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女兵孫金玲老人憶往事

2021-02-07 泌陽文史點滴

抗戰女兵孫金玲老人憶往事

孫金玲講述  李東升  郜書森  程新 章海江整理


左起劉闖、章海江、李東升、孫金玲、程新、郜書森

      2020年10月14日,政協文化與文史委員會李東升、郜書森及撰稿員程新、章海江一行四人,在鎮文化中心主任劉闖的陪同下,來到泰山廟鎮趙窪村前二仙廟組,拜訪了抗戰女兵孫金玲老人。

      已經96歲的老人精神矍鑠,在敘述過往時雖然時常記憶不清,但是條理清晰,從容大方的言辭中略微帶著北方口音。

      由於時間久遠,老人經歷的一些事情無法詳細復原和考究,但她的人生和時代背景幾乎融為一體,從東北淪陷、投身抗日前線、到國民黨敗亡、新中國成立、「文革」運動、改革開放直到今天,百餘年間見證了無數歷史波瀾。而她和同為抗日軍人的丈夫李嵐林風雨同舟、相望相守的故事更是讓人感嘆。

一、令人唏噓的家室

      孫金玲老人原名宋雅昆,原籍東北瀋陽市高麗屯(音),1925年出生於北京,屬鼠,六歲時回瀋陽就學。家中五口人,父親宋自起,是東北軍張學良部的一名團長,畢業於東北講武堂第一期,後在陝西安康白河附近與日軍作戰時陣亡,未找到屍骨,時年34歲。母親金慶榮,愛新覺羅氏,鑲紅旗人。孫金玲是家中老大,大弟弟宋漢生,二弟宋戰生,生於上海,因父親正在作戰,遂起名戰生,父親陣亡時剛剛一歲多。講到此時,老人老淚縱橫。

      東北淪陷後,父母帶著大弟弟隨東北軍舊部四處轉戰,在白河陣亡後,其母親失去經濟來源,孤苦無依。其父親部下一名姓孫的上士,天津人,經常到家中照顧接濟她母親和兩個弟弟。世事艱難,舉目無親,其母親便改嫁於他。三個孩子也改了名字,老人改名為孫金玲,兩個弟弟分別改名為孫金城、孫金池,之所以名字裡面有個「金」字,是取自母親的姓。母親和孫結合後,又生下兩個兒子。

二、走上抗日道路

      孫金玲在瀋陽由爺爺、奶奶和叔叔照顧。當時偽滿洲國已經成立,日本人四處搜捕抗日人員,環境高壓恐怖,家中只能斷絕與父母的一切聯繫,家人之間也不敢相互往來。孫金玲1941年考入瀋陽女子大學,學習西醫外科,學制兩年半,一直住校。在畢業前約兩三個月,她沒和爺爺、奶奶、叔叔及姑姑告別,悄然出走,南下石家莊找到一支東北軍舊部,走上抗日道路,在師野戰醫院從事護理和醫療工作,那一年她剛剛17歲。

      戰地醫院工作繁重又危險,醫護人員要緊急處理傷員,快速甄別輕重傷號,把重傷員送回後方醫院。面對血肉模糊的傷員和斷肢殘臂,很多人一時無法適應。更危險的是日本人戰力強悍,我軍往往是敗多勝少,戰地醫院隨時都有可能被日軍偷襲、包圍。她記得一次敗退,大家乘小船後撤,幾十條小船被日軍飛機炸毀一半多,江面上到處是漂浮的屍體和掙扎的官兵,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二、結識丈夫李嵐林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部隊駐紮在陝西安康,就在那年秋天,經戰友紀風朝(音)介紹,老人與李嵐林相識並結婚。當時丈夫是團上尉軍需官,長相也不錯,只是個子矮了一些,讓老人一直記掛到現在。

兩人在安康的結婚照

      丈夫李嵐林系河南泌陽泰山人,1923年生,屬豬。8歲至18歲在本縣石河小學讀書,1940年8月隨本縣老鄉逃亡離鄉,1940年9月報考西安偽中央戰幹四團特科總隊會計大隊,1942年5月畢業,同年加入國民黨,當年5月分配到國民黨陸軍14軍軍部軍需處任中尉軍需,1943年元月任國民黨獨立47師140團任上尉軍需官至1949年11月,1949年12月任國民黨陸軍第七兵團27軍31師91團少校軍需主任,其部隊駐紮在四川,新中國已經成立。1950年元月在成都集訓後任公安四處聯絡員,1952年至1962年任村互助組會計及高級農業社主辦會計,1963年以後在家務農。李嵐林於2016年10月去世,享年93歲。

三、曲折人生

      結婚後,孫金玲就辭去了戰地醫院的工作,做起了專職隨軍家屬。隨後解放戰爭爆發,戰事紛亂,大概是1950年元月,丈夫所部在四川成都向解放軍投誠,經初步審查,李嵐林由於一直做軍需工作,沒有惡跡,又有文化,集訓後人民政府便讓其擔任公安四處聯絡員。但隨著形勢的變化,他又被收押審查了將近一年半,在監獄中擔任採買,大兒子李濤出生時都不在身邊。

      孫金玲在此期間找到政府申訴,後政府將李嵐林釋放,到華陽縣後又給分了田地、房屋和家具,地契現在仍保存完好。1953年秋,政府審查過關,李嵐林決意回河南老家,向政府交還了財物,帶著證明材料和妻子、大兒子離開四川華陽縣,開始返鄉。先乘船到武漢,經當地詳細檢查後,乘火車到駐馬店。

李嵐林部下的證明

      丈夫有文化,又當過軍需官,業務相通,所以不斷地在區政府、高級社、或是糧管所、大隊當會計,生活倒也相對有保障。

      1954年,孫金玲和柴長運、李瑞甫(音)三人創立泰山鄉衛生院,老人負責婦產科和骨科。一年零四個月後,因為懷孕,吃飯也不習慣,再加上還需要她給大家做飯,工作繁重,和丈夫商量後就辭去了工作。

      「文革」開始後,磨難也由此開始。「造反派」不斷抄家,兩口子經常帶著高帽子遊街、挨批鬥,無休無止。記得有一次帶著寫著劉少奇的木靶子,站在方桌上整整兩個月。大兒子李濤回憶當時造反派逼著他去用手敲父親的頭、侮辱謾罵自己的父親,敲得不響、罵的不狠都不行,幾十年來每每提起就痛心不已。

      那時候運動特別多,什麼「拔釘子」、「小四清」、「撿老鼠屎」、「破四舊」等等,幾乎從未停歇。家裡的老照片、個人的證件、檔案資料、甚至老人的藥書都被當做反動證據拿走了,再也沒有被返還。幾個造反派還以去四川調查為名,逼他們拿出50元錢。三個造反派在四川並沒有找到所謂的罪證,但返回時人民政府發給李嵐林投誠的證明,以及其他歷史證明材料卻莫名其妙的丟失,這也讓他們由此吃了不少苦頭。

四、行醫行善,惠澤鄉親

      孫金玲老人行醫出身,尤其擅長接生和接骨,大學的西醫專業讓她有著先進的理念和規範的操作。附近十裡八鄉找她看病的絡繹不絕,老人善良熱心,對那些急重病人和產婦,無論颳風下雨都堅持出診,而且從不收診費。病人家屬無以回報,就送幾個雞蛋、三五斤雜麵,要不就是自己織的土布和手巾等,以表達心意。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到二十年代初,老人從未間斷行醫,直到2004年以後因為年老體衰不再親自接生,但一些小兒脫臼之類的還有人慕名讓老人診治。五十餘年來方圓十幾裡由老太太接生的無法計算,好多家庭兩三輩人都是老人一人接生。也正是因為她的善行,「文革」時鄉親們想方設法保護她,少挨了很多批鬥。

五、渡盡劫波

      孫金玲育有五子三女,大女兒1946年生於陝西安康,由於國共內戰爆發,戰火紛飛,夫妻二人就把十個月大的女兒託付給一山東籍王群代為照顧,但僅過了一個月左右,女兒便沒了。

      大兒子李濤解放初生於四川成都。

      解放後離散各地的家人陸陸續續取得了聯繫,得到他們們的下落,讓老人有了一些寬慰。

      老人的母親隨繼父在解放後帶著大弟弟宋漢生(孫金越)一起回到天津,繼父在天津市第四運輸公司工作,大弟弟後來也在運輸公司當司機,2015年去世。二弟宋戰生(孫金池)在安康解放後,不願隨繼父到天津,十四五歲的他流落街頭。剛好當時一名解放軍的團長腿部受傷截肢,找到宋戰生照顧服侍,由此結下了友誼和感情。這名共產黨的幹部把戰生養大成人,讓他上學識字,還把他安排到安康五金交電公司工作。

右為李濤

      1962年孫金玲的大兒子李濤得了化膿性骨膜炎,俗稱「鐵骨瘤」,兩人借了30元錢到天津治病,見到母親一家人。據李濤回憶,老人對繼父態度很冷漠,他抽大煙。

      在和母親恢復聯繫後,母親心痛女兒在農村困苦的生活,勸她離婚到天津,被孫金玲老人以捨不得兒女婉拒了。

      老人的二弟宋戰生因工作關係常到天津見母親,前幾年來到泌陽,這是時隔六十餘年的相見,兩人徹夜長談,訴不盡的離情和往事。

      老人的一個姑姑在平頂山工作,也曾讓家人到泌陽看望,現在兩家一直有聯繫,東北的親人也陸續恢復聯繫,經常書信電話問候。

      更讓人欣慰的是隨著形勢的變化,抗戰老兵得到黨和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愛和尊重。這些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各種社會組織不斷慰問看望,經濟上和精神上都讓孫金玲老人和老伴這一對抗日伉儷感到滿足。

各種紀念章

      抗日戰爭,艱苦而卓絕,為中華民族抵禦外敵之前所未有;抗日戰爭之勝利,來之不易,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黨始終不忘歷史、正確看待歷史、不斷總結歷史,更沒有忘記抗日戰爭那段屈辱而悲壯的國殤。在長達14年之久的抗日戰爭中,無論是在白山黑水之間還是在太行山上,不管是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軍交鋒還是共產黨軍隊在敵後遊擊作戰,抗戰老兵們為了驅逐日寇,保家衛國,與日軍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浴血奮戰,演繹了一幕幕「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壯場景。

      血雨腥風中,就有李嵐林和孫金玲老人的身影,他們是抗日戰爭的親歷者、見證者,更是後人值得敬仰的精神財富。

四兒媳婦和老人合影



投稿郵箱:ldsh@163.com

小編QQ: 903351793

添加朋友 → 查找公眾號:泌陽文史點滴

添加朋友 → 搜微信帳號:bywhws

    本公眾號是廣大文化和文史愛好者學習、研究、創作、交流、探討、展示的平臺,相關內容僅供參考;秉承文責自負的原則,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需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歡迎投稿,優秀作品將收錄到《泌陽文史資料》,稿酬從優;引用來自網絡的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難免訛誤,敬請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雲南唯一一位抗戰女兵走了!98歲張炳芝在騰衝家中辭世
    從騰衝市鐵血老兵公益團隊獲悉,12月19日下午3時許,曾參加松山血戰的抗戰老兵張炳芝在騰衝家中安詳離世,享年98歲。張炳芝老奶奶此前是雲南唯一一位健在的抗戰女兵,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健在的黃埔軍校畢業的女兵,張奶奶離世後,騰衝市目前健在的抗戰老兵僅剩下8人。
  • 陳淑 96歲抗戰女兵的愛情 | 佳作重讀
    76年後回首這段往事,陳淑說,「如果不是對日軍侵華恨之入骨,如果不是對日本飛機天天轟炸平民恨之入骨,幾句抗戰標語,也不會讓我們這些弱女子決絕得立即報名從軍。」陳淑老人補充了一句,「不過那時候,國共可是合作抗日的啊。」男人成堆的工兵營裡來了一位漂亮女兵,這可了不得啦!陳淑一進軍營,受到的是女皇般的待遇,獨立工兵13營在從湖南邵陽開拔往湖北襄陽前線時(今襄陽市樊城區),她竟被允許獨自乘騎戰馬。「獨自騎馬,您能行嗎?」老人笑了,「哦,馬匹很老實,而且前面還有一位戰士幫我牽著呢!
  • 紀錄片 | 抗戰女兵回憶中日「最後一戰」
    壹老人、鐵與火的崢嶸歲月1995年,俄羅斯政府授予李敏朱可夫勳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章。朱可夫東北抗聯,在整個十四年的抗戰歲月裡都非常艱苦。它達到了人類個體能夠承受的極限。東北當時冬季氣溫可以達到零下四十度左右,東北抗聯主要活動都在深山密林中,根本沒有房子、沒有房屋。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
  • 18歲犧牲的抗戰女兵,臨終提出一個請求,66年後終於魂歸故裡
    這一年,到2020年,距離抗戰勝利已經過去了75年,當硝煙散去,我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些曾經為中華民族出生入死的先烈們,在那次改朝換代的戰爭中,有多少人犧牲了生命和鮮血,扞衛了祖國的尊嚴,又有多少人敢稱日月換新天?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位抗戰女英雄,她在18歲的時候犧牲了。
  • 《亮劍3》將播,女兵衣著時尚,雪茄也抽上了,確定這是抗戰劇?
    《亮劍3》將播,女兵衣著時尚,雪茄也抽上了,確定這是抗戰劇?2005年,《亮劍》的橫空出世可以說代表了抗戰劇的高光時刻,這部劇一經播出《亮劍》,是抗戰劇中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隨著抗戰題材的電視劇越來越受歡迎,這類題材可以說是被玩壞了。當然,翻拍的也不少。在2005年《亮劍》爆紅之後,2006年的《亮劍2》也被搬上了銀幕,由老戲骨黃志忠主演。畢竟珠玉在前,加上劇中不少細節及演員詮釋得不太到位,這部劇沒濺起多少水花。
  • 程誠:「最美」女兵,三軍儀仗隊女兵隊長,一經亮相就驚豔全世界!
    有這麼一位軍人,她是「最美」女兵,三軍儀仗隊女兵隊長,一經亮相就驚豔全世界!程誠,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大隊女兵隊隊長,帶領女兵隊圓滿完成多項儀仗司禮任務,為儀仗大隊首批女兵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2016年當選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一次黨代會代表;2017年當選為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2018年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抗戰中被俘的中國士兵彩照 15歲的他挺著胸膛 最美女兵含笑赴死
    在戰俘營裡飽受磨難,許多人因不願意接受威逼利誘被折磨而死,那些就算活到抗戰勝利的倖存者也受夠了各種虐待。但日本自九一八開始一直否認與中國處於戰爭狀態,而是認為中日之間的戰爭只是「事變」。日本的這一做法是想對中國進行戰爭,又可以不接受戰爭法規的約束。因此日本在交戰中認為中國軍隊並非合法的戰鬥人員,不願意給予戰俘待遇,而是將中國士兵稱為「匪」。
  • 經典老歌 |《往事只能回味》張嘉譯帶你憶往事,大叔嗓唱更有故事
    《音樂時光》中國最美音樂微刊今天分享一首老歌《往事只能回味》,前幾天看年北京春節聯歡晚會上看到張嘉譯
  • 【鐵軍往事】傳奇女兵陳模
    粟裕緊抓軍訓,女兵和男兵一樣每天出早操,練習射擊投彈。到了打靶的日子,出乎所有人意料,女兵陳模打了個全場最高環數,張茜、詹永珠、羅伊打了優秀,轟動了整個指揮部。陳毅非常高興,招呼4個女兵坐好,舉起剛剛繳獲的日本照相機說:「給我們的神槍手照一張相。」就這樣,留下了一張寶貴的歷史照片《打靶歸來》。
  • 抗戰版「小虎隊」分道揚鑣,《臺灣往事》開播獲贊
    由張克輝同名原著改編、崔亮執導,左小青、劉以豪、張書豪、侯彥西等主演的青年抗戰劇《臺灣往事》正在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熱播。
  • 裙子毀了《亮劍3》,但抗戰時確有女兵穿裙子!一代代裙裝美翻了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最近被人吐槽連連的抗戰神劇《亮劍3:雷霆戰將》那麼抗戰時期我們的女戰士到底有沒有穿過裙子呢?還真的有!1984年國慶節閱兵,我國第一支由422名女學員、女戰士組成的女兵方隊走過天安門女兵方隊身穿85式夏常服,戴大簷帽,佩新式肩章、領章,扎皮帶,穿毛料上衣和裙子,腳蹬長統靴,軍容嚴整,精神抖擻。其中,女兵方隊的裙子面料是70/30毛滌凡爾丁,顏色為藏青色,更加平展、挺括和舒適。女兵方隊還專門配發了長筒靴。
  • 越南戰爭:美軍最不堪回首的往事,當時的越南女兵多可怕?
    越南女兵擅長運用自己的優勢,為了打敗敵軍更是不擇手段。根據當年曾經參與過越南戰爭的美國老兵們回憶,這些越南女兵十分善於偽裝。她們外表看起來柔弱無害,令人難以設防,卻能夠從任何地方對他們發起偷襲,攻擊手段往往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是自殺式的報復,簡直成為了美國軍人的噩夢。
  • 抗戰老人憶日寇酷刑,倒綁在木梯上捂住鼻子灌涼水
    本來老兵是想了解二戰時在日本的中國勞工的往事。但卻發現很多勞工在去日本之前就遭受了生死考驗,有很多人甚至沒有到日本就被折磨死了。這段歷史跟以前老兵了解的是吻合的,老兵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介紹日寇對待中國戰俘的事情。大意是在戰場上軍人被日寇俘虜後,他們會進行所謂的改造和教育。
  • 抗戰勝利71周年:國乾基金會赴浙江諸暨探訪抗戰老兵
    國乾基金會本次探訪的抗戰老兵,有不少都是獨居老人,有的雖然有保姆照顧,但大多沒能與子女住在一起。他們中最年輕的88歲,年齡最大的已經是101歲高齡了。在71年前的抗日戰爭中,這些老兵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奮戰,不少人都受過傷,有的人甚至是命懸一線,死裡逃生。今年的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的71周年紀念日,國乾基金會希望藉此機會向這些不老的英雄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 女兵方隊閱兵訓練:牛虻叮咬大腿 鮮血染紅絲襪
    受閱女兵整理著裝.尹威華攝  中新網石家莊9月3日電 (李洋尹威華)她們是鐵流中的溫柔,她們是綠葉中的紅花,她們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中最靚麗的風景......3日,268  此次參閱女兵方隊首次以乘坐新型新型高機動急救車、中型運輸車的形式亮相,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唯一的女兵方隊,唯一由院校抽組的方隊,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方隊,領隊田鷗是此次抗戰閱兵唯一的女將軍,梅月圓是唯一兩次作為隊員參閱的女兵。
  • 《臺灣往事》今日結局 抗戰版"小虎隊"多年後歸家
    網易娛樂3月20日報導 由崔亮執導,左小青、劉以豪、張書豪、侯彥西等主演的青年抗戰劇《臺灣往事》將於今日19:30在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正式迎來大結局。自該劇開播以來,這三個莽撞熱血的少年的成長故事也讓很多觀眾期待滿滿,正能量的勵志主線搭配三位臺灣男主角的清新顏值和真摯演技,引發了許多觀眾的共鳴,許多網友都戲稱三位青年是抗戰版的「小虎隊」。周紹禎孟芸華生死兩隔  江口兄弟回家後再遇險情林清文、謝雙美和周紹禎、孟芸華四人先後加入了在大陸抗戰的臺灣義勇隊,幾位摯友相逢在抗敵的第一線上。
  • 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 解剖戰爭給兒童的創傷 長篇小說《女兵安妮...
    中宏網江蘇12月14日電(記者 姬傳濤)12月14日,長篇小說《女兵安妮》新書發布會暨圖書捐贈儀式在南京金陵圖書館舉行。該書是首部國際視角抗戰題材兒童成長小說,以南京大屠殺為歷史背景,解剖戰爭給兒童造成的心靈創傷。
  • 「說諜」戰火青春,新四軍少女電臺力挽狂瀾,真女兵絕不搔首弄姿
    左起:張茜、羅伊、陳模、楚青(陳毅攝)尤其是戰地女兵的問題。那麼真正的中共抗戰女兵究竟是何形象,到底是不是「歷史虛無主義」?真正的抗戰女兵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雖然,今天的歷史告訴我們,這個時間點離抗戰勝利只有幾個月了,但回到那個環境,與日、偽、頑的鬥爭卻是更加殘酷與複雜,即「黎明前的黑暗」。敵軍常在四明山地區進行清鄉和掃蕩,日本人軍機幾乎每天都來轟炸掃射。這個營一直堅守在那裡,將情報及時報告給縱隊。吳建平此時,才從電訊班畢業不久,就開始單獨執行戰場電臺情報任務。
  • 風雨彩虹鏗鏘玫瑰 《亮劍2》女兵戰場顯風採
    熱血軍旅網遊《亮劍2》,鏗鏘女兵出擊,最美白衣天使,在殘酷的抗日戰場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禮包>> 下載>>首款熱血軍旅網遊河邊等待隊友女兵也能頂起一片天上陣殺敵,不分男女。在《亮劍2》的戰場上,女兵一點也不輸男兵。
  • "好聲音"第二期汪峰逆襲 庾澄慶憶往事飆淚
    一掃第一期的頹勢,導師汪峰憑藉與學員的合唱而成功逆襲,多位學員投身其門下,甚至曾擊敗張國榮的60歲香港老人鍾偉強都選擇了他。來自內蒙古的學員闞立文用自己李宗盛般的唱腔成功演繹了《那些年》,他的經歷令庾澄慶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往事,說到動情之處,庾澄慶更是當場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