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沈傑群
在北京人來人往的世貿天階,頭頂屏幕流動著色彩紛繁的光影畫面。當暮色四合,街燈點亮之際,步行街中央的玻璃房幕布拉開,露出一個既能聽又能看的直播空間,《見面吧!電臺》。
知名音樂人、樂隊在演播室直播演出和聊天,逛街路人隨時停下,清晰聽見、看見他們分享的一切。市井中這樣一間玻璃屋電臺,儼然成了「城市音樂盒」,開啟每個人的回憶——你最愛的城市,留下過怎樣的音樂?
做客《見面吧!電臺》,90後歌手高嘉朗會想起他最早聽城市電臺的記憶。五六歲的時候,他坐在父親的車上聽電臺音樂,信號也不太好,聲音斷斷續續的,但如今回憶起來特別有感覺。高嘉朗還能記得當時電臺放的是張雨生、趙傳、小虎隊的歌。
一方水土,深度養育了一方音樂。
生於吉林白城的高嘉朗覺得東北人性格豪爽,這片土地的音樂風格是高亢的,曲風是「解渴型」的。而他走過的其他城市,比如成都,集合了大量小眾音樂;上海音樂的國際性很強;北京,則擁有風格幾乎覆蓋全中國的流行音樂。
歌手張遠的家鄉是安徽滁州,他覺得當地氣候四季分明,「環滁皆山也」,整體有一種內斂、憨厚、穩妥的氣質。而他非常喜歡的地域音樂是來自內蒙古的,「距離我們有點遠,但那裡的音樂特別棒,歌手完全超出我的想像」。
「去每個城市感受它的音樂,是最直觀讓你了解城市文化的一個途徑。」被稱為影視劇「OST大魔王」的音樂人汪蘇瀧,出生於遼寧瀋陽。他從小學古典音樂,覺得家鄉瀋陽是一座古典音樂發展很好的城市。「我上了瀋陽音樂學院,所有老師同學又給我很多關於古典音樂的薰陶。所以雖然我現在做流行音樂,但是很多傳統的東西依然在我腦子裡,給我提供很多創作上的支撐」。
汪蘇瀧說,好的音樂是可以跨越地域感的,但是往往每個音樂創作者的出發點是「私人而獨特」的,生長環境會影響到他們創作的靈感和方法——「養分一定是來自你的家鄉,來自你成長的地方。」
已成立十餘年的中國內地搖滾樂隊「旅行團」,四個成員裡,除了一個北京人,其他三個都是土生土長的廣西柳州人。「柳州是一個經常下雨的地方,突然又會放晴,城市開門見山,所以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得到的養分,濃縮在我們的前幾張專輯裡,比如第一張專輯《來福膠泥》中的好多歌就是在柳州寫的,你會從中聽到很多『水性』。」
從南方來到北方的旅行團樂隊,感慨他們來到北方後增加了不少「火性」,加之原本故土的「水性」,如今音樂便呈現出一種水火交融的狀態。
旅行團樂隊很細膩描繪了地域之於音樂創作的微妙影響:「北京的天氣特別直爽,比如說夏天風颳過來,汗是可以止住的,不會像在南方,汗水粘在身體上。這種直爽的感覺在我們音樂裡就會有體現。」
在旅行團樂隊成員們看來,人的身體其實是一個感應器,他們通過行走不同的地域,就能接收到好多豐富的信息,然後一一融合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
離開家鄉之後,音樂就變成一場可以無限延伸的旅行。
張遠說:「旅行是什麼?我認為是你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感受陌生的環境氛圍,你會遇到不一樣的自己,所以這裡面的音樂非常重要。」
在到處走走停停之際,很多音樂人都會產生為另一座城市而創作的衝動。比如東北小哥高嘉朗,特別提到,深圳這座城市很能觸發他的創作靈感。「我是北方人,突然間去了一個溼度特別大、特別熱的城市,整個空氣的顏色和城市的色調,跟我現在生活的地方是不同的,深圳的感覺比較朦朧。」
在「霧蒙蒙」的深圳駐足期間,高嘉朗就寫過一首尚未公開的歌,他很期待有一天能發出來。
而汪蘇瀧每到一座城市,都會認真留心一下那裡的特色音樂。「像在北京,我就專門去聽過京劇,因為我覺得京劇一定要在北京聽。我也寫過很多歌是跟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跟崑曲、京劇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可以跟很多新的音樂風格作結合的,我自己一直致力於做這樣的事情。」
旅行團樂隊主唱孔一蟬說,他們旅行時對本土音樂元素很敏感,包括樂器和唱片,尤其是東南亞地區那種「放鬆的音樂」,以及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產生碰撞的時刻,體驗尤為精彩,因為能找到和自己樂隊創作的相似點。
除了搜集最直接的音樂物料,風土人情的種種細節都可以被「採集」,哪怕是一件衣服,一個眼神,都能化作一段段原創旋律。孔一蟬說,有時候他去一個地方旅行時拍的照片,等回到家再看一遍,都會衍生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想法,那就是靈感所在。
旅行團樂隊會把不同地域的語言或氣質融匯在一首歌裡,他們最新發的專輯就是在泰國普吉錄製的。鍵盤手韋偉說:「我們本來就是一群神神叨叨的人,在熱帶錄製感覺氣場特別強,天馬行空。那個地方的人講話、吃東西和唱歌都特別有意思,跟我們的審美和想表達追求的東西很像」。
而很多尚未踏足的土地,亦是誘發創作的源泉。旅行團樂隊成員說目前最想去看看的地方是冰島,「因為那個地方是人間仙境,沒什麼人,我們想面對自然,想體會自己的內心很渺小」。
「認真地生活,認真地體驗,去感受生活帶給你所有的快樂和悲傷,把這些東西融進你的創作裡,那你的音樂一定會更受歡迎。」汪蘇瀧很希望,在北京鬧市區的這間「可視化」音樂電臺,能成為全新的城市文化地標。「如果我是遊客的話,我會非常想來這裡看看,又可以逛街,又可以看電臺節目,非常值得來「。
(文化副刊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