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讓人們又愛又恨的東西,辣條一定是其中一個。一邊是難以忘懷的口味,一邊是令人擔憂的品質,到底如何抉擇?此前,在一場消費扶貧的帶貨直播上,網友紛紛拋出「有沒有使用地溝油」「加沒加色素」「辣條吃多了會不會拉肚子」等靈魂追問,差點打亂了主播的節奏,一場直播帶貨儼然變成了在線詰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辣條的「愛恨情仇」。
11月1日,首個辣條博物館在湖南長沙正式開館,吸引不少吃貨前來一探究竟。從辣條生產史的介紹,到製作工藝和檢測標準的展示,再到網絡熱議問題的解答,這家博物館講述了辣條的「前世今生」。先進的設備、透明的流程,無異於是對辣條的一次「正名」。有忠愛粉表示:快讓不支持我吃辣條的家人看看!
對於發明僅僅20多年的辣條而言,爭議可謂如影隨形。五毛一袋、簡陋包裝,辣條似乎天生就被貼上了「低端食品」「垃圾食品」的標籤。問題小作坊在原料上「做手腳」、在衛生上「馬大哈」的新聞屢屢被曝光,為行業帶來負面效應。加之辣條致白血病、辣條用腳踩制等謠言層出不窮,加深了人們的誤解。即便在辣條的發源地湖南平江,過去也有很多人對辣條諱莫如深,正規廠家挺不直腰杆,遇到人問只能含糊地說自己做熟食生意。放在超市貨架最底部,學校不準賣,家長不讓買,孩子偷偷吃,一度成為辣條產業的尷尬處境。
時下,辣條為何能夠成為「國民零食」。讓人慾罷不能的麻與辣,是它簡單粗暴、一招致勝的口味密碼。一包辣條嗦一下午、與最要好的夥伴分享,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近年來,這個價格低廉的小食成為網民新寵,相關網絡段子和表情包爆發式增長,並成功進軍綜藝節目、影視劇。當辣條走出國門,「美國一包辣條12美元」的消息嚇得大家「吃包辣條壓壓驚」。味蕾的刺激、記憶的濾鏡,加之網絡的傳播,辣條開始走出一條逆襲之路。
正名關鍵靠實力。在辣條博物館中,形成鮮明對比的老式車間和時下的製藥級車間,訴說著行業轉型升級的歷程。從生產角度看,小麥粉膨化成胚,食用油滋潤滲透,泡椒花椒激發風味,看似簡單的工藝背後凝聚著對辣條軟硬、韌度、風味以及油質的精細追求。去年底,辣條「國標」出臺,規定辣條不得添加防腐劑,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此外,無論是時尚化的包裝設計、產品文案,還是熱點營銷、跨界營銷的多樣化推廣,辣條企業逐漸從野路子轉向產業化的正軌。今年有學校開設3年學制的辣條專業班,正是行業正規化發展的生動註腳。
當前,小辣條已衍生出大產業。據統計,全國1000多家辣條企業年產值約580億元,安排就業20餘萬人。2019年,湖南平江甩掉了30多年的貧困帽,而創造了近200億元產值的辣條產業無疑是脫貧致富的關鍵助力。如果說辣條發明者艱苦創業實現「一人富」,那麼辣條行業的蝶變則幫助「一洞又一坳」的平江實現「一起富」。上遊帶動辣椒、油菜等農副產品生產,中遊驅動食品工業、包裝印刷等外延行業,下遊推動物流、電商集體作戰,平江辣條帶動上下遊約10萬人就業,惠及全縣一半人口,成為縣域經濟當之無愧的支柱。
有人說:辣條打贏了一場「尊嚴保衛戰」。無辣不歡的消費者,往往抑制不住在忙碌在閒暇在喜悅在難過的時候打開一包辣條的衝動。而生產者需要做的,就是不斷踩好口味與健康的平衡木,在安全衛生優質的路上持續探索,讓人們不再帶著疑慮吃下肚,而是真正放心地說一句:沒有什麼是一包辣條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兩包。
這正是:撕掉低端標籤,辣條產業蝶變。
(文 | 石羚)
| 薦書 |
★ ☆ ★
《與世界談談心——睡前聊一會兒》
★ ☆ ★
丨簡介丨
繼《與時代談談心》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睡前聊一會兒」欄目再推系列讀物之《與世界談談心》。本書系統梳理了這兩年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熱點,分為都市、生活、藝文、校園、新知、科技、心理、食飲、光影、風尚10個部分,給讀者一個觸摸時間、觀察世界的窗口。
這個世界的豐富性,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本書所收錄的,也只是我們這個宏大時代的吉光片羽。但這些文化現象、社會風尚、思想觀念,就像風與水之於大地,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覺中刻畫著我們的時代。我們嘗試從中看到水的走向、聽到風的聲音,去發現、接受和推動改變。我們希望,瞬間的積澱不要流淌,歲月的饋贈別被消磨,而是在時間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潛的力量。我們希望,能與讀者一道觀察、思考,發現更廣闊的時代,與社會一起向陽生長。— 京東已售,掃碼即購 —
— 「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套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