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底是趙國丞相,還是秦國丞相,權臣郭開助秦滅趙

2021-02-13 歷史翱翔

郭開,晉陽人。戰國時期歷史人物,趙王遷寵臣。出身太原郭氏,歷仕趙悼襄王、趙幽繆王兩代君主,拜為相國,封為建信君。進入秦國,拜為上卿。

對於熱播劇《大秦賦》中的戰國名將大家都非常熟悉,尤其是秦趙兩國的將領,其中趙國的廉頗和李牧在劇中也被真實地還原了原有的歷史形象。與此同時一些配角,諸如權臣郭開也引起了不少觀眾的關注。

郭開的降臨似乎就是為了助秦滅趙而存在的,要是沒有他的神助攻,估計秦國很難啃下趙國這塊硬骨頭。

廉頗和李牧都是趙國一等一的領軍人才,但即使再能打仗,也躲不過郭開這樣神隊友。

廉頗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期間都受到了重用,為趙國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趙悼襄王繼位時,廉頗的官位已經升至趙國丞相。但還未等君臣之間有任何深交,趙悼襄王就撤掉了廉頗的職務,改換成了樂乘替代。

脾氣火爆的廉頗,一怒之下將前來接替自己位置的樂乘將軍打跑了,而廉頗自知犯下了大錯,違背了趙王的意思,無奈之下,也離開了趙國,投奔魏國去了。

廉頗到了魏國以後,沒有受到魏王的重用。但在廉頗離開趙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趙國和秦軍之間衝突不斷,趙國屢屢敗北,趙王不得不三顧茅廬,從魏國把廉頗請了回來。(有人說為何不啟用李牧來守城,當時的李牧在軍中的確樹有威信,但他正駐守在趙國邊境,力抗北面的匈奴,所以壓根無暇顧及趙國境內之事)

廉頗收到趙王的邀請後,很是高興,立馬舉起鋪蓋回到了趙國,準備再次徵戰沙場。原本這兩位君臣之間馬上就要冰釋前嫌了,可宰相郭開出現了。郭開在趙王面前進言,說廉頗每每吃一頓飯就要上三次廁所,身體不行了,老了,不中用了。

結果糊塗的趙王信以為真,廉頗只能投誠於楚國,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他,直到離世前也再未為楚國做出過任何輝煌的功績,84歲廉頗鬱鬱而終。

郭開成功趕走廉頗後,還遠未結束他的荒唐之舉。不久,趙悼襄王駕鶴西遊,趙王遷即位,此時的趙國已經大不如前,一落千丈,前有秦國來犯,後有燕國舉兵,外加長平之戰,已經讓趙國大傷元氣,在軍事上唯獨能保全趙國的恐怕只有李牧了。

李牧常年駐守在趙國邊境,對匈奴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公元前233年,秦國入侵趙國,李牧被趙王遷即時調回抗秦。運籌帷幄的李牧,大破秦將桓齮,之後受封為武安君。

次年,秦王嬴政御駕親徵,準備以南北夾擊之勢攻趙,但在李牧的堅守下,秦軍很快敗退,趙軍再次大勝。

三年後,不知疲倦的秦軍派出了以王翦為首的6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直逼趙國都城邯鄲。而李牧當之無愧的以主力的身份迎戰秦軍。

在關鍵時刻,郭開又來助攻了。他在趙王面前誣陷李牧堅守不出的目的,就是為了造反,趙王遷竟然相信了,下旨斬殺李牧。李牧死,趙國亡。

趙國被秦國滅亡後,郭開自然成了秦國的功臣。被秦王封為上卿,但在面見秦王的路上,遭遇了強盜,被盜賊殘殺。

這樣的結局難免有點讓人意外,郭開應該是「功成名就」或者「退隱江湖」再或者在秦國那裡獲得豐厚的賞賜,封侯拜相。怎麼會莫名其妙地從歷史上消失了。

結語:關於郭開最終的結局,史書上其實並沒有詳細的記載,說他是被強盜所殺,可能只是個誤傳。倘若郭開真的是為了助秦滅趙,那麼他的確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完美。反之,只能說他的助攻實在過於完美,無可挑剔。

相關焦點

  • 秦國最早的兩位丞相:一個是甘羅的祖父,一個是秦國宗室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段奕宏飾演的秦國丞相呂不韋,無疑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呂不韋來說,一開始擔任的是丞相一職,後來則晉升到更勝一籌的相邦。當然,在古代歷史上,丞相相對於相邦,前者無疑得到了兩千多年的沿用。對於丞相這一官職,正是始於秦國的秦武王時期。在秦武王在位之前,秦國和其他六國,都沒有設立丞相一職。
  • 秦國的一位丞相: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白起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段奕宏飾演的丞相呂不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秦國丞相,呂不韋即便不能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少也是為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而日夜操勞的。當然,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最終一統六國,也和多位丞相的努力存在密切的關係。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丞相範雎,同樣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 《大秦賦》中趙國丞相郭開,廢廉頗、毀李牧,他的真實結局怎樣?
    郭開的一生,似乎就是為了毀滅趙國而生的。《大秦賦》中的他的,個性諂媚而不失詼諧,演員也將這個人物演繹的有血有肉。為了增添故事的邏輯性,編劇還增加了一段情節:趙國試圖挾持秦國王后趙姬,趙王偃令丞相郭開親赴雍城執行此任務。
  • 歷史中呂不韋的厲害之處,他為何能從商人成為權傾天下的秦國丞相
    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從上述簡略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呂不韋最開始是一位商人,而且據史料記載,呂不韋被稱為"商家之鼻祖"。為什麼呂不韋被稱為"商家的鼻祖"呢?這件事情還要從一個成語說起,這個成語就是"奇貨可居",我們先說說這個成語的意思,"奇貨可居",意思是將東西囤積起來,等這件商品的價格增長之後再出售。
  • 古裝劇裡秦國甘丞相的信使不簡單,贏疾勇挑重擔。大秦帝國之崛起
    第一部分:兵符的交接地點:秦藍田大營贏疾:"此為絕密,不可與任何人提及"信使:"丞相放心,甘丞相已對小人千叮萬囑。歷史上,信陵君竊虎符救趙國,也是發生在戰國時期。換句話說秦國軍隊已交給了贏疾指揮,此時,他成了秦國最有權勢的人物。甘丞相派信使此行有三個目的:第一是告訴贏疾先王薨的消息。第二是把秦武王的兵符交給贏疾。第三謀划行動方案。
  • 老師不會告訴你,相邦和丞相,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官職
    在《大秦賦》裡面,秦國上下對於呂不韋的稱呼,大多是相邦。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這個相邦應該就是丞相的意思,屬於一種尊稱。其實不然,相邦乃是一種正式官職,地位猶在丞相之上。
  • 秦國歷史上,這五位丞相都是楚國人,除了李斯還有誰?
    作為秦國丞相和相邦,呂不韋權傾朝野,對戰國後期的秦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呂不韋作為衛國人,卻能成為秦國百官之首的丞相,這體現出秦國在用人上唯才是舉,不講究出身的態度。縱觀秦國(秦朝)歷史上的丞相,有不少出自另外一個大國——楚國。那麼,問題來了,秦國歷史上,這五位丞相都是楚國人,除了李斯還有誰?
  • 真實的郭開:趙偃去世後才當上丞相,把國王賣了,國王還替他數錢
    真實的郭開:趙偃去世後才當上丞相,把國王賣了,國王還替他數錢《大秦賦》開播有段時間了,故事情節還是蠻不錯的,畢竟有暢銷小說的底子,只是有些演員不盡如意,尤其是個別主演,總讓人感覺很彆扭。不過有些配角卻讓人眼前一亮,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趙國奸臣郭開。01何謂小人?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歷史就是這麼可惜,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關鍵時刻,六國中唯一能與秦國正面較量的趙國名將不是被迫出走,就是被國君害死,這背後的原因除了趙王的昏庸之外,還有秦國展開一系列的金錢外交有關,秦國除了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在政治上不斷用金錢賄賂六國權臣,使得這些權臣為秦國服務,趙國兩大名將就是在秦國這一政策下而有了悲慘的結局。
  • 呂不韋將投機做到了極致,他不只是秦國丞相,更是一位出色的商人
    為了擺脫商人的身份枷鎖,他想做個有權勢的上等人。可是那時候陳勝還未出世,沒人來告訴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呂不韋想要改變自己的身份等級,這可不容易,他只能把這種想法埋藏在心底。後來到邯鄲做生意,呂不韋遇到一個叫異人的秦國人,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這位異人本是秦國公子,父親是秦國安國君太子,祖父是西帝秦昭襄王。
  • 秦國傳奇丞相呂不韋的歷史真實面目
    這一天,在趙國都城邯鄲的街頭,不經意間一個人的身影吸引住了呂不韋的目光。這個人衣衫並不華美,風採也並不耀眼,甚至面露一種落魄窮困相。但呂不韋卻在他的眉宇間察覺出一絲高貴的氣質。經過一番打聽,呂不韋才知道這位名叫異人,是現任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當年被秦王作為人質送到趙國。異人眼下身處兩難,想回秦國回不去,待在趙國卻如陷囹圄,物質和精神上的壓力,無人能解。
  • 《大秦賦》嬴異人力排眾議,封呂不韋為丞相,到底是因為什麼
    ,把呂不韋給立為了丞相。眾所周知,不管是在電視劇中,還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都有這麼一個共識,那就是嬴異人之所以能從趙國回來,離不開呂不韋的幫助;而他之所以能當上太子嫡子,也離不開呂不韋的斡旋;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呂不韋,那麼嬴異人絕無可能當上秦王,因此我們都知道,呂不韋對嬴異人本人來說,是有過「大恩」的,那麼嬴異人如此厚待呂不韋,會不會不是因為呂不韋的才能
  • 呂不韋:從奸商逆襲到丞相,這是他操過最大的盤
    年輕時的呂不韋以經商為生,因其敏銳的目光和獨到的商業頭腦,他積累了萬貫家財。一日,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時,遇見了前來趙國當質子的贏異人,了解到贏異人的身份和質趙原因,呂不韋立刻就閃過一個念頭:「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
  • 秦國丞相,也是末代楚王,找到他的真名用了兩千年
    但最終他背叛了秦國,成為楚王,甚至導致秦軍在統一前遭受了最後一次大敗,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後一個障礙。這裡要提前強調一點:常(又名)的名字在史書上已經消失了兩千多年,他的大部分事跡都被史書遺忘了。在這裡,我們結合史書和考古線索,以及學者的研究,梳理常平君的生平經歷。
  • 宰相、丞相和相國有何區別,太漲姿勢啦
    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相的名稱正式出現。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等等。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
  • 呂不韋被稱為相邦,與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難怪嬴政廢除相邦職位
    但是整個國家的事務實在繁多,所以後來也出現了殿閣大學士,內閣大臣等一些代行丞相職權的職位。所以丞相在歷史上有很多叫法,比如宰相,相國,相邦,司徒,尚書令,中書令,宋朝的同平章事,甚至後來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等等這些其實都是有著丞相的權力,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但是宰相,丞相和相邦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首先宰相是一種制度,而丞相是一個正式的官名。
  •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居然這麼大!宰相、丞相等於現在的什麼官?
    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相的名稱正式出現。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等等。
  • 宰相與丞相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在中國古代,丞相為百官之首。他輔佐帝王,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歷朝歷代對丞相的稱謂,變動十分頻繁,民間的百姓很難記清楚這些複雜的官職。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包括丞相在內的國家中樞機構成員,統稱為「宰相」。因此,「宰相」並非官職,而是民間的一種「俗稱」。
  • 秦王要派特使去魏國,擔心丞相張祿不靠譜,非要派白起去
    秦王召集大臣商量對策,長平遠離秦境,雖然秦軍已派援軍,但是趙國憑藉著丹水為屏障,始終不能攻入,其他的列國看準時機,也準備合縱伐秦。秦王不甘心,問了問其他大臣的意見。秦王問到了張祿 ,他說想必王上已經心中有數,我支持王上的想法,與長平之戰是因為上黨之爭引起,秦趙兩國勢力相當,在未到最後,不能言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