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撤檔刪減之後,觀眾終於看到了這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八佰》。上線之後《八佰》果然也沒讓人失望,豆瓣開畫8.3分,公映第二天票房突破五億。
不過觀眾對於《八佰》的評分卻呈現出兩極分化,喜歡的觀眾盛讚這部電影是「近十年最優秀的國產戰爭片」,不喜歡的觀眾覺得該片不真實到處充滿著各種煽情和矯情。確實雖然導演表示讓觀眾哭的不一定是好電影,但事實是《八佰》真的很好哭。
拋開《八佰》是否歪曲歷史,但是說它刻意煽情我不同意,因為這部電影前五分鐘就已經在用生動的鏡頭在渲染當時戰爭的氣氛,後面讓觀眾哭,完全是鋪墊到那兒了,情緒是自然而然被頂了上去。
電影第一個讓人鼻頭一酸的點,來自於電影中最小的兩個角色。一個是尚未成年的小七月,一個是剛剛12歲的小端午。七月第一次見到端午之後,他就想讓端午接替自己的工作,當時七月笑著對端午說出那句「等我死了你就替我」。
這句話一說出來就讓人鼻頭一酸,兩人放在現在尚且還是孩子,但是在當時他們卻被迫扛起了更重的擔子,做好為了保家衛國隨時赴死的準備。電影在這個部分並沒有可以煽情,甚至比較輕鬆,但已經很好哭了。
第二個全場淚奔的點很悲壯,也是最催淚的一個情節。敵軍在頭上擋上了護盾,準備爆破炸樓,樓上扔下去的手雷彈被悉數彈開無法造成傷害,這時候21歲的陳樹生當機立斷,在身上綁滿了手榴彈,拉線之後迎著炮火用身體砸開了敵軍的陣型。
在他留給母親的遺書上,只寫了八個字:「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然後是接連不斷的壯士效仿,綁好手榴彈,簡單交代後事報上自己名字住址,頭也不回地跳下去。被記住名字的成了壯士,沒有被記住名字的,可能連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怎麼死的。
第三個爆哭的點來自於一橋之隔的平民。電影有個比較巧的設定,一河之隔,一邊是殘破不堪壯士們誓死守護的倉庫,一邊是歌舞昇平的租界。面對戰爭大家剛開始像是看戲一般,把能否守住倉庫當作可以用來賭博的項目。
但是隨著八百壯士抗住一波又一波的死守,河對岸的平民也開始受到感染,所有人的眼中開始含著淚光大家有錢的捐錢沒錢的捐命。後來每當日劇襲擊,對岸民眾都會架起探照燈敲鑼打鼓,提醒對岸戰士敵軍的位置。
這一段也不是刻意煽情,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南聲援幫助的民眾,最多的時候達到了十萬人。這種團結一心抗爭的場面,怎麼能不讓人動容?
有人說電影《八佰》編造的成分很高,更像是一場架空歷史的戰爭片。但其實關於當時的四天四夜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版本很多並沒有統一說法,這也不是導演管虎的責任,作為一部電影,《八佰》做到了讓觀眾當時那場悲壯的死守,實際上戰爭顯然要比電影更殘酷,不是嗎?
無論如何,《八佰》是一部好電影,像這樣催淚的情節其實數不勝數,淚點低的觀眾一定要提前準備好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