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addle
利維坦按:
我們有時候表達愛意,會用「靈肉合一」這樣的詞語,以期形容高度融合的情感狀態。其實從另外一種表述,比如「我想吃掉你」,這句話雖然就是字面的意思,但卻不包含一種生吞活剝的負面意圖,而是一種濃烈情感的凸顯。
同樣,當我們看到可愛的孩子時,為何控制不住自己的手,總想上前反覆揉捏不止呢……看完今天的文章,想必你會有自己的答案了。
Essential Baby
如果你曾有過緊緊抱住一個可愛的小孩或者動物的衝動,那你可能有「萌系侵略性」(心理學術語)的屬性。大概50%的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心理學家提出了「二態表達」,也就是情感表達的不一致性。對一個胖乎乎的一歲小孩或者是一隻新狗狗舉止熱情就是其具體表現之一。在某些場合,這樣的行為難免有些不合時宜,令人疑惑。但最近的研究發現,這種行為不僅在心理學上合乎情理,而且還是一種重要的人體保護機制。
奧裡亞納·阿拉貢(Oriana Aragon)博士是克萊姆森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2011年,他在《柯南今夜秀》(Conan O』Brien)上看見模特萊絲莉·比伯(Leslie Bibb)說有一隻狗狗「可愛到我想揍它」。看見這一段後,她對研究「萌系侵略性」背後的科學依據產生了興趣。(比伯後來在2018年再度坐客《柯南今夜秀》,並談及這個話題。她說,想要揍小孩只是「她表達愛意的一種說法」。)
「想要狠狠地捏可愛的東西,這可能是一種奇怪但有效的方式來提醒我們自己『你有弄壞這個東西的能力,所以不要這樣做,請小心一點。』」
Giphy
阿拉貢當時還是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生。她在與父親的電話中談到了比伯對可愛事物的侵略性反應。她父親回應道:說真的,爺爺會捏寶寶的臉蛋,奶奶說想把你吃掉。這和想要揍一隻小狗有什麼區別呢?這個問題開啟了長達數年的研究項目。阿拉貢說:「這就是我開始研究的契機。我們都會做奇怪的事情,開心的時候大哭,看見可愛的東西想捏捏看。「
2015年阿拉貢開始研究二態表達。她想驗證這樣一個假設:人在開心時會本能地做鬼臉或者流淚,以調節洶湧而來的情感。因為壓倒性的情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不可持續的,而且常常讓人不舒服,所以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大腦可能會以一種看似矛盾的表達方式做出反應,以恢復平衡或讓個體從這份過於濃烈的情感中抽離出來。
(pdfs.semanticscholar.org/231c/08c603f7942e25f27f5e4f7f84c083edde06.pdf)
(clarkrelationshiplab.yale.edu/sites/default/files/files/Psychological%20Science-2015-Arag%C3%B3n-259-73.pdf)
舉個例子,當你看見一個很可愛的寶寶時,你可能想過甚至說過「實在是太可愛了,我受不了了」。阿拉貢把這種表現叫做「寶寶嗨」。想捏寶寶的欲望有助於調節這種洶湧的情感(「我受不了了」),讓你恢復理智,從而更好地照顧這個孩子。
Giphy
在2015年的研究中,阿拉貢向志願者展示了一些可愛寶寶的照片,並詢問這些志願者是否有想捏捏寶寶臉蛋的衝動,這份可愛有多打動他們,以及他們是否想照顧這些寶寶。從志願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越可愛(阿拉貢根據先前有關嬰兒可愛原因的研究在實驗時選取了最可愛的一些照片),他們越被打動,同時也表現出更多的侵略性。有趣的是,被可愛的孩子打動並有侵略性衝動的人同時也表示想要照顧這些孩子。
(clarkrelationshiplab.yale.edu/sites/default/files/files/Psychological%20Science-2015-Arag%C3%B3n-259-73.pdf)
隨後的研究證實了阿拉貢的理論:對可愛事物的侵略性反應與照顧欲有關。2018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教育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凱薩琳·斯塔夫羅普洛斯(Katherine Stavropoulous)博士研究了與「萌系侵略性」有關的特定大腦部位。她發現洶湧的情感、萌系侵略性和照顧行為之間有顯著的聯繫。和阿拉貢一樣,她研究了人們對可愛事物的反應,並使用了腦電圖技術(EEG)來跟蹤、記錄腦電波活動的模式。
關鍵的是,她的研究還發現了「萌系侵略性」的強烈程度與人們看到可愛事物時情感的強烈程度相吻合。斯塔夫羅普洛斯表示,雖然洶湧的情感和強烈的照顧欲之間存在科學的聯繫,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那些不想捏小孩子臉蛋的人不喜愛小孩。她說:「沒有感到『萌系侵略性』的人也有照顧孩子的欲望。他們只是沒有因這份可愛而產生壓倒性的洶湧情感。」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288201/)
在2018年的研究中,阿拉貢發現了二態表達的另一個副產品——動機取向。也就是說,我們會不經意地向身邊的人展示我們的感情以及意圖。
(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5001258_Cognition_and_Emotion_So_Happy_I_Could_Shout_and_So_Happy_I_Could_Cry_Dimorphous_expressions_represent_and_communicate_motivational_aspects_of_positive_emotions_View_supplementary_material)
對意圖的表達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協調社交行為。比如說,如果你看見一個可愛的孩子,你會以緊握的拳頭和快速的靠近來表達自己的喜愛(「我的天啊,他太可愛了,我受不了了。」)。孩子的母親可能會認為你過於興奮,同時覺得這種過度的互動方式(通常被稱為「欲望取向」)對她的孩子不好。這時她會抱緊自己的孩子以和你劃定界限。阿拉貢說:「對他人動機的了解有助於母親應對接近者。」
另一方面,如果你對一個可愛的孩子嘟起嘴巴並發出「哇」的聲音,孩子的母親就會知道你在欣賞她的寶寶。這樣的反應被稱作「完成取向」,表示你並不想要攻擊這個小孩。
阿拉貢和斯塔夫羅普洛斯都認為,「萌系侵略性」以及其他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情緒表達有著重要的社會和進化意義。阿拉貢說:「試想一下小型社會群體是怎麼共同照顧嬰兒的。從這個角度去想,我們會發出鮮明的信號以表明我們會怎樣對待他人的孩子,也就合情合理了。」
Tenor
同時她也表示,面對孩子時我們各種各樣的反應有助於孩子學習情感表達的細微區別。她這樣說道:「孩子們一直在解讀他人的面部表情,試圖將表情和情景對應起來。在不同的情景中接收到不同的表情反應可以讓他們知道這些表情也可以用於積極的場合中。」
雖然阿拉貢的研究集中在社交暗示和動機表達上,但斯塔夫羅普洛斯認為,想要捏孩子臉蛋的衝動有著更深層的進化意義。研究人員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當女性看完可愛孩子照片後,她們會表現得更加細緻、柔和、小心謹慎。斯塔夫羅普洛斯認為,該現象是基於這樣一種理論:「萌系侵略性」是一種激活照顧行為的適應機制,這種機制有助於孩子生存。
(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48541)
Odyssey
斯塔夫羅普洛斯說:「也許這種『我真想吃掉你』或『我真想捏捏看』的感覺是為了提醒我們,這個孩子或者動物是非常脆弱的。我們是成年人,所以我們應該小心一點。如果我們想要捏那些看上去很脆弱的東西,這可能是一種奇怪但有效的方式,旨在提醒我們『你有能力捏碎它,所以小心點兒,別這樣幹』。」
文/Ashley Abramson
譯/Sue
校對/昕
原文/elemental.medium.com/ever-wanted-to-squeeze-a-baby-the-science-behind-cute-aggression-945b5b10e995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Sue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