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養育男孩,魚爸
1
很多媽媽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
小時候,你還能說他,只是哭著,卻老老實實地聽著,然後照做。
大一點,你多說一句,他就賭氣,甚至發脾氣。
根本不聽。
到底該怎麼辦?
今天就談談父母的嘴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吧。
先看看一位媽媽的來信:
「魚爸,你好,我自己從小就屬於臉皮薄那類的孩子,就是大人一兇或者一說我,我就會特別委屈,然後止不住就開始哭。
即使長大了也是屬於愛笑愛哭那一類,看個電影也是淚點低。
我覺得人有時候還是臉皮厚一點好。
今天早上,他突然對著早飯跟我說「媽媽我不想喝牛奶」。
因為之前我倒好牛奶,他說要。
結果轉臉就說不想喝牛奶,我就聲音很大的說「你什麼意思?那問你要不要麥片的時候你為什麼還要說要呢?」
他立馬看著我眼睛開始泛紅,我又問「那你告訴我為什麼?」
他指了指牛奶裡面,我說「哦,除了麥片,可能你的勺子上帶了一點蛋糕」
他就沒說什麼,繼續吃飯。
吃完飯,用胳膊直接擦嘴,我瞬間就火了,以前從沒有過。
我說「哎?怎麼回事?你明知道這樣擦嘴是不對的!」
結果立馬哭了
自己跑到房間去哭了好一會。
我也沒理他。
他爸吃完早飯去問他,他說,就是心情不好。
我就很擔心。
因為我對他一直是這樣教育的:男孩子可以哭,但是如果有什麼想法,要求,可以直接跟爸爸媽媽說,儘量不要通過哭鬧來解決問題(因為他已經六歲多了,這一點他做的還是很好的)。
所以這種莫名其妙的脆弱就會讓我很惱火,一般這時候我就不理他,他爸爸會去安慰他。
在家可以,但是在學校呢?老師如果這麼一吼,一兇,他哭了。
小朋友會笑他,他應該會更難過。
我認為孩子都有自尊心,他也有,加上感情比較敏感,我和他爸都是那種說他會說,但是不會多說。因為多說反而挺煩人的,畢竟我們兩也不喜歡我們的父母多說。
我挺害怕他最後內心好脆弱,倒是希望他臉皮厚點。
別人說,可以聽,好的可以接受,不好的可以反駁。」
2
這封來信,讓我深有體會。
因為在這裡面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也常常因為小小魚的敏感而責備他。
上次在菜市場,他想買爆米花,就一個人跑過去站在那裡。
也沒有跟我們說。
我跟他媽媽就很奇怪,這是為何呢?
因為平時學校裡發生的事,或者他自己遇見的新鮮事都會跟我們分享。
有問題也會提。
可那次為何會這樣?
有時他因為吃飯把飯掉地上,或者衣服袖子壓到飯粒。
媽媽就會提醒他,他就會說知道了知道了。
可如果哪天我語氣很重地批評他時。
他就會紅著眼睛。(不過快8歲的他,這樣的情形遠比五六歲的時候少了。)
還有很多家有三四歲孩子的媽媽,也說過這些問題。
就是孩子不說話,要你猜。
你說重一點,他們就紅著眼,特敏感。
不知道怎麼辦?
其實,只要你細心去體味,會發現做孩子真的很難。
如果孩子心思敏感愛哭。
父母會責備「你為什麼這麼愛哭?為什麼不說出來?為什麼這麼敏感啊。」
可孩子馬馬虎虎的時候,又經常責備孩子「怎麼總是不聽,臉皮這麼厚。」
有時鼓勵孩子,跟我們說,隨便說。
可有時孩子剛說,就怪孩子狡辯,找託詞,罵著「不要說了,你就那樣。你以為我們不知道啊!」
到底是說還是不說?
到底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如果孩子心底有了這樣的疑問。
那跟父母之間的溝通就會出現問題的。
3
下面有幾個方法,應該會有一些警醒父母的作用。
少說一點,過多的指責更沒有教育效果。
我們明明知道沒有「完美小孩」。
可很多父母卻總是苛求孩子能變得完美。
準時起床,按點睡覺,嘴甜大方,作業工整。
能自己整理好文具,獨立。
……
如果能全部做好就好了。
班級群裡,部分孩子的作業工工整整,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可自己的孩子,作業丟三落四,這裡用手指塗一個圈,那裡戳一個洞。
有的孩子衣服保持得乾淨整潔。
而自己的孩子卻總是弄得髒兮兮,都不知道是怎麼弄的。
吃飯的時候,指責掉飯粒,挑食。
甚至孩子睡覺踢被子也要拿出來指責一番。
可是絮絮叨叨之後,你發現有效果嗎?
我覺得孩子不光記不住你說的那一大通道理。
反而覺得你的話都隨便說的,可以不聽。
不如一件事一件事來落實,培養一個習慣算一個習慣。
而不是每日叨叨,責備孩子。
4
不要什麼事都跟孩子爭一個「理」。
家絕不是說理的地方,請不要斤斤計較。
很多時候,大人會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和權威,跟孩子理論,聲音高昂,好像句句在理,將孩子逼得無話可說,如同逼進了死胡同,尋不得出路。
想這樣就能讓孩子信服了。
事關品格教育的話,父母的確要讓孩子明事理。
可有時就是因為孩子說要吃餃子不吃包子,你非得問他為什麼,然後讓他聽你的,吃餃子才行。
其實,這是大人太計較,不是孩子不懂事。
是害怕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自己的,還是父母本身不喜歡被打亂?
於孩子而言,他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反抗或者表達。
可是父母總是有理。
最後他們乾脆什麼都不說了,就看你們怎麼說辭,如何安排。
這樣做,孩子會變得更順從父母,沒有自己。
就算父母平時真誠地跟孩子說:你跟我們說呀,什麼都可以說。
說再多也沒用。
因為你跟孩子直接的行為模式已經告訴孩子了:「你是什麼都可以說,可最後還是我們決定,我們說了算。」
所以,父母最應該反思的是自己的行為和這種行為帶給孩子什麼。
而不是單純地去鼓勵。
一個家庭真的有了「尊重、民主」的氛圍,孩子才會真正敢於跟父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5
最後一點是別說氣話,及時安撫。
不要在生氣的時候,說那些威脅孩子的話。
或者打擊孩子自尊的話。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在生氣時,會罵「你是豬腦子啊!」
「你為什麼沒有笨死啊!」
「真後悔生了你」
……
這些暴力語言的傷害,遠比打一頓更嚴重。
如果真的因為言語傷害了孩子,或者讓孩子誤解了。
請及時安撫,你以為微不足道的無所謂,在孩子那也許就成了石頭壓住心。
錯了就道歉,誤解就解釋好。
親子關係就是在一次次地傷害中變差的。
要知道,傷害並不能讓一個人變得內心強大,或者臉皮變厚。
只有父母真正的愛加上積極正面的行為表達,才能讓孩子內心溫暖而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