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記》 5:4-8)「以斯帖說:」王若以為美,就請王帶著哈曼今日赴我所預備的筵席。「 王說:」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話去行。「於是,王帶著哈曼赴以斯帖所預備的筵席。在酒席筵前,王又問以斯帖說:」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以斯帖回答說:」我有所要,我有所求。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願意賜我所要的,準我所求的,就請王帶著哈曼再赴我所要預備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問的說明。"
作者:李牧童 播音:花語
《以斯貼記》記載了亞哈隨魯王向以斯貼說了三次」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目的就是說明,此時的以斯貼,有足夠的機會利用」政治「的力量,立即在仇敵身上報仇。按一般的思維,人們所期待的,就是當王第一次應許以斯貼」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的時候,以斯貼很可能就直接在王面前揭穿哈曼的陰謀,請求王立即下令逮捕哈曼及其死黨。但是,事實卻出乎我們的意料,以斯貼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是為仇敵擺設筵席。以斯貼所求的,不是立即報仇,而是讓仇敵赴她的筵席,而且是一而再的只有這一個請求。這太讓人不理解了,以斯貼要做什麼?
《以斯貼記》並沒有交代讀者以斯貼為什麼要一而再宴請仇敵哈曼,也許就是留給讀者去思考的。宴請仇敵,或許就是以斯貼禁食禱告三晝夜所得到的來自上帝的啟示,也就是說,以斯貼所祈求的,第一不是除滅仇敵,而是恩待仇敵,是來自上帝給她的智慧。我們不敢說這裡面是否含有」愛仇敵「的思想,但最起碼讓我們感受到,以斯貼這樣的做法,很可能是給哈曼良心發現的機會。在第一次筵席期間,以斯貼隻字未提關於除滅猶太民族的陰謀,也沒有流露出」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表情與舉動。也許一開始以斯貼就順服聖靈的感動,沒有從心裡恨哈曼,不然,哈曼也不會因筵席的氣氛而」心中快樂,歡歡喜喜地出來「(5:9)了。
從以上的事例我們學習到這樣的功課:就是,凡事不要憑自己的血氣用事,也不要按一般的」人間常理「作決定,首先要安靜下來禱告上帝,在上帝面前交託你要做的事,驗證上帝關於這件事所給你的感動與啟示。你的對頭興起了,嫉妒你、壓制你、抵擋你、攻擊你、陷害你,你首先向上帝所求的不應該是,主啊,求你為我報仇,主啊,求你讓我的仇敵遭報應,主啊,求你給我報仇的機會。而是向上帝陳述事情的原委,求上帝說:主啊,我該怎麼辦?你還沒有求上帝啟示你怎麼辦呢,就已經擬定好自己要怎麼做辦了,而且要求上帝按你的意思給你辦,那還叫祈求嗎?那不是祈求,而是」要求「。
也許你會說,以斯貼兩次為仇敵擺設筵席,仇敵哈曼感動是感動了,但他並沒有悔改,反而是得意自己被皇家恩待,於是他更加狂傲囂張,更加嫉妒仇恨,更加變本加厲的設計殘害異己,這豈不是」恩典縱容人作惡「的最好例證嗎?現實中,基督教總是向人傳講愛仇敵、給人恩典、不以惡報惡,要給罪人悔改的機會。有時候,你給人恩慈,你饒恕了別人,對方反而沒有悔改,甚至是恩將仇報,繼續作惡。恩典的真理是不是太軟弱無力了啊。不是的,恩典並不意味著不要公義。
以斯貼只管按上帝給他的啟示做,至於哈曼是否悔改,是否收斂惡行,那是哈曼自己的事,與以斯貼無關。哈曼藐視上帝的恩典,辜負善良人對他的企望。一意孤行,多行不義,最後還是遭到了嚴厲的懲罰,自取滅亡。
所以弟兄姐妹,基督之道就是如此,恩典在審判之先,機會在死亡之前。恩典裡不悔改,就必落入審判,機會裡不重生,就必進入滅亡。我們基督徒也當履行基督之道,對人也當先恩後威。至於惡人不思悔改,他們遭報應那是他們的事。
主啊,我聽見你對我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對我說:」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我終於明白,當我把」炭火「堆在仇敵頭上了,他若被警醒,我就盡到了自己的義務,如果他不悔改,就是他自己引火燒身。求主讓我按你的旨意而行,奉主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