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華僑大學師生原創,國內首部反映中馬文化交流的青春勵志電影《擊鼓·長歌》校園首映暨交流分享會在華僑大學舉行,為華僑大學60周年校慶獻上「大禮」。
《擊鼓·長歌》校園首映暨交流分享會現場 東南網記者 劉學佳 攝
電影《擊鼓·長歌》以馬來西亞華人創立、在華僑大學傳承和發揚的二十四節令鼓為線索,講述了一位貧寒大學生在鼓隊的各種坎坷經歷,在僑胞同學的幫助下,重新找回曾經的夢想,結緣一段美麗的愛情,成就精彩人生的故事。分享會上,製片人、導演、編劇和主演現場分享了創作過程和創作體會。
電影開拍
源自一堂課上的一句承諾
「最初的緣起,是我參加的一堂劇本創作課,我在課上向同學們承諾,只要你們創作出好的劇本,我就把劇本影像化。」華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王桂亭說,「我拿著初稿找到了導演李新柏,溝通之後我們決定拍電影。」
因為這句承諾,王桂亭以製片人的身份帶著團隊,從2019年4月份開始創作劇本,經過100多次的修改,在7月份最終定稿。隨後,劇組成立、演員海選、電影拍攝……這部青春原創電影正式開啟了拍攝模式。
首次觸「電」
編劇、主演均為華大學生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劇本創作成員均由華僑大學學生組成,創作成員從最開始的7人劇本小組,發展為後來的上百人參與劇本修改。電影中創作的顧響、陳憶桐、林遠遙等十多位主要人物角色,演員均來自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廈航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這是一次挑戰自我的經歷,在劇本創作過程中,團隊的協作讓我們意識到,做成這件事的意義,會超過電影帶來的傳播效果,這種想法燃起了我們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和鬥志。」劇本創作團隊主創之一,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楊傳婷介紹,這是一次從無到有的嘗試,從5分鐘的微電影再到電影,經歷100多次的修訂,兩頁紙的劇本初稿變成了一本厚厚的書。
飾演女主角「陳憶桐」的張晗是2018級播音主持系的學生,首次觸「電」的她,留在記憶裡更多的是感動。「不管有沒有戲,每一場戲我們都會在現場交流討論,互相鼓勁,共同的經歷給我們留下太多美好回憶。」在談到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張晗直言哭戲難拍,「快結束時有一場哭戲,我的情緒醞釀一直不到位,在導演的提醒下,我想到拍攝結束就意味著分別,眼淚就止不住流了下來。」
獻禮60周年校慶
哭「窮」的導演盛讚學生劇組
中國電影家協會兩岸電影工作委員會副主席、華僑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實踐導師李新柏,在《擊鼓·長歌》中擔任導演。
「在確定開拍後,我遇到第一個難題就是經費問題。」導演李新柏在分享會上「抱怨」經費緊張,讓他沒想到的是,拍攝初期的這些難題都被王桂亭「輕鬆」化解,「拍攝設備學校提供,用餐在食堂解決,學生自帶服裝進組……」
李新柏表示,除了經費緊張,電影的外聯、統籌、服化道、攝影、後期等6個大組近百人,幾乎由學校師生擔任,沒有經驗也使劇組面臨著種種困難,但是同學們投入的熱情和期待的眼神觸動了他,「每個人都在全力以赴,參演的同學雖然都是新人,在劇中卻都展現出了各自的潛質,未來可期。」
「青春、勵志、打鼓是這部電影的關鍵詞。電影的拍攝,給了學生發揮才能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鍛鍊和提升。電影中的二十四節令鼓起源於中國,後來被華僑帶到了馬來西亞,1997年這種藝術形式傳回華僑大學,並且在這裡落地生根,用電影的方式記錄二十四節令鼓也是中馬文化雙向傳播最好的見證。」王桂亭表示,「這部電影也是對華僑大學60周年校慶最好的獻禮。」
分享會後,舉行了電影《擊鼓·長歌》校園首映。
名詞解釋
二十四節令鼓
1988年,馬來西亞華僑陳徽崇、陳再藩結合中國傳統二十四節令、嶺南獅鼓、書法藝術及中華武術等多種文化元素,在馬來西亞創立獨特的鼓樂表現形式——二十四節令鼓。二十四節令鼓在東南亞華人華僑間引發共鳴,成為激勵人心的中華文化符號。2009年,被馬來西亞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1997年,馬來西亞留學生江勁淵在華僑大學各部門的支持下,創辦了中國的第一支節令鼓隊。22年間,華僑大學堅持「會同中外,並育德才」的教育理念,以文化人,成立了廈門校區、泉州校區以及由馬來西亞留學生組成的三支鼓隊,在傳承和弘揚二十四節令鼓上做出努力。(記者 劉學佳 李奇)
【責任編輯:趙樸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