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自己練的多麼花枝招展,拳打的如何呼呼帶風,功夫如何,兩人一搭手,就能檢驗出氣力是否上手,結果立馬見分曉。
1985年前後,樊耀輝已經在包頭習武人群中流傳出有功夫,每到周末,呼市的習武高手和當地武術高手,排著隊在青山公園與樊耀輝搭手,目的就是想印證傳說中的功夫。
都是慕名而來,自認為也練了十幾年,拜了不少有名望的師父,出手也風聲勁力都不錯,通過朋友的朋友介紹,與傳說中的樊耀輝老師見面。因為,沒有朋友的介紹樊老師不與人搭手交流武術,怕誤傷了人結了怨氣,壞了習武規矩。
2020年5月30日,樊耀輝指導弟子晨練後,在一家老字號稍麥館談起那段往事,依舊神採弈弈。
給每位拜訪者三次搭手交流的機會,這是單香霖老師1979年前後告訴樊耀輝的。同時忠告,不要輕視每一位習武的人,他們身上都有讓你學習的地方,只不過某一方面稍欠缺一點,要以尊重人的態度去交流傳授,切不可妄自尊大,自以為是。
樊耀輝談到幾位我認識的習武者,如今有健在的,也有走了的。那時,都曾反覆找過他搭手交流,期望在反覆推手交流中,找出點兒提高個人水平的門道,可每次都是悻悻而去。
當談到有沒有一位能把他打得噔噔噔後退幾步的高手,樊耀輝坦然地講,被人打出幾步外那是沒練到家,並不丟人,繼續修練,沒什麼不能告人的。習武不能說假話,用心認真去練都不一定邁進那道門檻,假大空的做法更沒有丁點兒可能。
言外之意,那時真沒有人能把他打得後退幾步,都是他把人打出幾米外或坐下、趴下。其中有一位我認識的、自認水平高的人,第三次與樊耀輝搭手,因個人出手過猛,被反彈力打的傷了尾骨,休息了幾個月才好。
話題又回到如何才能氣力上手,因為達不到這個層次,手上光是蠻勁,控制不住力,抖不氣,搭手時只有被人像皮球一樣拍起來的份兒。
「按照孫繼先老師教的方法,後腳用力蹬,前腳猛勁兒踩,兩手使勁握緊不透風,腰一挺,脖一梗,松腰一抖,恕目圓睜,發如針。最後就是氣貫十指如鋼鉤,似人似牆催枯拉朽。」
還是如今已70歲的大師兄在1975年都聽過的那一遍要領,沒有變。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不用心練,怎麼搭手都是個陪練的。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習武一個理,沒有輕鬆穿越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