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吳昕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確實錯過了幾年的黃金時期,我不能再回到以前那種狹隘的視野。我其實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有機會,我就去爭取。」
這句話不禁讓我想到,其實職場中有很多人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些人總會是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因而錯失了機會;總是會想著,等先把能力積累起來再說……
然而令人感到最遺憾的卻是,你會發現你似乎一直困在「能力不足」的漩渦裡。
吳昕在之前的採訪中提到——
這段話裡,吳昕的表現就是明顯的「拖延時間」 :「拖延時間」就是拖延者在心理上把客觀時間延後了。
心理上缺失了時間感的人,總是喜歡在時間截點(deadline又稱為死亡線)才想起要完成工作,這就會使得準備工作不充分,進而給自己產生壓力感,產生焦慮、自責等情緒,從而會影響事情的質量。
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很多時候,讓你我錯失的機會的原因根本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你狹隘的視野;造成這種狹隘的視野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拖延往往佔主導。
在生涯規劃諮詢中,有時候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
說個真實的案例故事。
有一次,助理對接完一例諮詢後表示非常困惑:「王老師,這位來訪者說自己三個月內在其他地方已經做過五次生涯諮詢了。算上這次,已經第六次了......」
從諮詢頻率上看,這位來訪者有把生涯規劃當做心理諮詢節奏的嫌疑。
收到資料後我發現,原來,這位來訪者小琳(化名)的諮詢目標是要不要離職,以及離職後的選擇做什麼。
表面上看,這屬於很常規的諮詢目標,並沒有什麼異常;但在諮詢過程中,我似乎找到了問題癥結。
小琳(化名),29歲,某私立醫院的一名護士。
在諮詢中,我發現現在的工作已經影響到小琳的情緒狀態了,再加上她現在是孕期,情緒更加不穩定。
如果單純從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角度考慮的話,其實她早就該辭職了;但是因為她拖延了太久,所以導致職業的下一步發展確實是受到了影響。
小琳在諮詢中一直反覆強調,自己應該要早一點做出改變,但是為什麼遲遲沒有行動呢?
事實上,很多人的拖延源於害怕失去掌控權。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舒適區,在這個範圍內,我們覺得是安全舒適的。
換句話說,雖然當前的工作環境對小琳來說是難受的不舒服的,但是相比較於跳入到新的環境中,現在的狀態對於她來說卻是「熟悉的」、「可掌控的」。
當工作環境順利和小琳的心境狀態穩定的時候,小琳就會拖延不想離職:因為讓自己停留在這個舒適區,她覺得自己是安全的,但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
之前幾位生涯規劃諮詢師已經給到了很中肯的建議,她也表示認同,但是在這過程中,她總是想要一個很「確定」的答案。
要知道,諮詢師是不能幫助來訪者做決定的。
這有點像我們去醫院看病做手術。
同樣,在職業諮詢中,經常會有來訪者問小助理:「我的問題一定會解決嗎?」
講真,我們也無法給來訪者做出如此絕對的保證:因為每個人的當下遇到的問題複雜程度不同,認知程度也不一樣。
試問又有哪個諮詢師敢保證,通過一次諮詢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呢?
隨著諮詢的深入,我發現小琳是延症症中的「完美拖延症」。
經了解,小琳有個弟弟,她覺得母親對於弟弟更加偏愛,所以她從小就希望把事情做到完美,以獲得母親的關注和誇讚。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小琳總是讓自己陷入矛盾的境地: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小琳的困惑,那就是,我們希望自己做事更有效率,那麼該做些什麼,才能漸漸克服討厭的拖延症呢?
1、克服拖延恐懼心理
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學會嘗試接納困境。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轉換思維,如果評估目標是具備可行性的,那麼就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這些目標任務。
2、打造彈性系統
如果我們總是期待事情的結果是完美的無可挑剔的,很有可能我們就會一直處於準備階段。
我有個朋友一月份她對我說,一個月內她要減掉20斤(她的基礎體重是120斤)。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自己10斤都減不掉,於是開始自暴自棄,放縱飲食放棄運動,結果一個月下來不斷沒瘦,反而胖了5斤,內心無比受挫。
我建議她做彈性目標,具體如下:
根據評估,她定的目標保守4斤,爭取8斤;分解目標,也就是一周至少減掉一斤......
半個月過去了,我剛剛問她進度如何,她說已經減掉了4斤。
3、塑造積極心態
很多拖延症患者的自我要求較高,一旦做不到,就會不斷地自我否定和批判,從而會導致自信心的缺失。
因此,我建議不要把標準定得過高,當失敗的時候,不如換個角度思考並告訴自己:
從而用積極行為代替拖延行為。
4、確保計劃合理
這裡需要注意兩點:
1)、分解目標
就像我前文提到的那個需要減肥的朋友,如果一下子減到理想的體重,對她來說難度較大,如果達不成很容易放棄了。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完成一個個小目標,最終完成大的目標。
2)、評估時間
為什麼有人特別喜歡臨時抱佛腳呢?他內心的潛臺詞一定是「時間還來得及。」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反而是做什麼事情都來不及。
合理評估時間非常重要。
例如——
很多拖延症患者因為錯誤評估時間,導致前期穩如山,後期急翻天。
5、記錄成就與甜蜜獎賞
每當完成一項目標的時候,我們不妨記錄下來。
哪怕只是一點點,長期累積下來都是巨大的進步。
因為很多時候,努力一段時間後,拖延者的行動力會減退,當看到這些積極的記錄的時候,會再次受到鼓勵,進而有能量繼續堅持。
另外別忘了在一些目標後面,給自己設立個甜蜜獎賞。
例如連續完成三個小目標,就給自己個獎勵——這個獎賞可以很靈活,既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質方面的。
舉個例子。
因為長期面對電腦,我的肩頸和腰椎不太舒服。
於是我給自己的定的目標是每周至少運動兩次——跑步或者瑜伽,但是實際上,我對自己的要求至少是一周三次。
如果這一周我能做到運動四次,就給自己個小的獎勵。
我會把這些小獎勵提前羅列出來:看場imax3D電影、做個美甲、買書、一隻口紅、一個精緻的飾品、買個包等等…..
5
坦白講,沒有人敢絕對說自己沒有拖延症,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自己能夠治好拖延症。
但我想說,拖延症也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找到拖延的根源刻意練習,拖延行為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記住,哪怕是邁出一小步,都是自我的突破,不論你是30+的小姐姐還是40+的哥哥,只有你敢要邁出第一步,都是成功的開始。
-關於作者-
✎
王勝男,職業規劃師、性格行為分析顧問、認知行為治療師,「璃語職美人」長期合作職業諮詢師(累積諮詢時長2000+小時)、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原創團隊作者。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