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臺灣人在澳大利亞的大陸企業求職,因不承認「一個中國」而受到挫折的事情越來越多了,有當事人「憂心忡忡」向《紐約時報》表示擔心,稱臺灣和澳大利亞「共享的價值」受到影響。
該報2月19日刊出題為「對北京『不忠』,『臺灣人』在澳大利亞職場受挫」的文章(作者 許秀中DAMIEN CAVE),文章稱,每年有超過1.2萬名持打工度假籤證的「臺灣人」來到澳大利亞,他們許多人不得不在大陸企業中「討生活」,而在澳大利亞的大陸人自2006年至2016年間翻了一番,總數達「臺灣人」的十倍強,而且很多是企業主,很容易讓「臺灣人」感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
這些臺灣人為此期望澳大利亞政府能「主持公道」。
觀察者網摘編該文如下:
在澳大利亞雪梨一家燒烤餐館,楊雅婷工作的第二個星期,一位客人問她是否是「中國人」,她回答,「不,我是『臺灣人』。」
隨後,她從中國大陸來的老闆再也沒有排過她的班。
另一名女子段曼姿說,她的測試來得竟然更快:當她第一天在雪梨市郊一家火鍋餐廳上班時,她的經理在對講機上用普通話問她,「臺灣是不是中國的?」
「當然不是,」她回答。
半小時後,她被解僱了。
《紐約時報》對此評論稱,中國的強勢早已在澳大利亞敲響警鐘。政府官員警告,「北京幹涉澳洲內政」的程度遠遠超過公眾認知。但是楊小姐、段小姐以及很多其他人的事例,顯示了中國民族主義也在影響著私人企業。在一些案例中,這些中國私人企業被控「歧視」。
澳大利亞的《公平工作法》明文規定,僱主不可因「政治觀點、國家出身或社會根源」而歧視一名員工或潛在員工。但很多「臺灣人」卻對此無能為力。
「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明顯了,」香港浸會大學的臺灣社會學家李耀泰說。他曾研究過赴澳的中國移民和他們的工作環境。「中國民族主義在抬頭,但是澳大利亞政府並沒有什麼重大的相應措施;一切都很含糊不清。」
解僱段曼姿的雪梨餐廳「胡同涮肉」(《紐約時報》圖)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其他國家像澳大利亞得益這麼多。今年已經是澳大利亞的經濟連續第27年增長,不曾衰退。很大程度上,這都是仰仗於中國的貿易和投資。
但是跟著中國資金一起來的還有中國移民。在過去十年裡,數十萬中國大陸移民定居澳大利亞。他們中的許多人帶來了生意點子,但也帶來了強調中國統一的觀念,把臺灣視為一個1949年叛出的省份。
同時,中國政府正在強化對不承認「一個中國」政策的個人或企業的「打擊」,許多海外華人在個人層面上自覺擔起了相似的打擊任務。
他們的努力讓人覺得中國無處不在:對於任何自認為是「臺灣人」,支持「臺灣獨立」,甚至曾因「疏忽」將臺灣稱為「國家」的人來說,中國的意識形態像是永不散開的霧霾,已經變成一種威脅性極強,並絕不鬆懈的存在。
在澳大利亞,來自臺灣的服務業工作者、專業人士和學生都講到,與大陸同事或朋友聚會時,會默認大家立場一致,認為中國和臺灣是同一個國家,反對意見並不受歡迎。
「即使非常『親臺』的人也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35歲的「臺灣學者」黃呂琛說。他去年協助組織了雪梨臺灣日嘉年華會。「自我審查是真的存在。」
一些臺灣人解釋說,大多數民族主義的中國人都是「玻璃心」,另一些人說,也有許多臺灣人認為臺灣是大陸的一部分。基於大陸能夠帶來的經濟利益,良好的兩岸關係十分必要。
「談政治對生意不好,」65歲的「臺灣人」郭忠和說。他是雪梨北部一家餐館的老闆。「大家的情緒都會變得很激動。」
居住在澳大利亞,但在中國大陸出生的人口增速極快——自2006年起增長了一倍,於2016年達到51萬人——與此同時,在澳臺灣人口一直在大陸人口的十分之一弱左右徘徊,「不平衡」由此出現。中國大陸企業主可以很容易地讓臺灣務工人員感到脆弱和被排擠。
上文提到的段曼姿,就是曾經被《環球時報》報導過的Winnie,在1月9日被解僱當天,她在臉書上用她在澳大利亞常用的名字Winnie發帖,點出這家餐廳的名字「胡同涮肉」和當時的經理「哈總」。這個帖子迅速躥紅,她的故事也變成了一起公眾事件。
大陸媒體《環球時報》在次日發表文章問它的讀者:「大陸網友們,這事,你怎麼看?」
然後,編輯不留餘地地補充道,《環球時報》「想去雪梨,給『哈總』點個讚!」
雪梨的查茨伍德區很受中國移民的歡迎。這裡在中國大陸出生的人口達到約51萬,自2006年起增長了一倍多。(《紐約時報》圖)十餘家大陸媒體轉載了這篇文章。
幾天後,涉事餐廳老闆在新浪微博上表示,「能來咱鋪子裡站一站的人,那是緣分人;能到咱鋪子裡坐一坐的人,那是瞧得起咱的人;能到咱鋪子裡吃飯的人,那是照顧咱的人。」
這條微博的評論區充滿了讚美和表示會前來就餐的承諾。
在上周的午餐尖峰時段,這家餐廳內人滿為患。
被問到關於段曼姿的離開,一位年輕的經理說,「公司說這件事情我們不回應。」
29歲的段曼姿在採訪中說,社交媒體也有很多評論很支持她。
「大家都有相似的經歷,」她說。
很多來自「臺灣」的務工人員描述過相似的經歷,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是持打工度假籤證的年輕女性。
每年,超過一萬兩千名打工度假籤證持有者從「臺灣」來到澳大利亞。眾所周知,這一人群往往屬於工資達不到最低標淮的弱勢群體。
澳大利亞公平工作調查專員(Fair Work Ombudsman)已經在評估對各類僱主的處罰力度,重點保證這一群體可以拿到合法工資。
然而,一位公平工作調查專員的發言人說,該組織還未採取任何手段來制止因政治觀念造成的,對來自臺灣或其他地區務工人員的歧視。
澳洲臺灣同鄉會的林柏梧和很多其他來自臺灣社區的人都認為,澳大利亞必須為解決這個問題作出更多努力。
林柏梧在雪梨一間充滿了簡體字招牌的商場裡稱,這些企業在幫中國大陸抹去臺灣和澳大利亞「共享的價值」。
商務合作: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新年快樂,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