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blablabla一……
……好吧,各位,今天雖然是愚人節,但不是開玩笑,而是開一個大腦洞。這個腦洞學界討論了很久了,比如首師大的侯會先生就專文寫過這個問題(推薦閱讀見文末),所以有必要八一八。
今天要講的是烏雞國的故事。還是先回顧一下劇情。
這段故事,和一般的西遊故事完全、完全不同。
我們知道西遊故事中最多的是這種情況:經過一座山,或一條河,山上或河裡住著妖怪,妖怪想吃唐僧(女妖想和唐僧交合),把唐僧抓去。孫悟空想法消滅妖怪,把唐僧救出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經過一個國度,國王遇到了麻煩。師徒想辦法解決了問題。這也是一種,例如寶象國、朱紫國、祭賽國、玉兔公主等都是。但這些國度,起碼國王是真的。連國王都是假的,《西遊記》裡只此一例!
這個故事的核心人物是烏雞國太子,可以叫做「烏雞國王子復仇記」!
然而,莎士比亞還真有一部《王子復仇記》,這部《王子復仇記》和《烏雞國王子復仇記》有關係麼?
還真不好說,因為這兩個故事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首先聲明一下,以下觀點來自侯會先生的《烏雞國:西遊記中的王子復仇記》,貧道只是作了一些補充。我們來看一看這兩個故事的相似之處。
1、演的都是王子的復仇。
2、烏雞國國王是被他的道士結拜兄弟害死的。《哈姆雷特》裡的老王也是被他兄弟克勞狄斯害死的。
3、烏雞國故事是從烏雞國國王的鬼魂向唐僧訴冤開始的。《哈姆雷特》是從老王的鬼魂向王子訴冤開始的。
4、烏雞國國王是在御花園被害死的。《哈姆雷特》的老王也是在御花園被害死的。是老王在花園休息的時候,克勞狄斯溜進來,用一瓶毒汁灌進了老王的耳朵。
有個細節很有趣,這倒是貧道發現的:《哈姆雷特》第一幕裡還有這麼一句:「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冶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句話雖然指的是人世間,但似乎也是後來花園中發生兇殺案的一個暗示。而烏雞國裡那個道士,將國王推到井裡後,就把御花園鎖了。以至於孫悟空和豬八戒去找的時候,裡面荒蕪不堪:
這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
5、烏雞國的道士殺了義兄之後,就佔了皇宮內院,還和皇后同居了三年。《哈姆雷特》裡克勞狄斯殺了兄長後,也是霸佔了皇嫂。
6、王子和母后都有一次重要的私下交談。烏雞國的母子交談發生在後宮,《哈姆雷特》的母子交談也發生在後宮。
7、《哈姆雷特》裡揭露克勞狄斯罪行的,是一群外來的演員,原文是「伶人四五人上」。哈姆雷特說:
這些演員就演了一出再現克勞狄斯罪行的劇,念了一大段韻文。果然,克勞狄斯看了劇後立即站起來說:「不要演了!」
烏雞國揭露假國王罪行的,也是一群外來人,只不過是和尚,唐僧師徒是四人,算上真國王正好五個!在寶殿上孫悟空也對假國王念了一首韻文。這一段也再現了假國王的罪行。假國王聽後「心頭撞小鹿,面上起紅雲」,同樣站起身來,就要逃跑。
它們之間真有關係麼?
另外再補充第8條:假國王其實是個騸了的獅子,所以沒有那個能力的。而哈姆雷特說:「晚安!可是不要上我叔父的床;即使您已經失節,也得勉力學做一個貞節婦人的樣子。」雖然情況不一樣,但在意皇后貞節這件事是一樣的。
哈姆雷特並非莎翁原創《哈姆雷特》創作於1599-1602年,這個時候世德堂本《西遊記》早已問世了。難道是莎士比亞抄《西遊記》麼?也不是。
因為哈姆雷特故事,也不是莎士比亞原創的。而是有早就流傳在民間的傳說,這就是「丹麥王子故事」。
1570 年出版於巴黎的一部書《悲劇故事集》(Histoires Tragiques),就記述了哈姆雷特的完整故事,作者是貝爾弗萊(Francois de Belleforest)。這個故事和莎士比亞的雖然不太一樣,但如弟弟殺哥哥,王子見母后,王子復仇等一系列情節,基本完善了。《悲劇故事集》雖然出版於1570年,這個王子復仇的故事,卻在歐洲起碼流傳了二三百年了。
東西方共有一個故事來源,這件事並不罕見。最著名的就是灰姑娘的故事。經典版的《灰姑娘》故事當然是出自19世紀的格林童話,但這個故事在此之前,不知怎麼就流傳得全世界都知道了。
段成式是唐代人,這個故事比《格林童話》早了將近一千年。實際上這還不是最早的,這個故事的祖先,以及祖先的祖先,以及祖先的祖先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話說貧道寫到這的時候,刷了一下朋友圈,天啊,童話出現了!有朋友分享了一輛南瓜車!千真萬確,就在寫下這段文字的同時!難道愚人節的前夜是童話節不成!
接灰姑娘的南瓜車?
因為時代久遠,很多文化交流的痕跡並沒有留下來。所以我們不用管莎翁寫這個故事的時候,《西遊記》已經面世。也不用管是誰抄誰的,只能說在當時,全世界範圍內,一直就流傳著王子復仇的故事。要知道我們和西方的交流,其實從來就沒有斷過。宋代的泉州商人、元代的蒙古西徵、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和傳教士來華,都帶來了文化的大交流。這種故事跑來跑去,就不是個稀罕事。特別是明代,有許多天主教傳教士來中國傳道。在傳播過程中,把西方的傳說故事帶到中國,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這種王子復仇的故事,本來就是一個民間故事中常見的母題。現在還是一演再演。所以,東西方這兩部作品,很可能有共同的來源。
另外多扯一句,不用一說《哈姆雷特》就以為又是一部多麼高大上的經典。其實什麼《西遊記》啦、《哈姆雷特》啦,首先都是本民族接地氣的好聽故事,磨了好久好久,才逐漸被捧成了高大上的文學。我們習慣了教科書的宣傳,反倒容易和這些作品產生隔閡,而不能平等地和它們對視。用句俗話就是只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不用和人一說:呀,我今晚看《哈姆雷特》去啦~~就覺得瞬間高大上了許多。比如,下面越劇版的《王子復仇記》,去掉了人種特徵後,這位到底是哈姆雷特,還是烏雞國太子?(ps,莎翁原著中的和哈姆雷特鬥劍的雷歐提斯,這裡就改成中國化的雷將軍了!)貧道覺得,如果我們真正想擁有欣賞偉大著作的能力,應該和交朋友一樣,首先是應該學會和它平視,而不是仰視的膜拜和俯視的批判!
這是哈姆雷特?你別騙我
烏雞國這一回,孫悟空變了一個奇怪的東西:立帝貨。這是他引來太子到寶林禪寺之後,變了一個「紅金漆匣」,自己變成一個二寸長的小和尚,鑽進裡面。太子來的時候,將他放出來,告知太子真相。
這個立帝貨奇怪之處在於,因為在我們傳統文化中,從來沒有一個神仙、法寶,起過這樣的名字。而這個「貨」字,既不像人名,也不像寶物名。
但是,基督教的「救世主」,拉丁文正是redemen,後來演化成Redimere,英語裡寫成Teredeemer,法語是Redempteur,西班牙語是Redimir。所以可以大致翻譯為「立帝莫」或「立帝貿」。《西遊記》寫成「立帝貨」,也許是翻譯得不準,也許「貿」、「貨」形近,搞混了。
另外,傳教士帶來的耶穌像,正是放在帶槽塗金的木製盒狀神龕裡的(《利瑪竇中國札記》)。這和孫悟空變的紅金漆匣也正相似。所以,這個莫名其妙的「立帝貨」,很可能就是比著傳教士們帶到中國來的耶穌像寫的。只不過由二寸長的耶穌像改成了「二寸長的小和尚」。這也不奇怪,因為早期傳教士就是被當作和尚看待的,教主自然也是和尚了。
立帝貨
金廂白玉圭
烏雞國王的鬼魂臨走的時候,留給唐僧一柄「金廂白玉圭」,作為見到太子的一件信物。這個也很可以開一番腦洞。因為假如立帝貨和紅金漆匣是比著耶穌和裝神像盒子寫的,那麼這個金廂白玉圭,毋寧看作是比著十字架寫的。因為傳教士們當年帶來中國的十字架,其中往往也有珠寶鑲嵌的(《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外形是下圖這個模樣的。而中國傳統的玉圭,也正好帶個尖頭!
利瑪竇手裡的十字架
清朝有個張德彝,也是滿世界的跑,寫了一本《八述奇》。他在英國的時候,去看了一場「埃達倭第七」和王后「阿來三德亞」的加冕。哈哈不熟悉的朋友一定有點蒙圈,這就是愛德華七世和王后亞歷山德拉。好玩的倒不是登基大典,好玩的是這位張先生眼裡看到英國洋玩意,他就用中國原有的名詞來解釋它。比如他看見大典上有大主教,披著教袍,他就管那玩意叫袈裟。張德彝眼裡看到的英國皇家禮器,凡是差不多的他全都叫「圭」。伯爵庫斯弗執一「象牙圭」,公爵哈裡斯執「懿圭,上帶十字架」,阿蓋公執「御圭,上帶十字架」。貧道雖然沒見過愛德華七世的登基大典,想來也不會拿著中國的「圭」上去。這一堆「圭」恐怕就是基督教的十字架了!張德彝已經是晚清人,尚且喜歡這樣硬套,更不要說明代人了。
最後多扯幾句:
一、關於「烏雞國」的名字,看上去實在太不像國名了。「烏雞」除了烏雞煲(貧道怎麼盡想吃的)那個烏雞之外,也沒有別的什麼含義。有位先生說「烏雞國」很可能是「無稽國」,也就是暗示這個故事是子虛烏有的。貧道覺得這樣解釋貌似也通。因為「烏有」本來就是「無有」,而南唐的文字學大家徐鍇《說文系傳》就說:「雞,稽也,能考時也。」在一些古人眼裡,雞會打鳴,沒有鐘錶的時候,是用來稽考確定時辰用的,所以才叫雞。
二、唐僧介紹「立帝貨」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但只這紅匣內,有一件寶貝,叫做『立帝貨』,他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一千五百年過去未來之事,便知無父母養育之恩。」這兩句話也很奇怪,因為貧道檢索了一下,《西遊記》之前的古籍裡,似乎沒有人用這種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形式講話。況且還有個「中知五百年」,但假如從世德堂本《西遊記》成書的時候看,正是16世紀,取整數正是西元的1500年。這恐怕是吸收了傳教士們帶來的耶誕紀年法了!
三、唐僧見到太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這一段也很有意思。這段激怒太子,完全是唐僧的現場發揮(所以御弟哥哥的智商不可輕視麼)。但是太子雖然父死,卻還有母。為啥把無母恩也捎帶進來?假如立帝貨是有傳教士背景的,這就好理解了。因為傳教士天天鼓吹「以天主為父母,以世人為兄弟」(利瑪竇《天主實義》),「父母給的只是肉身,天主給的是高貴的靈魂」。這些都激起了當時士人的反感。所以徐昌治、陳候光等人,都罵他是「無孝悌人倫」的禽獸學說(《破邪集》)。所以這個「無父母養育之恩」,一方面是激怒太子,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和當時傳來的西方教義開個玩笑。
最後說一句:《西遊記》裡有兩頭獅子,都是青獅,都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一次出現在這裡,一次出現在獅駝嶺。這件怪事,雖然沒有特別確鑿的證據,倒是有些線索可以尋覓。只是又要多寫一大段,不妨在講獅駝嶺那一回再八。
推薦閱讀:侯會《烏雞國:西遊記中的王子復仇記》,《水滸西遊探源》。
往期內容: 第一講 | 第二講 | 第三講 | 第四講 | 第五講 | 第六講 | 第七講 | 第八講 | 第九講 | 第十講 | 第十一講 | 第十二講 | 第十三講 | 第十四講 | 第十五講| 第十六講 | 第十七講 | 第十八講 | 第十九講 | 第二十講 | 第二十一講 | 第二十二講 | 第二十三講 | 第二十四講 | 第二十五講 | 第二十六講 | 第二十七講 | 第二十八講 | 第二十九講 | 第三十講 | 第三十一講 | 第三十二講 | 第三十三講 | 第三十四講 | 第三十五講 | 第三十六講 | 第三十七講 | 第三十八講 | 第三十九講 | 第四十講 | 第四十一講 | 第四十二講 | 第四十三講 | 第四十四講 | 第四十五講 | 第四十六講 |第四十七講 | 第四十八講 | 第四十九講 | 第五十講 | 第五十一講 | 第五十二講
歡迎關注仙兒(xianer-xianer),貧道夫妻自己做的公號,分享自己的生活。長按二維碼彈出識別界面,點擊關注本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