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佛學造詣亦不容忽視

2021-02-22 菩薩在線

2018年10月30日,因筆名金庸而為人所知的武俠小說家、香港《明報》創刊人、曾參與起草香港《基本法》的查良鏞因病逝世,享年94歲。金庸之子查傳倜告知「下午走了,很安詳」。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取自金庸14部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還有一部不在其中的是《越女劍》。金庸因武俠小說而家喻戶曉,其作品深受幾代喜愛。

(陳洪:挑燈看劍說義俠——金庸小說的文化底蘊)

南開大學教授陳洪曾多次以《挑燈看劍說義俠》為題,解讀金庸武俠小說世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風骨。他認為金庸小說有六大法寶——引人入勝的故事,鮮活的人物、跌宕的命運,厚重的歷史感,廣泛而圓融的知識涵攝,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巧妙的母題發揮。同時,陳洪認為比這六大法寶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除了是廣為人知的武俠小說家,金庸的佛學造詣亦不容忽視。

皈依佛門

金庸從小聽祖母誦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妙法蓮華經》。六十年之後,他才通過痛苦的探索和追尋,進入了佛法的境界。

「我皈依佛教,並非由於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導,純粹是一種神秘經驗,是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1976年,因長子自殺,金庸深受打擊。閱讀了無數書籍,金庸試圖探究「生與死」的奧秘。

讀到《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後,他在幾個月內廢寢忘食、潛心思索,突然之間有了會心:「真理是在這裡了,定是這樣。」經過長期的思索、查考、質疑、繼續研學後,終於誠心誠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了佛法。佛法解決了他心中的大疑問。他的內心充滿了歡喜,結束了極度痛苦的狀態。在中國佛教的各宗派中,他認為他在心靈上最接近「般若宗」。

金庸談「色蘊」

1977年,金庸在閱讀佛教書籍之餘,寫了篇題為《談色蘊》的讀書筆記。該筆記近8萬字,以下為部分要點:

「色」的意思是「看得見的東西」。「蘊」的意思是許多東西聚為一類,意為「組合」、「集團」。「色蘊」就是「可見類」或「可見組」。

「五蘊」總是跟欲望及煩惱結合在一起。在這樣狀態下的「五蘊」,佛家稱為「五取蘊」。生理組織加上欲望與煩惱的糾纏,稱為「色取蘊」,意思是說,肉體陷入了欲網苦阱,逃不出來。受取蘊、想取蘊等也是一樣。「取」的意思是「抓住」,肉體和意識給欲望抓住了,我們只能在欲望的波濤上起伏飄泊,難以自主,永遠上不了岸,所以叫做「苦海無邊」。

佛說色蘊,教導世人:

一、無常、苦——肉體的成長、衰老、疾苦、死亡,每個人都不能避免。這是生命的必然痛苦。

二、因緣、空、非我——身體的形成和消逝,是由於各種關係和條件(因緣),所以是「空」的。身體無常,不穩定、依賴於其他的關係和條件,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因此身體不是「真正的我」——非我。

三、解脫——要解脫生命中的大痛苦,得到永遠而真正的自由自在,第一步是正確認識肉體(色蘊)並非「真我」。

四、無住、無著——人生的煩惱,來自對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人、事、物的貪戀關切,如能減少這種欲望和痴愛,煩惱就能逐漸消減,有助於得到解脫。

阿含經談論認識「色蘊非我」而得到解脫。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四諦」思想

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四條人生真理——苦、集、滅、道。四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苦諦是釋迦牟尼在徹悟之後,對人生現象的價值判斷,認為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金庸武俠世界中的主人公幾乎都是有苦的,或多或少帶有悲劇色彩。其中,《天龍八部》是一部佛學思想意味極濃的作品。蕭遠山大仇得報,卻感到無處可去;鳩摩智泥地開悟,才發覺原來佛在心中;遊坦之鐵罩加頭,捨棄雙目,不改痴情,但阿紫最終選擇懸崖一跳;天山童姥和李秋水互奪情郎,至死未得所愛……

故事中的主人公對其命運苦因的探索,是形成各種矛盾的重要因素。集諦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貪、嗔、痴。張無忌的種種遭遇,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江湖人對屠龍刀的狂熱迷信;蕭峰經歷人生的幾起幾落,終明白造成他悲劇人生的根源是胡漢身份的差異;郭、楊兩家後人的不同結局,源於動蕩的社會與不同的生活經歷……

滅諦指出涅槃是人生理想歸宿的最高境界、最終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標。謝遜自廢武功,皈依佛門;張無忌放下與六大派和解,放棄教主之位而歸隱;一燈大師、周伯通 、瑛姑和裘千仞幾十年的宿怨得以化解……作品中對滅的表現雖多種多樣,但根據人物所遭遇的苦的不同,主要體現了人物對苦的解脫

道諦指出要解脫人生苦惱的現象須修道。金庸在塑造小說人物時,通過對道諦的表現,達到揚善除惡的目的,從而實現社會道德淨化的功能。佛法具有八萬四千法門。金庸認為在最基本的理論上,佛家經常講「變」。在表現道諦時,他並不完全用出家人的標準衡量每一個人物。

金庸武俠中對苦集滅道的表現,不僅增強了故事的邏輯性,更讓讀者閱讀時對是非黑白有所判別。這使得金氏小說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教化作用。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神鵰俠侶》

花開終有落,我們無法阻擋時間的流逝,更無法繼續讓金庸生活在「江湖」之中。先生一路走好。(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參考文獻:

金庸,談色蘊,1977.

池田,皈依的心路——金庸與池田的對話,佛教文化,2006.

餘世靜,淺談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四諦思想,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6.

今日精選

寺院

清涼寺丨大佛光寺丨升國旗丨白瀑寺丨天寧寺丨金山寺

人物

法宗長老丨無相長老丨弘一法師丨六祖惠能丨淨慧長老

常識

五觀堂丨梵唄丨安居丨十八物丨八關齋戒丨佛珠丨稱謂

今日互動

雲聚雲散,人生如斯


投稿:1073422566@qq.com

商務合作:15921032980

相關焦點

  • 莫言能獲得諾貝爾獎,而金庸卻不能,那麼誰的文學造詣更高?
    金庸更偏向於通俗文學,說白了就是消費品,供人消遣娛樂的作品,更能抓住讀者心理。並不是說讀者多就代表作者文學造詣比受眾少的高,當然文無第一,壓根也沒有比來比去的意義。像莫言,賈平凹,路遙,餘華等人的作品更傾向於批判,反思,責問,讀他們的作品更多的是需要去思考,比較有思想深度。
  • 為何魯迅、鬱達夫、豐子愷等江南現代作家都偏嗜佛學?
    1929年,上海佛教界創辦上海佛學書局。這是近代規模較大的書局,印刷發行了大量佛學典籍,如隋朝嘉詳大師的《中論疏》《百論疏》,唐朝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因明論疏》等,總數達三百餘種。1908年,楊文會在南京創立祗垣精舍,親自授教,培養佛學人才。在近代佛教復興的大背景下,江南的佛教更是得到了極大發展。
  • 金庸風水豪宅曝光 盤點金庸筆下的古裝美女
    對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金庸還是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曾獲法國總統「榮譽軍團騎士」勳章,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及兩所學院榮譽院士,多家大學名譽博士。
  • 金庸為何最愛小昭?
    金庸曾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說:「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只可惜不能讓她跟張無忌在一起,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雖然他未曾言明原因,我們卻可以在故事裡找到答案。金庸筆下這麼多的完美女性人物,每一個都出落的非常漂亮,為何金庸卻偏偏喜歡小昭呢?說起來,這小昭雖出身名門,但幼年便被寄養他人,後來小小年紀,還被自己的母親派去做臥底,想來所獲得的母愛不多。
  • 金庸逝世,享年94歲,從此世上無大俠,只留經典在人間!
    1955年2月8日,金庸在《新晚報》的「天方夜譚」版開始連載《書劍恩仇錄》,每天一段,一共連載了574天。直至1972年底金庸宣布封筆,他一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封筆之後,金庸把自己近20年來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經過10年的修訂,一套15種共36冊《金庸武俠小說全集》出版。
  • 金庸為何最愛小昭
    小編的話   金庸筆下的女性各有各的精彩,但金庸曾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說,自己心中,最愛小昭。
  • 此人是金庸筆下最成功的配角,亦正亦邪風流瀟灑,風頭遠超主角
    本文由百家號【錦繡藏鋒】原創首發《碧血劍》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作品,那時候的金庸先生功力尚淺,《碧血劍》在十五部小說中只能算是低端產品,喜歡的人並不多。金庸武俠被翻拍無數遍,《碧血劍》拍攝次數不多,能被人熟知的只有 2000香港無線電視臺拍攝的《碧血劍》,林家棟飾袁承志,歐子欣飾溫青青,佘詩曼飾阿九,江華飾金蛇郎君。 《碧血劍》不被人喜歡,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袁承志模糊的個性。袁承志這個人始終生活在兩個人的陰影下,自己的父親袁崇煥和自己的師父夏雪宜。
  • 平一指、馬丹陽、胡青牛、程靈素……那些金庸筆下的名醫
    我們對金庸小說的印象大多是,武功招式和俠義情懷,殊不知,關於醫學,金庸小說也有大量篇幅進行介紹,金庸先生將醫學知識,寫進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中,講晦澀難懂的藥理趣味化,讓我們對中國傳統醫學有一個粗淺的認知。讓我們一起來盤點金庸筆下的那些名醫吧!
  • 周星馳:我拍《功夫》前給金庸送版權費,結果金庸回了我5個字
    眾所周知,周星馳在喜劇界大名鼎鼎,他一生創作了無數令人捧腹的電影,在喜劇方向的成就歷來鮮有人能與他並肩,拿92年的票房記錄來說,他的作品排名一直居高不下,一時風頭無兩,無人能出其右,因此這一年亦被稱為「周星馳年」。
  • 金庸:以故事創故事
    樂器既可以當為武器,樂音亦可以顯示內功。像黃藥師、歐陽鋒、洪七公,在桃花島上以簫聲、箏音、嘯聲相鬥一段,就寫得十分精彩。歐陽鋒的鐵箏猶如金鼓齊鳴、萬馬奔騰,黃藥師的玉簫柔韻細細、迴腸盪氣。「鐵箏猶似巫峽猿啼,子夜鬼哭,玉簫恰如昆崗鳳鳴,深閨私語。一個極盡慘厲悽切,一個卻是柔媚宛轉。」正是以最高深的內功比拼。
  • 金庸: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念經和修行 ,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但是,你是否知道,這首歌的歌詞與佛書《金剛經》有很大的關係,作詞大師林夕,是在反覆研讀了《金剛經》之後靈感突發,提煉出的歌詞,在歌詞中融入了諸多佛學理念,與小說天龍八部的佛學理念主旨非常吻合。金庸寫此書大有佛家深意!念經似乎是職業和尚的家常便飯。但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的一生何嘗不是在念經呢?何嘗不是在修行呢?
  • 260字《心經》,卻蘊含佛學文化精髓,智者修心必讀
    佛學的做人智慧01佛學文化在中國的文化發展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從古至今無論是古代帝王,還是王侯將相,甚至都對佛學文化禮敬有加,這也是如今的佛學文化得以發展和昌盛的根本原因。其中在佛學文化的發展中,很多被視為經典的佛學著作,也是留存至今的瑰寶,甚至是文化藝術的另一種方式的展現,那麼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這部佛學文化經典作品就是《心經》,也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260字,但是卻寓意極深。
  • 剛剛,金庸去世,江湖再見
    甚至金庸這個名字,貫穿了不少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有人戲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或許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但是機哥覺得,金庸在整個華語圈子裡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撼動的。機哥敢說,從小到大,哪怕有人沒有看過金庸小說,也肯定看過改編的影視劇。就拿《射鵰英雄傳》來說,拍成的電視劇,足足有 7 個版本。
  • 為什麼說《天龍八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說?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射鵰」,剛上大學的時候覺得「笑傲江湖」是最好的金庸小說,而現在則最推崇「天龍八部」。我覺得這種改變與我的成長和閱歷的豐富有很大的聯繫。事實上,這個改變的順序也大致和金庸創作的順序相符。
  • 金庸小說裡的武學原理
    金庸和古龍到底哪位更厲害,寫的更好,也是一些武俠書迷爭議的話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文學史上,金庸的地位遠遠高於古龍,這不是古龍英年早逝的問題,而是文筆、架構、武學原理,金庸都遠勝於古龍,甚至對歷史的把握程度,金庸的小說也比古龍更有底蘊。
  • 金庸筆下十大複姓大俠,一半都是邪派!
    複姓是中國姓氏文化的特色具有深遠的歷史背景今天,放置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金庸筆下十大複姓大俠個個武功高強,叱吒江湖東方氏為漢族的傳統複姓之一,相傳伏羲氏「帝出于震,位主東方」,子孫遂以東方為氏。作為金庸筆下最變態的高手之一,東方不敗為修煉《葵花寶典》,不惜揮刀自宮練就一身絕世武功,堪稱當世無敵。
  • 金庸筆下3個很諷刺的教主!只有一個暗示意義,金庸不敢明說!
    金庸先生的一十五部作品,涵蓋了許多哲學思想,佛學思想,歷史史實,甚至包括了天文曆法等等。金庸先生不愧為一代大師。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精彩的武俠世界,就如成年人的童話一般。當然也充斥著對現實的追捧以及諷刺。《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神鵰英雄傳》中的郭靖等人物角色,是金庸先生崇拜的俠之大者的境界,也藉此緬懷歷史英雄和革命先烈。
  •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破解日本佛學的起源,及日本文化的優劣。
    【太虛大師1928年在法國巴黎東方博物院演講】節選(摘自《太虛大師全集》):日本的佛學,皆自中國傳去。百年以前,從未有一印度的佛教師到過日本,亦未有一日本的佛教徒到過印度;唯有日本到中國留學的佛教徒,與中國的佛教師被其政府請往日本傳授其中國的佛學而已。故日本的佛學,與朝鮮、安南一樣的只為中國佛學一支流。而且日本民族,向無文化,有之則唯崇拜其祖先為神的神話,故中國傳去的高深佛學,亦不能完全領悟而有所發揮。
  • 李詠與金庸,不論生與死,道一聲精彩的人生
    讓我最為感觸的是李詠與金庸老爺子的離去。李詠原來印象一般,就央視的一個主持人。但是卻一直在隱瞞病情,直至得了癌症去世才作聲明。所以顯得特別的突然,讓人一時緩不過勁來。所以才會讓我細細去思考這個人,才發現李詠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做節目時總是滿臉笑容,看起來是非常的陽光,讓人看著心情舒暢。他把陽光的一面留給了觀眾,病痛難受的一面卻隱藏了起來,不讓關心他的人知道。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 金庸筆下強者如雲,若按整體實力排名,誰能躋身前六?
    金庸筆下的江湖,不乏絕頂高手,比如天龍中的鳩摩智,射鵰中的歐陽鋒,倚天中的三渡神僧,眾人武功高深莫測。然而這些人,雖然武功強勁,但在金庸作品中,卻難以躋身前六,只能位列絕頂而已。如果拋除達摩祖師在內,那麼這六大高手分別是誰,首先我認為最接近的達摩的人,就是劍魔獨孤求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