市精英。
星光大道的觀眾群是真正的勞動人民。他們大多是中老年人,主要來自小城市、鄉鎮和農村。這其實也是中央三的固定收視人群。他們愛星光大道愛到什麼程度?在山東農村,「草帽姐」說她的家人「就指著這個節目活」。雖然已經過了追星的年紀,但他們還是為自己取了名字,鳳凰傳奇的粉絲團叫「鳳迷」,李玉剛的叫「鋼絲」,朱之文的叫「珍珠」,「泥巴」是王二妮的粉絲名。
去年五月,筆者在老家被母親大人拉著在電視機前看家鄉歌手在《星光大道》表演民俗,據母親大人講述,整個家鄉都轟動了,本地電視臺為此專門做了宣傳。
在筆者家鄉的貼吧,許多帖子對這位歌手充滿了敬佩之情:「本土歌手XXX通過了央視《星光大道》海選,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放羊娃,從小聽著收音機《每周一歌》長大的孩子,能有今天的成績,他所付出的艱辛難以想像。」
筆者在今天無數選秀節目的洗禮下,對草根逆襲的故事早已無感,但父母一輩仍然甘之如飴。《星光大道》的火爆,說明愛好文藝的勞動人民基數很大,需求很大。但現實是他們仍極端缺乏文藝生活,市場上的文化消費品提供與其饑渴的需求對不上。和廣場舞曲一道,《星光大道》以足夠草根的姿態填補了這個空缺,通過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的平民選手和強大的播出平臺,《星光大道》獲得高收視率也就不足為奇了。
與高收視率不匹配的,則是年輕人的無感。這檔節目在網絡上的認知度和活躍度幾乎為0。2015年大年初一,「大衣哥」朱之文接連上了《焦點訪談》和《新聞聯播》,講述他成名後主動給村裡做善事,卻被仍村民要錢要車的煩惱。相比較新聞本身,許多微博用戶更大的疑問是:誰是朱之文?
中老年人喜歡《星光大道》,畢姥爺的個人魅力也是重要因素。他在宣布結果時高喊的「和我一起倒數五個數」,早已是《星光大道》的招牌。
畢姥爺開創了央視另外一個幽默流派——鄉土幽默。與崔永元等追求機巧的幽默風格不同,在精英範的年輕人眼中,畢姥爺的笑話笨拙,笑點詭異,節目口號對仗都不工整,搞笑伎倆無非是說話大舌頭,放低身段裝傻,以及提前設計好的橋段。但作為央視收視主力的觀眾群就是好這口。
掰開指頭數一數,從央視成名的男主持人們,白巖松是萬年不變的冷靜和穩妥,講笑話你也會認為是真的;小崔文人式的清淡幽默不一定適應火爆場面;撒貝寧如今是青年精英範兒的代表,服務人群不符;曾經的李詠,也太洋氣了壓不下身段;他們都不適合這檔欄目定位。
而畢姥爺,他就像你的鄰家大叔,其貌不揚,有點醜,一口帶海蠣子味的東北腔調讓北方觀眾倍感親切,從來不「端著」,連節目中穿著都極盡樸實。
《星光大道》確實讓筆者看到了另外一個畢福劍。筆者記憶中的畢姥爺,多才多藝,文青範兒十足。他擔任過老《三國演義》的主攝像,探訪過北極,他創作的模仿秀節目《夢想劇場》也格調甚高。從高冷的文藝青年到中老年人心中的綜藝天王,畢姥爺完成了一次神奇而又成功的轉型。這可以說是電視界的一個奇蹟。
如今,《星光大道》可能再無畢姥爺,聽說朱軍要披掛上陣了。筆者唯一擔心的是,當他淚眼婆娑地握著選手的手,問一句「您的心路歷程是什麼」時,盼著周末樂一樂的父母們會不會也跟著哭成了一片?
鳳凰新聞客戶端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使用
這可能是史上最深井冰的官微了,不信你就關注一下。
點擊頁底「閱讀原文」↓↓↓,移步鳳凰新聞客戶端,樂享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