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樹,讓愛接力
雁翎
由蘭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出品的公益微電影《風吹樹》,改編自蘭州市學生資助工作中的真實故事,在榆中縣邵家泉村實景拍攝,演員均為當地的村民、教師和孩子,是在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完成的勵志作品。
該片雖然時長僅35分44秒,但別開生面,見微知著,以小見大,讓觀眾見證了大愛的力量,讓質樸的情感有了善美的溫度。
畫面:情感物語
畫面是無聲的視覺語言,是推動故事情節,表達編導思想,啟發觀眾想像的重要載體。
公益微電影《風吹樹》跳出了拍攝教育題材的傳統窠臼,在山村學校,一把吉他的介入,不但巧妙串聯了故事線索,豐富了畫面,還營造了高雅的藝術氛圍。語文老師王文欣喜歡彈吉他,她發現學生羅盼有藝術天賦,決定教她。一把琴需要400元。羅盼的母親卻不願購買。而由大伯當監護人的學生張一澍知道了羅盼的想法後,決定從校長韓嶺東手中要回屬於自己的助學金來幫助羅盼圓夢。韓嶺東答應了,但條件是張一澍好好學習,不再逃學。學校倉庫裡有把舊琴,王文欣便把自己的琴慷慨送給羅盼。韓嶺東買了張一澍的琴,以自己的女兒學琴為由,幫張一澍解決困難。
吉他別稱六弦琴,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如同一把啟蒙的鑰匙,受過高等教育的王文欣給大山深處的學校帶來了時尚和現代氣息。
畫面的魅力在於細節,細節賦予了鏡頭無限的內涵。羅盼的渴望眼神,定格在琴上。那一刻,眼前陽光通透,夢想五彩斑斕,大山春色蕩漾。教育的啟迪,在藝術的渲染下,讓孩子的內心世界充滿了鼓舞。王文欣的熱心和耐心,通過琴和手指的交替特寫,被充分表現出來,這是大愛的升華。而作為情感物語,吉他濃縮了師生情,表達了同學誼,相互間的默契交融也構成了教育和諧的篇章。
音樂:烘託精神
音樂是影視作品的靈魂之眼。可以說,因為音樂的滲透,影視作品更藝術、更有品位。
《風吹樹》的音樂在特定場景迴響,讓影片跌宕起伏,有了靈動激昂的旋律。
音樂的魅力在於喚醒和憧憬。對經歷者,是記憶的粘貼;對初聽者,是純真的嚮往。美好的東西,歷久彌新,需要弘揚,值得傳承。
《風吹樹》的音樂寓意豐厚,對偏僻的鄉村學校而言,這曼妙的音樂,就是萌發理想的種子,就是淨化心靈的拓片,就是精神世界的烘託。
在第一節語文課上,當王文欣彈著吉他唱起歌時,孩子們的表情瞬間亮了,就像甘霖,灑到了久旱的心田。當張一澍與羅盼坐在田野裡,無琴的羅盼用木樁代替吉他彈奏時,美妙的音樂就在大山深處迴蕩了開來,頓時,山谷深邃,群山繚繞,陽光穿過雲朵,大地一片祥和。
教育改變了山裡孩子的命運。國家資助,讓山裡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主題:讓愛接力
風吹樹,三個字的排列很唯美。
有評論家在點評時,充分肯定了片名的內涵:「意境生動,給人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含蓄深沉。」
《風吹樹》非常質樸,鏡頭原生態地再現了山村風貌,風土人情;非專業演員真情流露,本色出演也觸動著人心。
該片編導系北大中文系在讀學生。作為她的首部影視作品,在近兩個月的「觸電」中,她驚喜地說:「我原想收穫一縷春風,沒想到卻擁有了整個春天。」
教育要因材施教。缺少父母管教的張一澍經常逃課,但校長韓嶺東認為張一澍可栽培,他鼓勵張一澍打籃球,好好拼搏,爭當體育特長生。張一澍第一次說了句「謝謝」。這是公益微電影《風吹樹》潛在的一股清風,徐徐吹來,讓觀眾分明聽到了樹葉作響的聲音,看到了綠樹搖曳的姿態。
作為反映資助工作的影片,《風吹樹》最動人之處還在於貫穿了感恩與回報,奠定了影片溫暖的底色,讓劇情充滿了正能量。
風吹樹,讓愛接力。風吹樹,讓陽光灑向貧困學子……(本文圖片為《風吹樹》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