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最早看電影《熱血高校》的時候,完全是當做一部動作片來看的,更貼切的說應該是當做武俠片來看的。一個少年俠客進入江湖,最後打敗強者成為武林至尊,大體就是這樣的一個套路。熱血高校也是一樣,不過它把江湖換成了校園,而把俠客換成了一群無所事事的少年。
不過大差不差,熟讀武俠的人也知道,俠客其實也大多不過是身懷絕技的閒人而已。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熱血高校》好看,就好看在它把一個校園打架的故事描繪成了一個江湖,其中還有一點政治意味在裡面,甚至還能解讀出一點「黑厚學」。
我想一定有人想過,鈴南高校「稱霸」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打來打去好像最終也沒有打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對方就算被打敗,休息幾天又繼續生龍活虎的前來挑戰。最標準的例子就是C班的「牧瀨隆史」,一個打不服,又收不掉的刺頭。
所以,這並不是一部單純關於暴力的電影,背後有著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暴力只是政治的延續,而不是政治的全部。
所謂鈴南稱霸的標準,就是讓「能讓整個學校裡的『烏鴉』們成為一個整體」。
劇情設置了一個極為強大的宿敵,就是「無冕之王」的芹澤多摩雄,他的形象代表了主角領導風格的對立面。源治衝動易怒,而芹澤更「老練」。所以很多觀眾的評價都是「芹澤比源治更有領導力」。
其實不然,芹澤軍團的構成除了發小好友,其他的都是以前的手下敗將,所以相較於源治「以心換心」,芹澤的地位更多是來自於自身武力的威嚴,這種情況一旦被威脅,手下人就會開始脫離管理,擅自行動。
主角源治建立團隊,收復三個班的老大分別用了「暴力」「親善」和「合作」三種形式,田村忠太直接幹翻,牧瀨隆史被感動而加入,而伊琦其實是以「加盟」形式進入GPS這個團隊的。
源治是領導人,但是伊琦才是最大的「股東」。所以他不僅擁有GPS最大的勢力,還能夠影響其他兩個頭目的決策。
有了這個擔任副職的「大股東」,團隊就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標準的金字塔式的部門化管理結構。這讓源治的團隊更加的穩定。
這在《熱血高校2》裡表現得尤為明顯,被打敗的芹澤軍團有不少人轉而加入GPS。而在最後大決戰的時候,源治軍團面臨危機,卻並沒有表現出崩潰的情況。
只是源治清楚,如果沒有什麼外部矛盾的話,很難讓芹澤多摩雄心服成為自己的勢力,無法很快的達到「制霸鈴南」的目的,自己的團隊也會分崩離析,所以他才如此執著的去挑戰林田惠,事實上,打敗林田惠的象徵意義其實更大過實際意義。
有時候仔細看,會發現源治經常表現的衝動,看起來莽撞無腦,但是卻往往被手下人解讀為「耿直」「真誠」的品格,為自己在團隊中的領導地位加分。其實他是個「粗中有細」的人。
特別是第二部結局看起來源治是去一個人對抗鳳仙,然而站在芹澤的立場上看就是,去就是「幫」源治,間接承認源治的領導地位。不去學校蒙羞,自己會被冠以「見死不救」的帽子。而源治的團隊,也不會歸順自己。
團隊的穩定是源治制勝的法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以芹澤的威望,如果源治直接回家找老爸,那他直接就可以在最後號召隊伍去對抗鳳仙,完成對鈴南的統一。這場戰鬥關乎整個學校的「名譽」,打肯定是要打的,最後做到這件事的人卻是源治。
這樣看來整個《熱血高校》系列看下來,源治的勝利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