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盼你歸來》在立意構思、人物塑造和音樂創作等方面,均可圈可點,值得關注。該劇運用了詩意化的表述,站在當代人的立場,講述了兩層意思,其一,蘭考人民為何要盼望焦裕祿的歸來?其二,黨和國家、全國人民為什麼要呼喚焦裕祿歸來?其實質,是對焦裕祿精神的呼喚,表明了在當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語境中,焦裕祿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可以作為當下現實的一面鏡子,需要我們去回顧、去思考。
該劇在結構上也有一定創新,將歷史學的視角融入,以「大雪」「立春」「夏至」「立秋」「穀雨」等節氣的時間變化為敘事邏輯,既有焦裕祿在蘭考的英雄事跡的呈現,又有主人公人生史的觀照。當代人與歷史人物呈現跨時空對話的語境,視角和結構新穎,人物結構立體豐滿,形成了重溫「焦裕祿精神」的暗線。劇中「藤椅」象徵「小我」 ,「桐花」象徵「大我」 ,體現了焦裕祿作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舍「小我」成「大我」 、心繫百姓、執政為民的高尚情操,體現了一個父親、一個丈夫克己奉公、廉潔自律的高大形象。
歌劇《盼你歸來》劇照
關於焦裕祿的家風,該劇通過不同事例的書寫,讓我們看到了「焦裕祿精神」的由來及具體表現,並深入反思了「焦裕祿精神」與焦家家風共同體現的現實意義。劇中,當焦裕祿因為用扶貧款買回瓜薯代口糧而受到地委處分,感到委屈的他回到母親身邊訴說自己的遭遇,母親的勸慰則清晰地展現了一位明大理、識大體的母親的高貴品格。在女兒找工作問題上,焦裕祿夫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勸說:不能因自己的身份而搞特殊化,應該到基層去鍛鍊和成長。這讓我們看到了焦裕祿對於女兒的關愛,這是濃濃親情的表達。它立足於對子女的健康成長,希望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嚴於律己、一步一個腳印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同時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應有貢獻。這,更是親情與家國情的高度融合。對焦裕祿夫妻感情的書寫,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有情有意的好丈夫形象,同樣也是家風的組成要素。兩人的重唱,則凸顯了夫妻間互敬互愛、相互幫扶,共同面對風雨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音樂表現手段上,該劇除了宣敘調、詠嘆調等外,也運用了重唱、合唱手法,既有抒情、敘事,又有衝突性的表達,不僅多角度地凸顯了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形象塑造,也將社會大眾的情感經歷和價值判斷,呈現在觀眾耳畔。重唱方面,除了夫妻二重唱,還有焦裕祿先後與「瞎媽媽」和焦母的二重唱,焦裕祿與妻子和女兒的三重唱等,通過演唱形式的變化,在表達歌劇音樂整體構思的同時,強化了戲劇張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合唱曲的寫作,既有氣勢又具層次。如開場的關於紫色桐花的詠嘆調,首先在旋律上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同時,作為主題音樂《紫色桐花》也貫穿全劇,成為全劇的情感基調。結尾處, 《紫色桐花》的歌聲再次唱響,傾訴著人民對這位公僕的崇敬、緬懷和無盡的思念!該劇的音樂素材大多取材於河南地方音樂,地方色彩濃厚。這些手法,都讓劇情更具戲劇性和表現力,而旋律簡單、易學和節奏建構的詼諧特點,不僅讓觀眾很容易便記住了旋律,而且也凸顯了焦裕祿接地氣、親民愛民、睿智求實的人物形象。來源於故事發生地的音樂素材,讓劇本身更有說服力,能產生情感認同的效力,同時,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應有的戲劇感和時代感之外,具有鮮明的地域感,這才是中國民族歌劇應有的文化標籤。樂隊方面,整體配器精緻簡潔,色彩層次感鮮明,在各個環節中,襯託著人物的唱腔和情景塑造,幾乎沒有那種炸耳鬧心的「動靜」,絕大部分音樂都不會影響觀眾對於焦裕祿形象的關注和進一步想像。應該說,該劇音樂完成了抒情、敘事與衝突性的統一,很好地完成了該劇戲劇性功能的構建。
歌劇《盼你歸來》劇照
該劇的舞美設計也值得肯定,如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及對舞臺空間的巧妙分割等,其中開場處投影在紗幕上漫天飛舞的紫色桐花、焦裕祿抱著嬰兒向醫院飛奔時向後飛馳的大樹,以及或動態、或靜態的關於風沙、內澇和鹽鹼地的畫面等。不僅豐富了劇目的視覺感受和觀眾的想像,也為該劇戲劇性表達增色不少,體現了創作團隊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歌劇《盼你歸來》沒有標語口號的高高標舉,而是通過幾個場景、不同細節的刻畫,通過劇本立意、音樂設計和舞臺美術等方面的「合力」 ,將一個立體、豐滿的、為了人民利益捨生忘死的焦裕祿形象型塑在舞臺上,也再一次將「焦裕祿精神」呈現在觀眾面前,更謳歌了一大批好黨員好幹部們以人民為中心、實事求是,在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該劇的創演體現了中國歌劇舞劇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體現了國家藝術院團的實力與水準,踐行國家藝術院團的使命與擔當,努力打造精品劇目、勇攀藝術高峰的重要舉措、探索民族歌劇風格的創作之路,以及作為國家藝術院團在業界的代表性、示範性和導向性。而這,也將使該劇在中國歌劇發展史中留下應有的位置。
歌劇《盼你歸來》劇照
(趙倩 音樂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