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在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7000萬人身亡,還有無數家庭流離失所,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以至於在數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上還殘留著二戰的影響。二戰主要是由法西斯主義軸心國在世界範圍內發動的侵略,在歐洲主要是納粹德國,在亞洲,則主要是日本對中國等國家進行了殘暴的侵略。中國人民經過了艱難的十四年抗戰,終於獲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贏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
日寇在侵略中國期間,在這片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了累累罪行。由於中國軍隊的裝備和軍事素養不足,在抗戰前期,大片中國的土地都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之下,也包括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然而,日軍在打進當時的北平,也就是佔領了北京期間,卻並沒有對故宮進行毀壞和劫掠,這是怎麼回事呢?
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從明成祖時期一直到民國初期都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宮城裡的珍寶更是數不勝數。推翻清政府之後,民國政府成立了故宮博物院。然而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東北三省淪陷,整個華北也是岌岌可危,日軍的入侵只是時間問題。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民國政府決定將故宮中的珍寶分批轉移出去,於是經過多次秘密轉移,在抗日戰爭期間就已經到達了重慶,後來又轉移到南京,因此故宮在日軍佔領北京的時候已經基本上被搬空了,沒有劫掠的必要。
另外,為了更好地統治東北,日本扶持了偽滿洲國政權,讓末代皇帝溥儀當了偽滿洲國的皇帝。在這種情況下,日軍還是要顧及滿清皇室的感受,因此也不可能大肆破壞滿清的宮城紫禁城,故宮得以保全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其實當時不可一世的日軍還有一個小算盤,日軍的侵略戰爭有一個「宏大」的目標,那就是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其他的軸心國一起瓜分整個世界。在這個目標的支撐下,日本也不可能只滿足於在小小的日本本土上建立政治中心。
在佔領了北京之後,日本的打算把這座處於東亞心臟地帶的古都打造成「大東亞共榮圈」的政治中心,紫禁城將來會成為天皇的宮城,所以才沒有對故宮進行破壞。不得不說這樣的想法是非常狂妄了,當然最後等待日本侵略者的,也只有失敗一條路罷了。
中國在近代一度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然而中國人民並不甘願失敗,在經濟和軍事全面落後的情況下,中華兒女奮起抵抗,最終避免了亡國滅種的打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實力強勁的大國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政府深知「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一直致力於發展國防實力,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前三的軍事強國,再也不是那個任人欺凌的落後大國了。相信在未來,中國還會更加富強。
我們都知道橫亙中國近代史的這場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在危急存亡時刻又一次頑強抵抗住外來侵略,完成絕地還擊的飽含血與淚的歷史。但要說14年抗戰的很多細節,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支支吾吾講不出來。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就採用了編年體的結構,把抗日戰爭中的無數細節進行綜合性的梳理與解讀,簡要而公正的反映戰爭實況。
翻開這本書,你甚至可能首先被書中大量的歷史圖片所吸引,再加上作者李繼鋒教授客觀卻不失精確的文字表達,最終對這些真實的歷史事件有了一個更立體的感官與思考。
如此具有可讀性的抗日戰爭史書,豈能輕易錯過呢?想要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讀者朋友們可以點擊下方的橫條連結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