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電鋸驚魂》10周年重映預告片,時長1分06秒,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編者按:2004年10月29日,一部名為《電鋸驚魂》的低成本恐怖片在北美低調開畫。影迷大多以為,這又是一部流水線上炮製出、趕在萬聖節檔期撈一筆的廉價B級血漿片。但當片尾字幕升起時,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錯得離譜。2014年,為紀念上映10周年,《電鋸驚魂》將於10月31日開始在北美重映一周。為了彌補國內電鋸迷無法一同聯歡的遺憾,騰訊娛樂特別策劃《電鋸驚魂》十周年紀念特刊,分兩天帶大家全景回顧「我為鋸狂」的點點滴滴。
騰訊娛樂專稿(文/方聿南 策劃/蕭頎)
從2004年到2010年,《電鋸驚魂》連映七集,構成一部一氣呵成的超長篇,大有恐怖史詩的景象。身兼編導的溫子仁技藝之嫻熟,心思之細密,想像力之豐富,令人拍案叫絕;除在情節上精心布局、絲絲入扣,更在鮮血淋漓背後隱藏了對人性善惡的揭露、對生命哲學的叩問。《電鋸驚魂》系列雖沒有大牌和炫目特效,但擺脫了千篇一律的庸俗套路,在視覺上、智力上和情感上向觀眾全面開火,把恐怖片藝術推向了全新的境界。
《電鋸驚魂》系列霸佔萬聖節檔期長達七年,在票房上亦是常勝將軍,首集以區區100萬美元的成本,在全球勁收過億票房,即使系列表現最差的第六部,也用1100萬投資砍下近7000萬票房。2010年,《電鋸驚魂7》以最終篇的姿態暫時收尾後,大批粉絲不斷撰寫同人文、前傳和續集,豐富「電鋸宇宙」的廣度和深度。歐美地區更建起多座電鋸主題的鬼屋、遊樂園、迷宮,吸引大批遊客接受挑戰。日本科樂美則已經推出兩款同名遊戲,與電影世界觀無縫對接。此外官方也出版了《電鋸驚魂》漫畫。(編者註:為方便敘述,文中片名以對應續集序號代替)
系列靈魂人物豎鋸本尊親自領取了金氏世界紀錄的認證書
對好萊塢出品的恐怖片,許多影迷有個片面認知,覺得都是大同小異的血漿殺戮。當然,從海外觀眾的眼光來看,這個結論,也情有可原。因為在英語國家之外,文化隔膜最小、傳播最廣、擁躉最多的,總是這類不怎麼需要動腦子的狂殺盛宴,尤其是那些續集連串的系列片:《猛鬼街》、《13號星期五》、《萬聖節》、《鬼娃》、《德州電鋸殺人狂》,還有與《電鋸驚魂》同期走紅的《人皮客棧》、《隔山有眼》、《死神來了》等系列。
這些殺戮電影,往往用一個牽強、變態或超自然的藉口,締造出一名窮兇極惡的殺人魔王,其刀下遊魂數量每集看漲,而自身被幹掉後又能不斷復生,最大看點無非是各種挑戰極限的死法大觀。所以當默默無聞的《電鋸驚魂》初出茅廬,又是由B級恐怖片專業戶獅門公司出品,大伙兒理所當然把它視作另一部了無新意的殺戮片。
誰曾想,《電鋸驚魂》一經上映,在恐怖片迷普遍審美疲勞、水平如鏡的心池激起了萬丈波瀾。其非同尋常的創意巧思,對人性黑暗面的真實描寫,跌宕起伏的情節編排,對未知、黑暗、幽閉、瀕臨死亡等經典元素的獨到處理,環環相扣的細節嵌套,極具衝擊力的結局,配以少而精的血漿點染,迅速以野火燎原之勢徵服了大批觀眾,給當時低迷的恐怖片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開創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電鋸驚魂》雖以暴力和血腥面目示人,實則娛樂元素豐盛,機關陷阱,人性陰暗,封閉空間,真兇謎底,應有盡有。汙濁的布景,不寒而慄的殺人機關,痛徹入骨的虐待場面,俱裹挾著強烈的驚悚意味,熟練運用閃前閃後來交代錯綜複雜的線索,情節的銜接嵌套更媲美偵探小說的精巧。在B級片的賣相之下,是一部一流水準的高超懸疑電影,可反覆觀賞、品味、求證、共鳴。也正因為此,2010年,金氏世界紀錄大全宣布,《電鋸驚魂》被認證為「最成功的恐怖片系列」。
沒有最狠只有更狠的機關,形成了獨特的電鋸style
藉此十周年之際,正好澄清一個歷史悠久的誤會。其實《電鋸驚魂》本屬誤譯,片中主角豎鋸(Jigsaw)的雅號來自他招牌的作案標籤:從「遊戲」失敗者的皮膚上割掉一塊拼圖(jigsaw puzzle)形狀。而《電鋸驚魂》的片名《Saw》一詞雙關,一方面脫胎於此,一方面也基於第一集觸目驚心的鋸斷小腿的高潮一幕。《Saw》的片名被續集沿用,但跟鋸子本身已無關聯,只是由於名聲在外,加上一下子能聯想到血腥虐殺等元素,因而被廣大影迷將錯就錯,反成了恐怖領域的一幅圖騰。
隨著一續再續,世界觀不斷膨脹,《電鋸驚魂》的編導也逐步顯露出豎鋸般強大的謀劃頭腦,他們提前部署下每一處伏筆,牽一髮而動全身,引導劇情走向瀕臨失控又合乎情理的歸途;無數不起眼的細節,在若干集之後得到回應,更令人驚喜不已。變著法子殺人的視覺花樣,遠非刺激視覺的空洞無物,而是將恐怖片的行業追求——絕望——放置首位。虐心遊戲的終極使命,是為激勵遊戲者在橫跨生死的鋼絲繩上顫巍而行,在無邊無際的絕望中伸手攬向那一縷微弱的光明。令人神經抽搐的不是扯爛的肢體、噴湧的血漿,而是希望與絕望的心理博弈,由此帶來的負罪快感也要持久得多,真正達成了「心有餘悸、後怕不已」的恐怖片頂級體驗。
豎鋸這個殺人魔王的定位,也十分具有革新意義,在行為動機上完全站得住腳。影片花費大量的篇幅,陳述豎鋸如何從一個普通中產階級晉升為名滿天下的機關狂魔,褪去了他身上的神秘光環,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我們對他的了解,完全勝過了被他囚禁褻玩的受害者,這和大多數恐怖電影恰好相反。《電鋸驚魂》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將善惡有報、因果輪迴的宗教觀念,注入揮灑血漿的死亡遊戲中,頗有黑色幽默的警示意義。畢竟在時下的人看來,上帝的懲罰、地獄的煎熬,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當最終審判者以豎鋸這樣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老頭面貌出現,反給人以刻骨銘心的恐懼。
《電鋸驚魂》是機械審美控的視覺盛宴,巧奪天工的殺人機關,滴水不漏的遊戲規則,劍走偏鋒的破解之道,無不令人著迷,津津樂道。豎鋸從不存心取人性命,相反,他給予每個玩家公平的機會,機關具具精巧致命,而並非無法脫身,只需玩家付出巨大生理和心理代價。遊戲過程中雙方博弈的種種奇妙構思,更無法不令人擊節讚嘆,以至於血淋淋的皮開肉綻、肢體分裂,也成了一種重口味的藝術表現。許多並不愛欣賞血腥的觀眾,也因此愛上《電鋸驚魂》,因為它的殺人手法是如此具有藝術美感,將機械的效率、肢體的殘虐、心理防線的崩潰,表現得如此令人陶醉。比起那些苦口婆心的教誨,這才是最行之有效的震撼教育,它並不勸導你積極面對生活,也不鼓勵你不要懼怕面對死亡,它只是客觀呈現了一些觸目驚心的死法,並用這種極端的方式,教化我們對生命的熱愛。
享有盛譽的《電鋸驚魂》不免被拿來與同類珠玉作比,也有評論指其含有《異次元殺陣》、《七宗罪》和《非常嫌疑犯》等傑作的影子。但客觀來看,《電鋸驚魂》並非對前輩的拷貝+拼貼,而是經典元素的一次洗牌重塑,是在恐怖電影日趨同質化之際,一次柳暗花明的疆域開拓。《電鋸驚魂》的成功證明,只要有視野有創意,獨具匠心的電影人願意探索,恐怖電影的陳舊元素仍能組合出全新的可能。在這裡,懲罰不再是生命的結果,而是救贖的開端,無法不令觀眾心生強烈的代入感,並捫心自問:「為了生存下去,我願付出怎樣的代價?」
系列故事始於戈登,終於戈登,首尾完美呼應
相比單集獨立的恐怖片系列,《電鋸驚魂》的敘事結構可謂出類拔萃,看似隨心所欲,順序倒序穿插,各種閃回亂入,實則有其堅固的內在邏輯,展現了主創極高的謀篇布局之造詣。既可以每集甚至每一場遊戲獨立欣賞,更適合一氣呵成,多線並進互補,一覽全局。要想了解所有前因後果,獲悉所有疑問的答案,就非得完整看完七部不可,因此續集絲毫沒有為續而續的牽強附會。為條理起見,本文按照事件的先後順序,把故事從頭梳理,但友情提醒諸位,這篇「劇透」無法取代順序觀影、主動參與解謎的樂趣,更無法隨著那些過山車般的情節急轉彎,體驗被編劇愚弄後心服口服、酣暢淋漓的快感。
一切始於《4》的閃回,彼時約翰·克萊默還是遵紀守法的工程師,妻子吉爾經營一家吸毒康復中心,臨盆在即,卻被一個偷藥的癮君子撞倒導致流產。《6》中閃回繼續補充,是豎鋸的女門徒阿曼達間接造成了那場意外。之後,約翰傷心不已,逐漸疏遠了妻子和朋友,並與吉爾離婚,隨後又被診斷出癌症,情緒越發低落,目睹周圍人揮霍生命,怒不可遏,一夕重生為豎鋸殺手,將餘生投向教化世人的崇高使命。
憑藉機械技能,豎鋸製作了第一個陷阱,選擇害死兒子的癮君子作為首個玩家,順利復仇。很快他就沉迷於這種遊戲,並在媒體和執法機關名聲大噪。豎鋸手下少有生還者,因為他每每瞄準玩家的人性弱點設計機關,令他們難以經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煎熬。阿曼達是豎鋸遊戲的首位贏家,她也在逃脫生天后將豎鋸當成英雄,戒掉毒癮,一心一意為其效勞。警探霍夫曼以私刑為妹妹復仇,並偽造成豎鋸所為,被豎鋸綁架並威脅後,他也順水推舟拜入豎鋸門下。
此時情節才來到《1》的開篇,浴室中被囚的兩個玩家生死博弈,一老一少警探追查此案,發現醫院護工嫌疑重大。結尾玩家之一戈登醫生鋸斷腿逃生,接上《7》的閃回,他以高溫蒸汽管止血,被豎鋸收為下一個學徒,並一直瞞著其他學徒。緊接下來是《2》,警探馬修終於追蹤到豎鋸老巢,但他的兒子已被捲入另一場遊戲,馬修情緒失控,逼迫豎鋸將他帶去遊戲房,才發現視頻是事先錄製的,恍然大悟的馬修被門徒綁架並禁閉。
《3》閃回補充,馬修弄斷腳欲逃跑,又被阿曼達制服,《4》中他被霍夫曼帶走,參與另一個遊戲。《3》的主線圍繞病危的豎鋸展開,阿曼達綁來醫生替他保命,醫生的丈夫是一心報復醉駕司機的傑夫,正在玩命遊戲,而該集最大的遊戲則是豎鋸對阿曼達的終極測試,她沒能通過,並導致上述角色全部死亡。3、4兩集時間平行,《4》中主線是裡格警探遊戲失敗,未能救出馬修,扮成受害者的霍夫曼在結尾露出真面目,而死去的豎鋸在體內留下錄音帶,告知霍夫曼他將接受新的測試。
《5》的主線是霍夫曼第一次獨自策劃遊戲,五名玩家互相鬥到只剩兩個,才發現遊戲的關鍵在於通力合作,與此同時霍夫曼被警方找到破綻,他通過偽造證據,嫁禍探員,擺脫嫌疑。《6》中霍夫曼根據豎鋸留下的指示,執行另一個遊戲,對象是一名貪婪的保險公司員工,他突破重重挑戰,最後卻功虧一簣;與此同時,霍夫曼的身份再度穿幫,他殺人滅口自保後,被吉爾擒獲審判,霍夫曼以自殘手法破解裂顎器逃脫。
《7》中吉爾向警方自首,加入證人保護,霍夫曼的罪行曝光,於是設計一套飛車慘劇轉移視線。同時另一個遊戲正在進行中,一名謊稱逃過豎鋸遊戲的騙子被迫經歷自己虛構的種種陷阱,他最終失敗並害死了妻子。借著掩護,霍夫曼假扮屍體混進警局,殺死大批警官,最終用裂顎器虐殺吉爾。眼看全身而退,卻遭戈登等人綁架,關回第一集的浴室,至此故事完結。縱觀全系列《電鋸驚魂》,自浴室始,於浴室終,首尾呼應,渾然天成,功德圓滿,回味無盡。
《電鋸驚魂》的成功由溫子仁一手締造
溫子仁本是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在澳洲長大。成名後的他曾在訪談中提到,少年喪父的心理陰影,令他對血漿恐怖電影十分著迷,並通過在作品中添加親情元素,以彌補童年的感情缺失。因此,有別於許多人對恐怖片「人情淡薄」的認識,溫子仁的恐怖片往往具有濃厚的人性色彩,花大篇幅表現家庭溫暖和親情力量。
2000年,年方23歲的溫子仁與人合作長片導演處女作《地獄》,這部講述異世界歷險的恐怖電影,榮獲了當年墨爾本地下電影節的「最佳遊擊隊電影獎」。來到好萊塢後,溫子仁與之後的老搭檔雷·溫納爾炮製出一部九分鐘的實驗短片《電鋸驚魂》,並得到製片商青睞,於2004年推出長片版《電鋸驚魂》,自此一鳴驚人,佳作不斷,成為影迷圈子頂禮膜拜的「電鋸之父」、「新生代恐怖一哥」。
溫子仁的電影作品之所以精彩絕倫,並非他有什麼獨門秘訣,而是返璞歸真,從類型二字入手鑽研電影技法。看過他的作品,不難發現,諸如幽閉空間,連環殺手,鬼屋兇宅,靈媒驅魔,玩偶詛咒,若隱若現的鬼影、突如其來的聲響、出人意表的反轉等,從內容到形式,無不是好萊塢的經典俗套。但在這些基礎上,溫子仁又對故事的起承轉合進行精心編排,對鏡頭音響的綜合調度一絲不苟,將鬼魂現身的位置、謎底揭曉的時機、閃回交代的節奏,全部安置到無懈可擊,令觀眾從頭至尾無暇放鬆繃緊的神經,酣暢淋漓爽到最後一秒。溫子仁用俗套的積木,搭建出了一座座嶄新的藝術品,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大師級的手筆。
溫子仁從不藉助大場面、大明星、大特效來吸引觀眾,他一次次證明,恐怖片要想賣座,靠的不是華而不實的花哨手段,而是扎紮實實在製作上下功夫,把觀眾嚇得魂不附體,又欲罷不能。從成名作《電鋸驚魂》系列,到之後的《潛伏》、《招魂》系列,無論是編劇、導演還是擔任製片人,溫氏恐怖片一貫是低產出高回報的業界典範,從未失手。如此彪悍的市場潛力,既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藝術聲譽,也獲得向錢看的製片商們一致認可。如今,手握《電鋸驚魂》和《潛伏》兩大超人氣恐怖系列,隨時準備再續,並已經接過《速度與激情7》的方向盤,才37歲的溫子仁,早已躍居好萊塢炙手可熱的一線名導。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明天推出的《電鋸驚魂》十周年紀念(下)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關注《電鋸驚魂》10周年重映,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