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的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水錶,水錶只要在12小時內的讀數低於0.01立方米(長時間不用水情況下)就會自動預警,隨後居委會會在第一時間上門探視。
據介紹,街道此次為獨居老人家裡安裝的智能設備將接入「一網統管」平臺,除了智能水錶外,還有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以及紅外檢測,目前該街道已經為轄區內1200餘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四件套」,通過智慧科技讓老人感受到社區的溫暖。
人們在為智能養老、科技賦能養老點讚之餘,也不免感嘆現在獨居老人太多了,過去的家庭養老似乎成為了過去式。據民政部門公布的預測數據,我國正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到3億人,未來政府、社會和媒體需要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群體以及獨居老年人的問題。
隨著老齡化不斷加深的到來,未來這些問題會更加凸顯,月前家住昆明市的住戶發現樓上不斷有滲水情況,因多次敲門無人應答,最後在民警的幫助下成功破門,但現場發現的是一名已經在家中去世的獨居老人。經法醫確認,老人今年63歲,死因是突發疾病死亡,而在她倒下的時候水龍頭還開著。
今年8月份,上海一居民小區內一位獨居阿姨在家中去世多日無人知,一直到房屋內散發異味後才被鄰居發現。據警方通報,這位阿姨今年63歲,一直一個人獨居。老人的性格比較內向,也很少和鄰居有過多交流,等鄰居發現異常的時候老人已經去世一段時間。
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家庭結構逐漸變成4-2-1結構,家庭的規模在縮小,過去三代同堂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定程度上,家庭養老功能是在削弱的。在這種情況下,指責獨居老人無人照顧是因為子女不孝,也顯得有些不近人情而且沒有現實意義。這其實呼喚的社會應更多承擔起養老責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斷看到全國各地街道社區推出養老服務管理的原因。
當然在社會承擔老年人贍養功能之餘,回歸傳統的家庭觀念,子女有義務承擔家中老人的贍養義務,多多給他們關注和關心。很多獨居老人並非無子女,但當老伴去世,這些老人依舊過著一人吃飯、一人睡覺的生活。
李阿姨和丈夫過去一直兩個人生活,女兒在一線城市打拼,但去年老伴去世了,阿姨則開始過上了獨居生活,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過去她每天還會帶著狗狗出門散步,但自從陪在身邊的小狗也去世了,李阿姨的孤獨感也變得更濃了。在家的時候不管看不看電視,她都會把電視機打開,聲音儘量放大,因為害怕家裡安靜的可怕。
像李阿姨這樣的獨居老人有很多,子女長大了可能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在身邊,老人也不願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而異地的子女就算有心回家看父母,但一年下來回家看老人的次數也少的可憐。
「養兒防老」在過去可能是習以為常和天經地義,但現在說起「養兒防老」,老人多只有嘆息。這未必就是子女不孝,更多的人需要用有限的時間來換取「生活」,這也是一代年輕人的無奈之處。
如今社會開始大力推動智慧養老,在面臨社會結構變化的現實情況中,智慧養老需要全社會共創共建,並不斷完善管理,致力於完善精細化服務,讓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科技賦能養老所帶來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