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第二屆上海「美麗鄉村」青年創意設計作品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在花海之上搭建可多次拆卸的裝配式建築住宅作為民宿,旅遊旺季結束可輕鬆拆除,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讓花朵狀的膠囊公寓在鄉間「盛開」,將公共活動空間和居住空間融為一體……憑藉著一份對寶山區月浦鎮月獅村創新改造計劃,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的12名學生今天登上了月一場「美麗鄉村」青年創意設計大賽頒獎禮的舞臺。「起初,我們想為小鎮建一座購物中心,做了調研後才發現,讓農村更美,一定要了解在這裡生活的人究竟需要什麼,要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隊長朱寒說。
如今,越多越多像他們一樣的年輕人,正在用肆意的想像力和獨有眼光,紮根鄉村,振興鄉村。由團市委、市農業農村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委、市青聯等單位聯合主辦的「上海農商銀行杯」第二屆上海「美麗鄉村」青年創意設計大賽落幕。副市長彭沉雷出席活動。
本次活動設有寶山區月浦鎮月獅村、奉賢區南橋鎮江海村、嘉定區華亭鎮毛橋村、青浦區趙巷鎮和睦村、松江區葉榭鎮東石村和金山區設計基地。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常青領銜組成專家評審隊伍, 共吸引來自全國主要設計單位(公司)、院所的445個團隊,約2100名青年設計師報名參賽,提交作品198個。
圖說:松江區的草龍舞
和城建學院同學們同樣選擇來到月獅村的,還有青年設計師包蓓蓓。她還記得第一次來到月獅村的場景——幾個小孩遠處的水渠玩水,老人就在路邊陰涼處坐著,偶爾搭話。她來到月獅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當地的村民聊一聊,並了解到,和以往相比,鄉村的人員構成已然發生變化——原有的居民、外來的務工者和遊客。「以往,鄉村建設總是容易形成某一方的偏頗,而忽視掉原有居民的感受。如果地域和文化氣息消散掉了,還是原來的村莊嗎?」包蓓蓓認為,只有尊重村民意見和意願,才能實現創意設計與村民參與、鄉村基層治理和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經過兩個多月的打磨,「花築月獅,以花築夢」主題設計誕生了。在設計中,活動中心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村民活動功能,還配套了商業和遊客服務。花卉種植、花卉加工、花卉旅遊三位一體的「花旅融合」將月獅村打造成了特色花卉小鎮。
圖說:優秀設計作品展示
東南大學建築學研一學生石帥波的作品榮獲創意組大賽第一名。本科階段,他在上海大學建築系學習,跟著導師魏秦去過浙江十幾個傳統村落,學習到很多關於鄉村的文化知識,也讓對鄉村建設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年暑假,他和魏老師走進了嘉定毛橋村,希望挖掘中國歷史上鄉村集體主義精神價值與鄉村社會關係。從百年老屋,到50年代的公社食堂、60-70年代的知青小屋,80年代的住房、90年代的新居和新世紀的新型樓房……在這裡,一切都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鄉間集市上的米坊、油坊、酒坊等也吸引了他的目光。「未來城市與鄉村不再是二元對立,一定是相互融合的。」
在他的規劃中,鄉村遊不僅僅只是農家樂。他希望,能設計一條線路,讓遊客看見原生態的農民耕作的場景,展示更真實農村生活,並通過「網際網路+農業」的方式,為當地農業找到更多線上買家。同時,他也希望能在農村的好山好水間,建立更多創客基地。「鄉村目前最缺的就是人,尤其青年人。中青年人大部分都去附近城市打工了,村子大多是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村子活力不足。我覺得鄉村建設一定要創造出適合青年人工作生活的環境,吸引青年回到鄉村,建設鄉村。」石帥波說。
今天,「鄉創50」上海市鄉村振興青年人才促進行動也在活動現場發布。從2021年至2025年,聚焦新型職業農民、農業新經濟實踐青年人才、農業科技青年人才、鄉村治理青年人才、美麗鄉村青年創意人才等五類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團市委、市農業農村委將每年培育50名上海市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其中優選20名上海市鄉村振興傑出青年創客。五年時間共形成含納250人的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庫和100名鄉村振興傑出青年創客,為上海鄉村振興積蓄青年力量。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