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寂寞得不行,卻不想將就?
問題下面有一個高贊的回答:
「因為將就就像純度99.99%的海洛因,會上癮,所以我害怕將就。」
對於生活,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將就是一種強烈的惰性,拉扯著理想和現實的平衡。
人生在世,我們曾為了太多的事情委曲求全,但可是這些妥協並沒有讓我們受到生活的優待,迎來的反而時變本加厲的摧殘。
如果我們總是抱著將就的態度,學習須臾應付,工作得過且過,愛情順其自然,友情隨意應付,那麼我們在時光的流逝中只剩下了嘆息和後悔。
我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最終都會反饋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們都知道這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短詩是卞之琳為張充和所作,表達出了自己不敢當面向張充和傾訴的愛慕之情。
這首詩給人的感覺美好、濃烈,就算是對文學沒有什麼研究的人看到這首詩,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痴情,感嘆這場戀愛的美好。
這是這首詩並沒有帶來作者想要的結果。活得十分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愛情的張充和親手讓這場暗戀無疾而終。
作為當時「大齡剩女」的張充和,她沒有因為害怕世俗的眼光而選擇進入婚姻,她始終堅持自己原則,想要找到與自己真正心靈契合的人。
不將就是張充和最重要的人生態度,她用行動去抗議別人的撮合,不因感動而妥協,也不因將就而選擇。
心理學上有一個叫費斯汀格法是這樣說的:「10%的生活,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取決於你做出的反應。」
這就造成人們就算是在相同的的生活環境中,但是隨著每個人不同的行為選擇,每個人都將擁有不一樣的生活。
換句話說,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你的選擇。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愛的釐米中,女主角佟麗婭的姐姐關多雲自懷孕生子以來,就一直在家照顧老公和兒子的生活起居,在家庭裡扮演著賢妻良母的角色,完全與社會脫節。
關多雲在商場撞破老公和小三約會後,老公陳志軍的第一反應竟然是直接提出離婚,當著嶽父的面大聲斥責、嫌棄妻子只知道關心娘家,發洩自己被嶽父看不起的憋屈,言語間全是對兩人婚姻生活的厭煩和抱怨。
丈夫陳志軍的話徹底讓關多雲明白,自己引以為豪的的婚姻竟然是如此一段虛假的親密關係。
關多雲在傷心之後,果斷從家裡搬出去住,開始自力更生的生活,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自己一個人照樣可以過的更好,做回真正的自己。
在陳志軍求複合時可以有底氣的說出:「破掉的鏡子,我只會扔掉它,不將就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
餘華書中寫到:「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不將就才是對事業的尊重。」
原來的人們晚上照明只能選擇煤油燈,氣味濃烈,且稍微動一下身子燈光就忽明忽暗上下跳動,人們一直艱難的在煤油燈的微弱火光中感受黑暗中的光明。
愛迪生因不願意將就這種生活,於是他發明了燈泡,將更多的光亮引入千家萬戶,不將就使愛迪生不滿足於眼前的現狀,努力找到更光明的方向。
上星期聚餐,一個朋友和我說道;「我最近正考慮要不要辭職呢?」我隨口問:「怎麼了。」
我這句反問給了朋友發洩的機會,她當即開始抱怨:「我都在公司呆了三年時間了,這次崗位調動,一個剛來半年多的新人竟然成了我的上司,我這三年時間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我實在是忍不了被一個新人壓在頭上。」
我想了想,覺得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朋友在工作時總是喜歡在朋友群裡聊天,問她工作都處理好了嗎,她總是說湊合吧,不著急。長此以往,對於工作的態度就反饋到成果上來,領導也給出最直觀的結果。
結語: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斥著無限的可能與幻想,好像只要我們抬起腳、邁開腿就可以走進天空。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上有了太多的標籤,我們背負著這樣標籤艱難度日,逐漸失去了自我,只記得自己該怎麼做才能讓家人過得更好,卻讓自己在將就中艱難度日。
其實可以我們忘了,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自己最直觀的感受,不將就是我們對自己最起碼的尊重,也是我們成長路上必須堅持的原則。
不受世俗的眼光而壓抑自己,不將就的日子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在發光。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嚮往的生活和追求的目標,我們對於生活要保持儀式感,學會取悅自己,好的生活,從不將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