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曾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古來萬事皆是福禍相依。在「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帝制時代,最大的福氣莫過於出生於帝王之家,一生下來就是許多人一生都到不了的終點。當皇帝的兒子,再不濟也能混個王位享受一生的榮華富貴,如果能力出眾並且有合適的機會,甚至還能繼位成為新君。但是這也逃不脫「福禍相依」的命運,伴隨這些榮華富貴的同時,是步步殺機。在皇權的誘惑之下,一出出父子兄弟相殘的人倫悲劇,一次又一次地在皇室之中上演。
在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開創「元嘉之治」同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宋文帝劉義隆,47歲時被自己的皇太子劉劭所弒。父親死在了兒子手裡,皇位自然也落在了兒子手裡。但是劉劭這樣的行為不合禮法也不得人心,其統兵在外的異母弟劉駿率先起兵討伐,在獲得朝野的起兵響應後,在位僅僅3個月的劉劭便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為了苟活下去,劉劭去向弟弟劉駿請罪,但是已經進位稱帝的劉駿並不顧念手足之情,直接被推出轅門斬首。消滅劉劭時,劉駿完全不會想到,今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手足相殘,日後也會發生在自己兒子們的身上。
孝建元年(453年),剛即位的孝武帝劉駿便冊立4歲的嫡長子劉子業為皇太子。對於這位皇太子,劉駿本人並不是很滿意,因為他行事偏激,心浮氣躁。劉子業還曾因為字跡很不嚴謹被斥責:「書不長進,這是你的一條過錯。聽說你一向懈怠,偏急暴戾一天比一天厲害,為何頑固如此?」相比之下,劉駿更加寵愛自己的第八個兒子劉子鸞,他的母親殷淑儀也寵冠後宮。劉駿對劉子鸞的寵愛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要不是長幼有序的宗法,劉駿廢長立幼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考慮到前人廢長立幼的下場,劉駿還是保持了克制。
大明四年(460年3月5日),年僅4歲的劉子鸞被封為襄陽王,領東中郎將、吳郡太守。皇子封王是古來成例,但是讓一個4歲的小孩子領著官銜,也是很荒唐的了。但好在劉子鸞的這些官職只是「遙領」,並不是實際職位,所以也沒有太多實際上的影響。但從劉子鸞的封號之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劉駿對他的疼愛。朝中想要升遷的官員,也紛紛主動投靠劉子鸞門下,還在總角的年紀便已經有了一大批的追隨者和溜須拍馬之徒。至大明六年(462年)殷淑儀去世時,劉子鸞已都督南徐州諸軍事。
劉子業和劉子鸞同父不同命,從小就被當作接班人嚴格培養的劉子業並沒有感受到足夠的父愛。而只被當作兒子對待的劉子鸞卻幾乎得到了全部的父愛,這也使得劉子業漸生嫉妒。但是對於這一層感情,劉駿卻並沒有察覺,反而一如既往地寵愛劉子鸞。大明七年(463年),劉駿又在劉子鸞原有的官職之後加中書令,使得7歲的他成為了當朝宰相,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許多名臣一輩子求而不得的人生理想。但是劉子鸞的這些榮耀是沒有基礎的,全部是憑藉著父親對他的疼愛,一旦父親不在了,禍事也必然接踵而至。
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年僅35歲的劉駿病逝,皇太子劉子業即位。當上皇帝的劉子業終於可以肆無忌憚地針對自己的弟弟了,先是奪去了他中書令的官位,次年又將他貶為庶人,原先的全部榮耀在一夜之間化為了烏有。按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劉子業就可以收手了,畢竟他只是嫉妒劉子鸞而已。但是長年以來備受苛責的劉子業已經心理扭曲了,再加上當了皇帝的他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便一聲令下賜死了這位年僅9歲的弟弟。劉子鸞臨死前,自知已經無力回天,嘆息道「願身不復生王家!」(希望下輩子不再投生帝王之家)。
後世皇族中,有此感慨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李煜亡國之前曾說「可憐生在帝王家」,嘆息自己國破家亡的下場。崇禎帝持劍結果自己的孩子們時,也痛心地對他們說道:「汝何故生我家!」一出出人倫悲劇一次又一次地在帝王之家上演,讓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難以想像和理解。
世界歷史回憶錄
wisdom-quiz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