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亞森·吾買爾曾經想砍掉自己種了5年的果樹,本來想靠種植新梅賺錢,可是修枝打葉辛辛苦苦一年賺的錢還不如種棉花。可是現在,他想種更多的果樹。
2009年,響應村裡的號召,亞森種了8畝新梅。2014年,果樹第一次掛果,卻因為個頭小、口感不好導致無人問津,「虧了不少。」那一年,他想砍掉果樹,種回棉花或者小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的伽師縣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縣裡的英買裡鄉則是新疆的新梅之鄉。伽師縣英買裡鄉黨委書記張杰說,得益於伽師縣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光熱水土資源,這裡生產的水果口感好、糖分高。
鄉裡的幹部給村民們算了筆帳:一畝小麥收入在600-800元,而新梅的價格在每公斤14-20元,畝均收益1萬元以上。他們還承諾會指導果農們種新梅。
亞森動了心,2009年,他騰出了8畝地種上了樹。前五年沒有絲毫收益,亞森也不急,「想著掛果後就都補回來了。」他不會種新梅,鄉裡派了技術專家來指導,講些剪枝、施肥等基礎知識,他就照做。
可掛果後,他傻眼了,果子很小。「我一直在悉心照料,」亞森反覆強調這一點,眉頭上揚。村裡不少人和他一樣,他們就一起去找專家討說法,「就想把樹挖掉,不種算了」。
「還是種植不科學。」鄉幹部發現,理論和實際有差距,果農們種植新梅沒經驗。後來,他們就聘請專業果樹修剪人員手把手教果農們修剪枝葉,在花期放蜜蜂,撒、噴施糖水等果樹管理技巧。
亞森還專門找了他的漢族朋友請教——一位有著豐富新梅種植經驗的果農。第二年,亞森高興了:「我家的新梅長得不一樣了。」收穫的時候,亞森專門找了他的漢族朋友來家裡喝酒。
那一年,亞森的8畝新梅賣了11萬元,「這比種棉花、小麥多多了。」他說,以前種棉花日子過得緊巴巴,收成不好的時候買棉花籽都得賒帳,「現在日子好了」。
他慶幸自己當年沒有砍樹。靠種植新梅,亞森這幾年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蓋起了新房,家裡多了冰箱、洗衣機、沙發……2019年,他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通過他的漢族朋友幫忙,亞森做起了新疆和內地的水果生意——把新梅賣到內地,把內地的菠蘿、桔子運回新疆。
張杰說,亞森是英買裡鄉脫貧致富的代表。這些年,英買裡鄉以發展伽師新梅為主導產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全鄉種植伽師新梅8.2萬畝,人均達到2.4畝。其中,全鄉3066戶貧困戶種植伽師梅3萬畝。今年畝均收益達8000元左右。
英買裡鄉採取「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全力打造「伽師新梅」品牌,帶動水果、加工業、包裝業、冷藏庫發展,促進旅遊業發展,解決貧困人口就近就業。
亞森正在努力學習漢語。從他的漢族朋友身上,他還有很多其他收穫,比如要助人為樂、禮貌謙虛,他也鼓勵自己的孩子多和漢族孩子交朋友,多向他們學習知識。談及未來的打算,他滿腔豪情:「種更多的新梅,做更大的生意,把生活過得更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新疆伽師9月20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