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於12月19日南方都市報。
本文字數:2191字
閱讀時間:4分鐘
12月16日至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判斷,並為明年宏觀政策定下基調。2021年適逢「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今年歲末的這場會議格外引人關注。
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接受南都記者專訪,解讀會議內容提到,今年宏觀政策有效且精準,明年要保持政策穩定運行,既不能大變,搞非常態化擴張,也不能「見好就收」,形成斷崖。
劉元春預測,財政政策方面,明年的財政赤字率可能會較今年略有收縮。貨幣政策方面,會議要求「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雖然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但並不意味著貨幣供應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出現明顯收縮。
明年宏觀政策連續、穩定、可持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宏觀政策定下基調,稱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會議指出,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劉元春表示,中國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復甦,並呈現加速復甦態勢,說明今年宏觀政策有效且精準。因此,必須保持宏觀政策在接下來一段時期內穩定運行,若半途而廢,可能會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影響經濟復甦的進程。
他認為,明年宏觀政策既不能大變,搞非常態化擴張,也不能「見好就收」,形成斷崖。同時,由於今年的疫情救助、助企紓困等一些特殊政策成本較高,持續較長時間也會給經濟帶來債務風險,這些「非常手段」也需要在保證經濟穩定復甦的基礎上有序退出。明年的宏觀政策不等於一成不變,而是要在穩中求進和底線思維的基礎上,把握它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預測明年財政赤字率較今年略有收縮
在財政政策方面,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赤字率始終保持在3%以下,今年我國財政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較去年提高0.8個百分點以上,是首次「破3」。赤字規模為3.76萬億元,較去年提高1萬億元,為歷年最高。
劉元春表示,明年財政政策同時強調「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表明要注意積極財政政策可能會帶來的一些潛在風險,例如地方政府隱形債務風險等問題。財政赤字率不是越高越好,既要保持合理的支出強度,又要注重財政的可持續性。明年的財政赤字率可能會較今年略有收縮。
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
在貨幣政策方面,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係,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劉元春解讀,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是明年貨幣政策最關鍵的內容。雖然明年將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但並不意味著貨幣供應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出現明顯收縮,反而在基本匹配基礎上,個別參數還可能略有上升。
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規定
「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會議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
目前新發展格局還存在哪些堵點和短板?
劉元春表示,目前存在一些體制機制問題,導致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潛能未被充分挖掘,供給與需求的匹配性較弱,交易環節成本過高等。例如,一些中高端消費品由於管制限制無法在國內市場買到。因此會議也提出,要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
會議指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本次會議關於擴內需的表述還有哪些亮點?
劉元春認為,與以往不同的是,首先會議從制度層面提出了擴大內需的要求。「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一個短期擴內需的需求管理方案,更重要的是一個需求側的改革,在消費、儲蓄、投資這些基礎性制度上做出一系列安排。」
其次,會議提出了一攬子的擴內需方案,而非簡單地著重於短期手段。「內容既涉及短期消費,也涉及中期消費;既涉及一些機制性問題,也涉及一些制度性問題;既涉及市場消費,也涉及公共消費。」劉元春稱。
正如劉元春所言,會議提出,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要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要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要增強投資增長後勁,繼續發揮關鍵作用。要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領域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要擴大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建設現代物流體系。要加強統一規劃和宏觀指導,統籌好產業布局,避免新興產業重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