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望江縣一名17歲高二女生,在眾多圍觀者的注視下,投水溺亡。網上一片譁然。當不少網友將目光投射在「警察無作為,目送女子跳河,卻未施救」的時候,很少有人深挖「這個花季少女為何義無反顧選擇死亡」。
輕生女孩的父親表示,孩子平時很乖,心理素質也還好,事發前沒發現異常;由果推因,女孩的父親可能並不了解自己的女兒,事發前也許不是沒有異常,只是作為父親的他沒有「發現異常」而已。
親人之間如果多些關注,或許,有些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吧。
暫時無從得知輕生女孩的成長過程。
因為一個人兒時成長過程對成長後形成完整的性格至關重要。
我有個親人,一個健碩的中年男人,在今年五月選擇自縊身亡。
他的人生標籤兩極分化:有人說他是暴躁的,有人說他非常溫和;有人說他極度冷血,有人說他是極其善良;有人說他的朋友不計其數,有人說他死於孤單。
只有我知道,在他兒時便感受不到歸屬感,他所有來源於父母的寵愛,在他四歲那年,母親生下妹妹那一刻便嘎然而止。雖然,幼小的他感覺「失寵」,是受到了周邊人錯誤引導----所有人都告訴他,有了妹妹,爸媽便不會再愛他。
他想盡方法想留住父母的關愛,貌似只有「搞破壞」才能得到父母更多關注-----或打或罵,那幾分鐘裡,父母的目光是在他一個人身上的。於是,早早的,他便成了一個問題少年。
他渴望愛,卻不會愛。他的原生家庭只教會他如何逃避、如何暴力解決問題。
成年後,他嘗試擺脫原生家庭給他的桎梏,他以為愛是只要他付出一切,對方也會對他毫無保留。他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家人,一直真誠而無所保留,只因沒有對應的言語表達,呈現出來的便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以至於他所感受到的是冰冷且無情的回饋。
很多人意外於他的自殺,我卻對他離去的背後隱情感同身受。
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中說:「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但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覺得更孤單、更不被重視。我們很可能會覺得這個世界缺乏關懷、溫暖和真情,從而感到絕望。」也許這才是自殺者們最終走上不歸路的真正原因吧。
斯人已逝,追悔已挽不回逝去的人。
思及自身,我們是不是該多留點時間陪伴家人、多給身邊人一些溫暖、多給世界一些善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