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浙一帶興起了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
所謂的兩頭婚,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男女雙方兩頭皆是婚娶婚嫁,夫妻兩頭走,孩子生兩個,一個隨一家姓。用當地人的話說就是「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邊蹲」「兩家拼一拼」。
圖片來源:CFP
兩頭婚一經報導,立即引發了網絡爭議,有人批評也有人支持。
輿論中最大的批評聲音是,兩頭婚背後包裹的是落後的傳遞香火的老思想。現實中,在一些宗族觀念嚴重的地方,兩頭婚確實是出於傳遞香火的考慮。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生兩個孩子無疑就成了兩頭婚的「標配」,這對於女性就成為了一種生育綁架。
而支持的聲音,則覺得比起過去男方用經濟資源換女方的生育資源,如今「女兒也是傳後人」,女方獲得家庭資源的繼承,這個層面,好像是一種進步。而務實一點看的話,兩頭婚,兩頭走,對於生女兒的家庭,則是多了一份情感安慰。在80後、90後普遍是獨生子女的狀況下,對於緩解養老焦慮,無疑有很現實的意義。
不過,如果仔細權衡批評和支持的聲音,也會發現這不僅是觀點分歧,其實在事實層面都沒有基本共識,問題出在雙方對「兩頭婚」的定義不一樣。一方側重在生育層面,一方側重在生活方式層面。
展開說就是,如果兩頭婚意味著必須生兩個孩子,必須交給兩個大家庭撫養,繼承不同家族的財產,那可能支持者會少很多;如果兩頭婚只是意味著,小家庭成員和各自的原生家庭來往更親密,相比於過去女方主要生活在男方家庭,給了女方更多的自由,那反對者會少很多。
所以,如果把兩頭婚當做一種特定的婚姻模式甚至生育模式,那確實很難說是現代的;如果把兩頭婚主要當做一種新家庭結構下的生活模式,那其實是社會發展帶來的順其自然的結果。
不管人們對婚姻的理解存在多大差異,但是最核心部分,應該是有共識的:婚姻是兩個獨立個體的結合,是個體從原生家庭獨立出來,組成小家庭,有自己的情感和物理空間,說得實在一點,是自己生娃、餵奶、做飯、陪讀,起早貪黑十八年,直到孩子成年。兩頭婚如果衝擊到婚姻的這個核心,各自退回到原生家庭,那可能是一種退化。
但是,概念永遠沒辦法涵蓋現實的複雜性。不同的人對兩頭婚的定義不同,不同的人對婚姻的理解也不同。個體總是會在傳統的孝道、現代的個體獨立性等等之間相互拉扯、和解,箇中滋味,只有自己體會。
文 | 陳墨
-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搜狐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