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因筆名金庸而為人所知的武俠小說家、香港《明報》創刊人、曾參與起草香港《基本法》的查良鏞因病逝世,享年94歲。金庸之子查傳倜告知「下午走了,很安詳」。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取自金庸14部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還有一部不在其中的是《越女劍》。金庸因武俠小說而家喻戶曉,其作品深受幾代喜愛。
(陳洪:挑燈看劍說義俠——金庸小說的文化底蘊)
南開大學教授陳洪曾多次以《挑燈看劍說義俠》為題,解讀金庸武俠小說世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風骨。他認為金庸小說有六大法寶——引人入勝的故事,鮮活的人物、跌宕的命運,厚重的歷史感,廣泛而圓融的知識涵攝,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巧妙的母題發揮。同時,陳洪認為比這六大法寶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除了是廣為人知的武俠小說家,金庸的佛學造詣亦不容忽視。
皈依佛門
金庸從小聽祖母誦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妙法蓮華經》。六十年之後,他才通過痛苦的探索和追尋,進入了佛法的境界。
「我皈依佛教,並非由於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導,純粹是一種神秘經驗,是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1976年,因長子自殺,金庸深受打擊。閱讀了無數書籍,金庸試圖探究「生與死」的奧秘。
讀到《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後,他在幾個月內廢寢忘食、潛心思索,突然之間有了會心:「真理是在這裡了,定是這樣。」經過長期的思索、查考、質疑、繼續研學後,終於誠心誠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了佛法。佛法解決了他心中的大疑問。他的內心充滿了歡喜,結束了極度痛苦的狀態。在中國佛教的各宗派中,他認為他在心靈上最接近「般若宗」。
金庸談「色蘊」
1977年,金庸在閱讀佛教書籍之餘,寫了篇題為《談色蘊》的讀書筆記。該筆記近8萬字,以下為部分要點:
「色」的意思是「看得見的東西」。「蘊」的意思是許多東西聚為一類,意為「組合」、「集團」。「色蘊」就是「可見類」或「可見組」。
「五蘊」總是跟欲望及煩惱結合在一起。在這樣狀態下的「五蘊」,佛家稱為「五取蘊」。生理組織加上欲望與煩惱的糾纏,稱為「色取蘊」,意思是說,肉體陷入了欲網苦阱,逃不出來。受取蘊、想取蘊等也是一樣。「取」的意思是「抓住」,肉體和意識給欲望抓住了,我們只能在欲望的波濤上起伏飄泊,難以自主,永遠上不了岸,所以叫做「苦海無邊」。
佛說色蘊,教導世人:
一、無常、苦——肉體的成長、衰老、疾苦、死亡,每個人都不能避免。這是生命的必然痛苦。
二、因緣、空、非我——身體的形成和消逝,是由於各種關係和條件(因緣),所以是「空」的。身體無常,不穩定、依賴於其他的關係和條件,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因此身體不是「真正的我」——非我。
三、解脫——要解脫生命中的大痛苦,得到永遠而真正的自由自在,第一步是正確認識肉體(色蘊)並非「真我」。
四、無住、無著——人生的煩惱,來自對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人、事、物的貪戀關切,如能減少這種欲望和痴愛,煩惱就能逐漸消減,有助於得到解脫。
阿含經談論認識「色蘊非我」而得到解脫。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四諦」思想
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四條人生真理——苦、集、滅、道。四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苦諦是釋迦牟尼在徹悟之後,對人生現象的價值判斷,認為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金庸武俠世界中的主人公幾乎都是有苦的,或多或少帶有悲劇色彩。其中,《天龍八部》是一部佛學思想意味極濃的作品。蕭遠山大仇得報,卻感到無處可去;鳩摩智泥地開悟,才發覺原來佛在心中;遊坦之鐵罩加頭,捨棄雙目,不改痴情,但阿紫最終選擇懸崖一跳;天山童姥和李秋水互奪情郎,至死未得所愛……
故事中的主人公對其命運苦因的探索,是形成各種矛盾的重要因素。集諦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貪、嗔、痴。張無忌的種種遭遇,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江湖人對屠龍刀的狂熱迷信;蕭峰經歷人生的幾起幾落,終明白造成他悲劇人生的根源是胡漢身份的差異;郭、楊兩家後人的不同結局,源於動蕩的社會與不同的生活經歷……
滅諦指出涅槃是人生理想歸宿的最高境界、最終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標。謝遜自廢武功,皈依佛門;張無忌放下與六大派和解,放棄教主之位而歸隱;一燈大師、周伯通 、瑛姑和裘千仞幾十年的宿怨得以化解……作品中對滅的表現雖多種多樣,但根據人物所遭遇的苦的不同,主要體現了人物對苦的解脫。
道諦指出要解脫人生苦惱的現象須修道。金庸在塑造小說人物時,通過對道諦的表現,達到揚善除惡的目的,從而實現社會道德淨化的功能。佛法具有八萬四千法門。金庸認為在最基本的理論上,佛家經常講「變」。在表現道諦時,他並不完全用出家人的標準衡量每一個人物。
金庸武俠中對苦集滅道的表現,不僅增強了故事的邏輯性,更讓讀者閱讀時對是非黑白有所判別。這使得金氏小說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教化作用。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神鵰俠侶》
花開終有落,我們無法阻擋時間的流逝,更無法繼續讓金庸生活在「江湖」之中。先生一路走好。(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參考文獻:
金庸,談色蘊,1977.
池田,皈依的心路——金庸與池田的對話,佛教文化,2006.
餘世靜,淺談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四諦思想,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6.
今日精選
寺院
清涼寺丨大佛光寺丨升國旗丨白瀑寺丨天寧寺丨金山寺
人物
法宗長老丨無相長老丨弘一法師丨六祖惠能丨淨慧長老
常識
五觀堂丨梵唄丨安居丨十八物丨八關齋戒丨佛珠丨稱謂
今日互動
雲聚雲散,人生如斯
投稿:1073422566@qq.com
商務合作:1592103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