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桶計劃
自今年5月1日垃圾分類工作啟動以來,地區創新垃圾分類推進形式,廣大黨員、志願者化身「守桶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到街道及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中。如今,「守桶人」已成為推動垃圾分類、美化家園的重要力量。「愛尚三裡屯」微信公眾號開通「守桶計劃」欄目,持續帶您了解地區守桶那些事。本期,我們了解幸福二村社區的「守桶」經歷。
垃圾分類作為熱詞已經「霸榜」4個月,地區居民也進入了全民分類的時代。為了引導更多居民緊跟新時尚,幸福二村社區以黨建引領全面展開「盯桶戰術」動員社區黨員 、樓門長、志願者、居民、青少年等力量,在社區垃圾分類桶站進行桶前值守。
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少不了志願者奉獻的身影。9月10日,社區志願者白春香、張靜儒和王淑珍三人聚在一起,再度談到堅守垃圾桶站前,開展志願服務的酸甜苦辣。
「作為幸福二村垃圾分類志願者的一分子,我們有多重身份。」三位志願者這樣詮釋垃圾分類志願服務。
多重身份 每種都「適度」
「我們在桶站前,像婆婆一樣,反反覆覆講垃圾分類的意義;像老師一樣,指導大家分類;而我們還有街坊的身份,要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身邊的人。」對於自己的多重身份,志願者們這樣說道。
今年79歲的白春香最近一直操心著垃圾分類這件事。這位在1985年就紮根社區,擔任第一任社區「一把手」的老人在社區頗有威望。「十年前,我就以志願者的身份,學習垃圾分類知識。今年8月,我們幾個志願者都是主動報名守桶。我們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我們認真、細心。」
正如白春香所說,志願者們在桶站前的認真勁兒令人敬佩。「每當看到有人倒垃圾,我們就要上前講幾句。」今年77歲的志願者張靜儒表示,經常結合實例講解垃圾分類的意義,能夠引起居民的共鳴。
儘管自嘲志願者都帶著「絮叨」屬性,但志願者們表示,「絮叨」也有尺度。「要說出重點,抓住時間點,不讓人反感。」
除了當「婆婆」,志願者們還當「老師」。和白春香同齡的志願者王淑珍就有一套自己的「秘籍」。「想做好垃圾分類,我得從自己開始,時時刻刻繃緊這根弦。自己做好了,教會我的家人,然後指導街坊,最後讓我見到的每位陌生人都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
當了「婆婆」又當「老師」,但大家認為,作為志願者,自己的定位是「街坊」。在桶前值守,說話要和氣,必要時還要上手幫一下。
「半邊天」扛起責任 用「三勤」玩轉垃圾分類
白春香、張靜儒、王淑珍分別是幸福二村社區第一黨支部、第二黨支部的黨員。她們介紹,參與垃圾分類的志願者,女同胞多一些。
「我們在家裡是『半邊天』,在桶站前也一樣。」張靜儒笑著說,大部分志願者都有看孩子的任務。但只要到了「上崗」時間,她們就會把孫輩託付給家裡人,戴上袖標,拿著傢伙事兒走到桶站前。
白春香表示,自己的志願服務秘訣是嘴勤、手勤、眼勤。「有時候,自己會在周邊居民聚集的時候,故意把最標準的垃圾分類示範給居民們看,效果不錯。」白春香談到自己的「表演」,總會哈哈大笑。
堅守桶前 有困難自己克服
雖然,在桶前值守是個苦差事,但白春香、張靜儒、王淑珍三位志願者都表示「早就做好了思想準備」。「夏天的時候,廚餘垃圾的異味比較重,我們每天都要換口罩,每天都要洗澡,不然身上都是異味。」志願者們表示,在「守桶」期間,用的最多的「裝備」是口罩、手套,她們每天都會頻繁更換,以便和街坊鄰裡接觸時,不會被「嫌棄」。
三位志願者坦言,經過幾個月的垃圾分類宣傳、推廣,目前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很高。「剛開始,我們樓裡一位居民拿著垃圾袋下樓,我『搶』過垃圾袋一看,有些分類不標準,我就示範了一遍,告訴他怎樣分類是正確的。臨走我還特地囑咐『明天不能再錯了啊!』第二天我特地觀察,這位居民果然都分對了。」談到越來越多居民能夠正確分類,大家都表示很欣慰。
夏天的蚊蠅、桶前的異味,志願者們的付出不止如此。「有些居民把垃圾袋系起來,系得很緊,我們戴著手套很難打開,就只能摘掉手套解開垃圾袋。幾乎每一袋垃圾,我們都要詳細查驗,確保分類正確。」
如今,志願者們每天討論的,都是怎樣把垃圾分類做得更好。他們談到,希望能夠加強管理,用先進設備把桶站管起來,明確賞罰制度,加大宣傳力度。「假以時日,垃圾分類一定能夠成為每個人都遵守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