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江湖震動。
伍教練記得第一次看到「金庸」二字,是在多年前報紙上的一篇評論員文章,標題大致是「欣聞金庸、梁羽生封筆……」,說武俠小說禍害青少年,導致沉迷云云。金庸寫故事的水平當屬華語文壇頂級,令讀者沉迷是必然的,武俠迷誰沒有在金庸的作品上「虛度」過幾百幾千乃至上萬個小時?因此荒廢了學業等「正事」完全是可能的,儘管因此指責看小說娛樂也是反人性的。其實,我就是在金庸小說、評書、影視、遊戲等之中蹉跎歲月長大的……
遵循人性,縱情享受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無可厚非。如果同時還能修煉英語「內功」,老師父母也不好意思沒收你的小說、禁止你玩武俠遊戲了,豈不美哉?伍教練現在專攻「用英語」的解決方案,在金庸時代落幕之際,與各位武俠迷分享如何用透析法解讀武俠經典,並向大俠致敬!
讀金庸,首先當然是讀其中文版武俠小說原著。(據說他在《明報》上寫的社論很猛,光看標題就知道令朝廷震怒,果然連Google都搜不到,以後有機會定當拜讀。)我讀過的金庸武俠小說不多,主要是中學時代讀過一冊《神鵰俠侶》和《連城訣》開頭一兩章。這幾天我重拾《連城訣》,用逆透析的方法讀完,即按照「50%自適應查詞」的透析規則,在閱讀中文的時候用在線電子詞典查漢英解釋,再加上每日集中複習一遍最近7天查過的生詞。
逆透析可以為你積累產出性詞彙,直接增強口語和寫作的英語輸出——產出性詞彙量強大了,你講英語時被不會說的意思卡住的機會就會減少,也不需要經常用簡單詞彙做英英解釋,囉裡囉唆也沒把話表達清楚,最終導致不流利。好多這樣的詞彙你也許看到英文能知道中文意思,但是反過來看中文就不一定知道英文意思了,所以專門補強非常有必要。伍教練在新入手的iPhone XS上做電子書逆透析查詞,選詞、複製、下拉菜單、跳轉電子詞典app、返回閱讀器app一氣呵成,比iPhone 6 Plus快幾倍——硬體越強,透析法的運行效率就越高。所以,一定要把費勁的東西交給機器完成,而不是自己瞎努力!
我逆透析過很多中文書和網文,發現古老的著作查詞比較困難,例如《金瓶梅》,很多古語找不到對應的解釋;現代化國際化的著作,例如翻譯自國外的新聞,又基本上沒什麼生詞,因為英文原文是怎麼說的我基本上能想到;倒是金庸、莫言等用現代漢語寫中國文化的作品做逆透析非常合適,可以透析到大量中國文化的獨特英語表達。這些詞彙非常實用,因為我們在國際交流中除了探討世界性的問題,更多的時候會說我們熟知、老外也感興趣的中國文化話題,然而許多相關概念尚未跟英語充分對接,你就是精通英語亦未必能準確表達出來。看一下我在《連城訣》中逆透析的詞彙就清楚了:
硯 inkstone
瓜皮帽 skullcap
丹田 the pubic region
道袍 priest frock
花槍 a short spear
艄公 helmsman
魚簍 creel
活結 slipslink
豬蹄 trotter
劍柄 hilt
包袱 bundle
穴位 acupoint
毛筆 ink brush pen
顯然,上述詞彙很武俠、很中國。透析法的詞彙記憶獨步江湖,不光靠反覆複習,還可以利用詞彙的使用情景輔助記憶。例如:
空心菜water spinach 戚芳對師哥狄雲的愛稱,為了這份愛,她還把她和萬圭的女兒叫做空心菜;
針線包 lady’s companion 戚芳為狄雲縫補衣服;
知府 magistrate of a prefecture荊州知府凌退思為了得到寶藏,不惜活埋親女兒;
苦肉計 the ruse of self-injury to win sb.’s confidence 丁典疑心獄友是知府安排的苦肉計,連狄雲也要暴打;
竹篙 bamboo spar 萬震山、言達平、戚長發三個逆徒合殺師傅梅念笙,怕他落水不死還要用竹篙撈幾下。
情景記憶詞彙比「艾賓浩斯黃金曲線」、詞根記憶什麼的強多了,用金庸武俠故事輔助記憶產出性詞彙更是「上乘武功」。《連城訣》的主題是「冤枉」,而我受到的最大啟發是內功強才能駕馭招式——狄雲跟江湖二流師父戚長發修習錯誤的「躺屍劍法」,輕功也很水,後來修煉了「神照經」「血刀經」 正邪兩種優質內功,又打通任督二脈之後,跟武功招式比他強的江湖一流高手過招也穩操勝券。金庸推崇內功的思想在其他小說也經常體現,例如《天龍八部》中鳩摩智練了半吊子的「小無相功」後內功變得極為強大,然後稍加學習就練成了少林寺「七十二絕技」中的30多種,而少林寺的高手一輩子苦練最多也只能練成幾種。這個道理也適用於英語,詞彙就是內功,聽說讀寫是招式,只有三四千詞彙量的話,苦練聽說讀寫都是花拳繡腿,實戰的時候處處捉襟見肘;當你把詞彙量提升到一萬、兩萬以上,過去怎麼練都聽不懂、說不溜的英語突然就變得運用自如了——這也是我這些年來用英語的真切感受。
金庸的武俠小說我主要靠聽評書(即小說連播、講古),小學中學時代經常聽電臺每日播放《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小說,從粵語講古到普通話都有,其中《射鵰英雄傳》起碼聽過5遍以上。當年中學裡同學們人手一臺Walkman或者FM小收音機在宿舍一起聽金庸古龍的盛景,恍如昨日。後來我學會在網上下載評書mp3,就把很多電臺很少播的冷門作品也盡數聽了一遍——網上什麼沒有,連金庸最後的武俠短篇、不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字對聯的《越女劍》都有說書人講過。
這次金庸去世,我清點了他的小說遺產,發現《鴛鴦刀》還沒聽過呢,於是在網上聽了。很短,也就幾個小時的功夫——聽評書可以同時忙乎其他事情,所以我特別喜歡這種形式,而逆透析也可以一邊聽一邊進行,方法就是聽到不會用英文表達的詞語就按照「50%自適應查詞」進行透析法操作。你可以嘗試一邊聽一邊「同聲翻譯」,發覺被卡住了就必然是有生詞了,隨即打開電腦或者手機上的電子詞典查詞便可,也不用擔心因此耽誤了收聽,畢竟你聽的是中文,很容易跟上,不像聽英語那樣,查詞一分心就好多東西都聽漏了。
聽完《鴛鴦刀》,發現這部寫於1961年的中篇武俠簡直就是後面兩部長篇的草稿:鴛鴦雙刀藏著武林大秘密「仁者無敵」,到了《倚天屠龍記》就發展成倚天劍、屠龍刀;袁冠南、蕭中慧相愛但發現原來是同父異母,後來又發現不是,到了《天龍八部》就發展成段譽有n個好妹妹。聽了不消一會兒,我就透析了:
鴛鴦 mandarin duck
鏢師 armed escort
輕功 dodge
鐵鞭 iron scourge
旱菸袋 long-stemmed Chinese pipe
摺扇 folding fan
惡霸 bully
這些詞彙同樣很中國化,掌握之後更有利於我們表達自己的文化。如果關注國內英語高考,你會發現指導思想已經從「通過英語了解世界」過渡到「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也就是說要加強輸出了。我想,沒有什麼方法比逆透析金庸武俠小說更能實現這個戰略了,相信中學生如此操作一番,高考必定加分。
提升英語最強的方法,始終是保持語言高密度且可理解性輸入的原著閱讀,而金庸武俠小說迄今已有官方、民間的多個英譯版。
金庸授權翻譯正式出版版本:
《雪山飛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1996年出平裝版,亞馬遜3人均評價4.5星;2013年出Kindle版,4人均評價3.5星。
《鹿鼎記》(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1997~2002年出版,第一冊精裝版亞馬遜2人均評5星,全三冊精裝版亞馬遜1人評2星。「鹿與大鍋」出自英國漢學家John Minford(閔福德)的手筆。我記得當年有報導說,此君上大學選專業的時候拿課表亂戳點中Chinese literature,於是走上漢學、翻譯之路。他翻譯起來慢工出細活,挖空心思把韋小寶翻譯成Trinket(n. 廉價首飾;小飾物),結果牛津大學出版社花了5年才出齊3冊。現在在網上能找到第二冊,是掃描識別版,畫面效果很好,掃描出紙書的質感,也能選詞複製,但是604個PDF頁面令電腦打開都有些費勁,而導入手機閱讀app就根本讀不動了,頁面亂作一團且很快閃退。我測試了一下,第二冊共23萬詞,詞彙比35.1%的英文書難。
《書劍恩仇錄》(The Book and the Sword),2002年精裝版,亞馬遜9人均評4.5星;2018年平裝版,亞馬遜9人均評價4.5星。此書封面介紹作者是Louis Cha,但金庸本尊查良鏞的「查」不是念zha嗎?經過網友提點,我明白了這是粵語音譯,儘管金庸的母語是普通話。這是金庸武俠的「處男作」,個人感覺文筆平實,緊扣歷史,不比後期的作品遜色。網上有這個Graham Earnshaw翻譯的全本,由於編碼特殊所以未能分析其難度值。
《射鵰英雄傳》第一部(A Hero Born: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Vol. 1),2018年平裝版,亞馬遜39人均評價4星,Google Play Books上可以試讀到包惜弱救護完顏洪烈;第二部(A Bond Undone: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Vol. 2)2019年上市,正在預售中。
民間網友版本很多部小說都有,我在網上找到的有:
《射鵰英雄傳》(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70萬詞,詞彙比36.2%的英文書難。
《神鵰俠侶》(The 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71萬詞,詞彙比21.6%的英文書難。
《倚天屠龍記》(The Heavenly Sword and Dragon Saber),只有21~30章。這三本就是金庸最出名的「射鵰三部曲」,被翻譯成「禿鷹英雄」了,容易令人聯想到「禿頂」的欠佳形象,不過「禿鷹」在西方可是厲害角色,記得當年看香港電視臺轉播美國摔角比賽裡有個「正派第一高手」名叫「禿鷹賀根」,就是一個禿頭老漢,也許就是老外心目中的經典英雄形象吧。
《笑傲江湖》(The Smiling, Proud Wanderer),80萬詞,詞彙比44.3%的英文書難。
翻譯的網友看名字感覺像是中國人(華人),往往是一人一個章節分工完成,所以比牛津大學出版社請翻譯名家一兩年才憋出一本的速度快得多,不過民間版的質量自然是沒有保證的。我感覺有些奇怪,這幾本書的中文原版都在90萬字以上,翻譯成英文居然單詞數比漢字數還少,懷疑沒有完全翻譯,而官方版的介紹也說有刪節——我就發現《射鵰英雄傳》的官方版沒有翻譯開篇說書人唱的嶽飛《滿江紅》,但民間版有。
中國人讀金庸的小說當然是首選中文版,畢竟翻譯再好都無法用英語完整呈現作者的思想,特別是跨越了中英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然而很多金庸迷讀《射鵰英雄傳》等經典作品可不僅一次,四刷五刷者大有人在,我想如果入迷到這個程度,不妨在再讀的時候試試英文版。對於英語基礎不是太好的同學來說,完全可以藉助已經熟悉的故事情節幫助自己讀懂幾十萬詞的英文,讀幾本就是幾百萬詞彙的輸入量,讀完你的英語內功沒有暴漲來找伍教練索賠哈!讀過幾本金庸原著的讀者也可以找一本未讀過的一刷英文版,也會非常好玩。前面逆透析中文版是藉助在線漢英詞典翻譯,現在看專業的漢學家、翻譯家或者英語水平很高的網友翻譯,英語質量會高得多,特別是你能夠學到武俠文化、中國文化的對應英文表達。
我建議在金庸小說英譯版的選擇上,中國人最好讀英語母語人士的翻譯,能習得最地道的英語表達;老外最好讀中文母語人士的翻譯,雖然英語未必爐火純青,但對原文的理解更勝一籌,畢竟老外想了解的是中國文化而不是英語;總而言之就是各取所需。當然,兩類翻譯我沒有全部通讀比較,無法評價哪個更好,僅比較了「禿鷹英雄傳說」開篇《風雪驚變》的片段——
●林升的名詩《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Anna Holmwood的官方版: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Dancing in halls,
The shores of West Lake echo in song.
Southern fragrances entice and intoxicate
As drunkenly our noblemen mistake Lin』an for Kaifeng!」
Minglei Huang的民間版:
「Surrounded by the mountains in the halls,
when will the West Lake parties finally go?
Southern fragrances intoxicate all,
happily mistaking Hangzhou for Bianliang!」
●大內高手追殺曲靈風時說:「兀那跛子,老子見到你了,還不跪下投降?」
Minglei Huang翻譯:"Damned cripple! Your old man here can see you, better quickly surrender and come out!"
Anna Holmwood沒有赤裸裸地翻譯成old man,乾脆省掉了。
●隨後「那武官一下悶哼,便向後飛了出去,摔在地下。」
Minglei Huang翻譯:That man gave out a muffled groan before flying backwards and falling on the ground.
Anna Holmwood翻譯:sending him lurching backwards with a yelp.(估計她武俠片看少了,打人的時候真的是飛來飛去的,她覺得不可能那麼猛吧,於是就翻譯成「蹣跚」倒退,較為寫實的風格。如果我來翻譯也許不會用fly,因為可能誤導讀者以為武官自己呼扇翅膀飛出去,也許會用was thrown backward之類吧,但決計想不到會用lurch。)
可以看出老外翻譯加工較多,更符合英語文化的習慣,表達也更加地道,而華人翻譯就更忠於原文。
我沒有找到英文版的金庸小說有聲書或者英語配音的影視作品,卻找到了一個2018年上線的「免費」手機遊戲Kungfu Arena - Legends Reborn。遊戲介紹沒有說跟Jin Yong有關,但一看卡通形象就猜到是金庸人物,果然裡頭600多個人物全是,劇情也是處處按著小說來的,我懷疑是未取得金庸授權。有網友精確統計過金庸15部武俠小說人物總共1282人,這個遊戲還在不斷更新中,早晚會將全部江湖群豪一網打盡!
在這個不費腦子的卡片RPG遊戲裡,大俠你帶領一幫高手一路打鬥升級,經常有各種免費領取的獎賞滿足貪慾,當然遊戲也會設法讓你掏錢充值代幣……遊戲畫質相當精緻,節奏明快,看上去似乎玩家不少,據說全球幾百萬之眾。Kungfu Arena的網友review比前述的英文版圖書多多了,Google Play上839人均評價4星,iTunes上8人均評價4.5星。好多玩家說很好玩很上癮,但知道這是金庸作品改編的似乎不多。
Kungfu Arena的特別之處是真人中文配音+英文顯示(不用切換語種)——這就好玩了,玩的時候看劇情對話、使用各種寶物、武打群毆決鬥等操作,就可以了解很多武俠術語的英文表達,包括各種武學招式套路,如內功是internal energy,又如陳家洛的「百花錯拳」是Numberous Flower Fist,鳩摩智的「火焰刀」是Flaming Palm Technique,段正淳的「一陽指」是Duan Point Skill,等等。看得出遊戲開發者對金庸作品有相當全面也不失深入的研究,而且還花了很多工夫翻譯,表達質量不亞於英文版小說。點開每個金庸人物會有Fate都符合相關的小說情節,例如陳家洛有個「Love Returning Fate」: To battle with Savory Princess(香香公主), Hit rate +21%。至於能力值我就沒仔細考察了,不知會不會像日本的三國遊戲一樣根據史料核定。
你若不愛學英語,甚至不愛看書,也能通過遊戲提高英語,關鍵是要查生詞,將詞彙析出來吸收,否則玩了幾百個小時也沒有英語上的收穫。遊戲的詞彙高頻重現,玩家每次練功、武鬥等都會看到很多成套出現的英語表達,久而久之就爛熟於心了。想當年我在386 PC機上玩了一個假期的《鹿鼎記之皇城爭霸》,那個2D RPG遊戲是我的《鹿鼎記》初體驗,雖然有時走半天找不到過關點,但仍然樂此不疲。後來有更好玩的《金庸群俠傳》等大量金庸武俠遊戲,相信不少人把青春歲月都搭進去了,而現在終於有了英文版的金庸遊戲——同樣是玩幾百、幾千個小時,你可以順便提升了英語功力,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