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杭州)藝術品投資收藏論壇即將舉辦

2020-12-22 浙江在線

2020-12-14 10:44

 主辦單位

中國收藏家協會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承辦單位 

浙報美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美術傳媒拍賣有限公司   |   美術報


 協辦單位 

中華文化促進會古玩城聯盟  |  浙江省收藏協會

浙江省文化藝術品投資行業協會

杭州市收藏協會  |  寧波市收藏家協會 

紹興市收藏家協會  |  名課文化紹興分公司

聯合利國文交所  |  大河美術 


 活動時間 

活動時間:2020年12月23日—27日

論壇時間:12月23日9:00—12:00  

展覽時間:12月23日—26日


 論壇地址 

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四樓 

(杭州市西湖區曙光路122號)


 展覽地址 

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三樓

(杭州市西湖區曙光路122號)


參與方式:微信mscmpm888 


| 前言


2021年,後疫情時代藝術品市場該如何破圈?


轉眼,已12月。新冠疫情這四個字圍繞了我們一整年,甚至還將持續。全球經濟受到巨大衝擊,並面臨經濟衰退的局面。而中國,悄然之間,各行各業也發生了複雜而深刻的變化,新的經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在藝術品投資領域,受疫情影響,線下拍賣市場幾乎停滯,國家拍賣規模陷入2010年以來最低點,但從側面看中國市場更顯平穩趨勢,反而推進了藝術品市場的線上發展。面對百年未有的大變局,震蕩與分化已成新常態,機遇與挑戰並

存,當市場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

普通人該如何做出投資決策?

如何進行合理的藝術品投資?

長線投資和短線投資又該如何取捨?

什麼樣的藝術品才有衡量價值?

藝術品企業又該如何依託產業鏈和創新鏈重新布局?

2020年12月23日,中國(杭州)藝術品投資收藏論壇將在杭州拉開帷幕。屆時,眾多嘉賓大腕們相聚一堂,以「2021年 ,後疫情時代藝術品市場該如何破圈」為主題,對藝術品未來市場展開討論,發表前沿觀點,分享真知灼見,共同展望市場發展,助力投資者穿越迷霧。

2021年,後疫情時代,藝術品市場新機遇在哪裡?12月23日,」中國(杭州)藝術品投資收藏論壇「,我們不見不散!

同時,我們也拿出了部分珍貴的名家作品給大家飽飽眼福,趕緊一睹為快吧


 齊白石 

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

出生於湖南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貧寒農家,早年以木匠為業,20歲以《芥子園畫譜》自學繪畫,50多歲北上後毅然「衰年變法」,開創了「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格,成為一代中國畫大師。

▲ 齊白石 三多圖  
1.《齊白石繪畫精萃》,圖編134,吉林美術出版社,1994年版。
2.《齊白石全集·第六卷》圖編97,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展覽:「言事言情總斷魂——走入齊白石的藝術鏡像」,長沙美術館,2020年9月12日至2020年12月12日。
作品從書法和筆墨上看,應歸屬於齊白石40年代中期作品。「三多」為篆字款,筆力遒勁。這個時期,齊白石的作品創作已趨於成熟。桃子的造型誇張,以沒骨法寫成,色彩飽滿,朱紅色的大桃,配以藤黃表現出具體形貌,鮮豔欲滴。運筆以桃尖為起點,大筆側鋒向桃蒂方向掃去,因之邊緣出現淺色的洇暈,更顯嬌嫩水靈。竹籃純以水墨,筆力雄肆,與桃實形成線與面、墨與色的強烈對比,將桃實的豐碩結實之感淋漓盡致地突顯出來。佛手較早點佛手畫法,採用沒骨法寫成,用藤黃染佛手果。三個石榴石榴,呼應得體,自然隨意。作者正是通過用筆的使轉中側,用色的濃淡乾濕,構圖的協調統一,使整幅作品顯得非常舒服。

▲ 齊白石  多子

創作年代:約20世紀30年代中晚期作

《白石——須磨舊藏,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展》圖45,1960年。
《中國書畫之美——從明清至現代》P28,中國藝術株式會社出版。
1.《須磨舊藏齊白石作品展》,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1960年。
2. 「言事言情總斷魂——走入齊白石的藝術鏡像」,長沙美術館,2020年9月12 日至2020年12月12日。
此作為須磨彌吉郎的舊藏,他先後被派駐英國、德國、中國、美國及西班牙等地。他是日本最著名的齊白石作品收藏家,同時也是畢卡索作品的重要收藏家。據日本學者西上實統計,其所藏齊白石總量一百件有餘,在私人收藏中頗具規模。

▲ 齊白石 湖光帆影 

創作年代:1934年作

尺寸:138×34.5cm,約4.4平尺

材質: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伯言先生清屬。甲戌秋八月,清涼北地正好揮毫欣然成之。白石齊璜時居舊京第十八年。

鈐印:白石翁、人長壽

鑑藏印:成都張伯言珍藏金石書畫印、張青蓮

題籤:齊白石湖光帆影圖精品。一九六〇年重裝。鈐印:張青蓮

著錄:

1.《中國畫の至寶---齊白石展》圖版22,日本西武百貨展覽畫集,1987年。

2.《齊白石全集》(第四卷)P51,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

3.《齊白石繪畫精粹》P25,吉林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4.《翰海十周年紀念冊.書畫卷》P323,文物出版社,2004年。

展覽:

1.「中國畫の至寶---齊白石展」,日本西武美術館,1987年。

2.「言事言情總斷魂——走入齊白石的藝術鏡像」,長沙美術館,2020年9月12日至2020年12月12日。

來源:1.北京文物公司舊藏。2.張青蓮舊藏。

《湖光帆影》作於1934年,正是白石翁歷經衰年變法,大器終成之時,可謂齊白石山水畫的重要作品。本幅原由北京文物公司舊藏,曾於1987年參加日本西武美術館之展覽。1987年,日本西武美術館、讀賣新聞社在西武百貨店舉辦了「齊白石畫展」並出相關作品集。

本幅上款人張伯言系「西康王」劉文輝之參謀長與私人顧問。張伯言(1893-1967)別名巽中,四川成都市人。西康王劉文輝參謀長,民革成員,1952年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28年,33歲的劉文輝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四川省主席,擁兵十多萬,盤踞川西,成為四川的主要統治者,而張伯言也以川康邊防指揮部參謀長之身份輔弼左右。在劉文輝藝術與收藏的交流譜系中,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人均是他的座上賓。作為軍師的張伯言自然也與他們相當熟稔,《湖光帆影》即是當時白石翁受其囑託,專程於舊京繪製,惠贈張氏的佳制。
張青蓮(1908年7月31日—2006年12月14日),出生於江蘇常熟,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 齊白石 石與蟹   

尺寸:165.5×46.5cm,7.1平尺 

題識:餘寄萍堂後石側有井,井上餘地平鋪秋苔。蒼綠錯雜,嘗有肥蟹橫行其上。餘細觀之,蟹行其足一舉一踐,其足雖多,不亂規矩,世之畫此者不能知。陳師曾、郭保生最以餘言之不妄。三百石印齋主者瀕生記。

鈐印:阿芝、星塘老屋、寄萍精室、三百方石印富翁

鑑藏印:蒙廬收藏章

著錄:

1.《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版,圖版46。

2.《名家翰墨》,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70頁。

展覽:「言事言情總斷魂——走入齊白石的藝術鏡像」,長沙美術館,2020年9月12日至2020年12月12日。

此作為齊白石「變法」之前所作,如對於蟹的長鉗、長足的刻寫,細膩有致,栩栩如生,讓人深感「蟹行其足一舉一踐,其足雖多,不亂規矩」之言下不虛。此畫在布局上近於八大山人畫風,但與八大畫作突出表現孤清氣息不同,此畫展現出來的,純然一派恬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堪稱齊白石早年畫蟹的代表作。
題識中提到的陳師曾、郭保生是齊白石交遊圈的重要人物,陳師曾出身書生門第,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是20世紀以理論形式肯定中國文人畫的第一人。他中西融合、固本出新的畫學思想至今仍有現實意義。陳師曾到法源寺造訪齊白石,觀畫贈詩,勸其自創風格,自此齊白石欣然接受後大變其法,創為紅花墨葉一派,兩人從此成為知己。陳師曾1922年攜齊白石畫作參加東京府廳工藝館的中日聯合繪畫展覽,並以高價銷售一空,至此齊白石才開始在北京畫壇聲名大噪。
郭人漳(?-1922),字葆生,又名郭五。湖南湘潭人。官至欽廉兵備道。民國後,退居北京,一度任安福國會議員。他與白石結識於1899年。1902年 至1909年在兩廣任官時,多次邀白石代筆作畫。1917年齊白石定居北京時,首先 就住在郭葆生家,與他交往更密切。1922年,郭保生病逝,白石甚傷痛,謂「朋友之思,聲名之始,餘平生以郭五為最。」
由此可見,此幅作品記錄了齊白石與兩位能夠給予他在北京以畫為生信心重要朋友的交往細節。故而擁有極高的學術和文獻價值。

▲  齊白石 墨荷 

創作年代:1936年作

尺寸:135×33.5cm 約4.15平尺

材質:鏡框 水墨紙本

題識: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修到華巖清靜福,有人三世夢如來。借昔人詩,時丙子(1936年作)春,吾將蜀遊,冷庵友人先生法論,璜。

鈐印:白石

著錄:

1.《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版,圖版120。

2.《名家翰墨》,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69頁。

《墨荷》是齊白石贈予胡佩衡的作品,畫中的上款人「冷盦先生」,即指胡佩衡。胡氏在《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中寫道:「他(齊白石)給我畫過一幅墨荷(此畫),使人看著仿佛是綠色荷葉、粉白色的花,上題古詩『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來說明用墨的恰到好處,能把各種顏色畫出來,也能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老人作畫,用墨和用水是極其有分寸的。」在此幅作品中,齊白石以濃墨寫出荷葉、荷莖、荷花,荷葉墨氣氤氳,荷莖蒼勁挺拔,荷花悄然盛開;復以枯潤有別、濃淡有致的筆墨寫雜草,整體上布局合理,既富有凝聚感,又雜而不亂。用筆大氣磅礴、渾樸老練,富含金石味。雖沒有賦彩填色,卻深得墨分五彩之神趣,顯示出畫家舉重若輕的筆墨功力。

《墨荷》著錄於1959年出版的胡佩衡、胡橐所著的《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一書中。該書是第一部記述齊白石畫法的作品,囊括了白石老人的生平和藝術,敘述上完全以第一手資料為主,為後世了解齊白石留下了許多難得的珍貴材料。對於齊白石畫作的鑑定,更是極為權威的佐證。

▲ 齊白石 群蟹圖  

尺寸:102×34.5cm 約3.2平尺

材質:立軸 水墨紙本    

題識:立藩二兄清屬,庚寅九十白石。

鈐印:白石、寄萍堂

鑑藏印:楊啟霖所藏書畫

著錄:《袖海遺珠》P37,新加坡1974年8月。

展覽:「言事言情總斷魂——走入齊白石的藝術鏡像」,長沙美術館,2020年9月12日至2020年12月12日。

鑑藏印的袖海樓楊啟霖先生收藏40年,藏品數量逾千,精品甚多,多巨幛連屏,保存認真,藏品往往非常乾淨,沒有在上面題字的習慣。「袖海樓」書畫藏品範圍甚廣,自明清書畫、至近代海派、京津、嶺南,甚至當代年青畫家,皆兼收並蓄,頗有海納百川之勢,精品不少,如徐悲鴻在馬來西亞所畫巨作《六朝人詩意圖》等。中國著名鑑定家徐邦達、啟功、楊仁愷等均曾在80年代間先後觀賞過其藏品,均給予很高評價,徐邦達更評以「不虛此行」之譽。

 吳昌碩 

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出生於湖南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貧寒農家,早年以木匠為業,20歲以《芥子園畫譜》自學繪畫,50多歲北上後毅然「衰年變法」,開創了「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格,成為一代中國畫大師。

▲  吳昌碩 千年桃實 

尺寸:176×46cm  約7.4平尺

材質: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千年桃實大如鬥,點色成之吾好手。仙人饞涎掛滿口,東王父與西王母。甲寅四月維夏,擬趙無悶設色法,自視又似張孟皋老年之作,安吉吳昌碩。

鈐印:倉碩、聾

鑑藏印:濟民珍秘

著錄:

1、《吳昌碩書畫集》P40,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1985年1月。

2、《吳昌碩書畫選》P33,倦勤齋藝術有限公司,2000年9月。

3、《中國近現代水墨畫名家特展》P24,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11月。

4、《中國近現代水墨畫名家展》P24,首爾大學校博物館,啟明大學校行李博物館,2009年10月。

故善畫者青綠斑斕,而愈見墨彩之騰發。吳昌碩正是這墨彩之騰發的實踐者和成功者。他雖主張作畫不可太著意於色相之間,但他始終都在實踐著畫中色彩的裂變與生發。自古畫家皆知用色易俗不易古之理。在清代之前,文人水墨畫家居多,而施彩者甚少,重彩潑墨者則更少。至清末,西方色彩傳入我國,其豔麗渾厚的紅色則略勝胭脂而受到中國畫家的喜愛,故名西洋紅。先生慧眼識色,畫作中大量的運用西洋紅於他的大塊潑墨寫意蟠桃之中,開創了一片古意盎然、生機蓬勃的新篇章。另一方面,繪畫中的線條一直是畫家引以為豪傳統書法功力的體現。畫家強調了畫面中枝幹書法線條的挺拔勁健,正是筆力的厚重支撐住色彩的豔麗奪目,使得全畫生機盎然,韻味十足。

 潘天壽 

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頤,號壽者,出生於浙江省寧海縣,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

1945年任國立藝專校長。1949年後,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

▲  潘天壽 朝霞 

創作年代:1960年作

尺寸:102×45.5cm,約4.3平尺

材質: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朝霞。文伯同志屬正。一九六零年梅花開候,雷婆頭峰壽者於止止堂。

鈐印:潘天壽、阿壽

著錄:

1.《中國畫》,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1973年。

2.《潘天壽畫集》封面,臺灣中華書畫出版社,1981年。

3.《勁松畫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年。

4.《海上繪畫》P115,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

5.《苦樂齋藏畫選》(上)P45,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年。

備註:上款人魏文伯(1905-1987)先生是著名老領導,解放後歷任上海市委書記,華東局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長等職。

文革期間,四人幫開展「批黑畫」的運動,由江青親自掛帥,擴大到全國追查「黑畫」。指發表於1973年出版的《中國畫》是一本「復禮」,稱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野、亂、怪、黑」的典型代表。潘天壽也成為這次運動的重點打擊對象,被批判為「文化特務」,這場「黑畫」鬧劇致使美術界百花凋零,藝術家備受摧殘。直到1975年夏,四人幫倒臺,毛澤東一言:「國畫,大潑墨嘛,怎麼能不黑呢?」於是,禁錮的時代一去不返,對「黑畫」的大批判也就戛然而止。如潘天壽《朝霞》這些被貶斥批判的作品和藝術家們,如遇春風,增輝增豔。終於在1984年出版的《勁松畫集》中重新亮相,被鄭重地向世界推薦。

此幅《朝霞》為潘天壽先生1960年所創作。是年,潘天壽當選為浙江美協籌委會主任,並重遊雁蕩山和天台山,在京開會期間,與康生會面。康老認為其在接受傳統方面有基礎,對於創新方面,也有些苗頭,故特別建議開一個展,鼓勵創作以求進步。此時潘天壽創作技法到達高潮,藝術風格強烈鮮明,藝術語言已具深厚功底,是先生苦心探索,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


 張大千 

1899—1983,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

早期研習古人書畫,後旅居海外,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風工寫結合,晚期重彩、水墨融為一體,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風格。上世紀30年代曾兩度執教於南京大學(時稱中央大學),擔任藝術系教授。在亞、歐、美舉辦了大量畫展,蜚聲國際。

▲  張大千 峨嵋金頂  

材質:鏡框 設色紙本

題識:千重雪嶺棲靈鷲,一片雲濤下寶航,五嶽歸來恣坐臥,忽驚神秀在西方。峨眉金頂。爰。

鈐印:張爰唯印、大千居士

此作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昌照與夫人沈性元的藏品,錢昌照是民國風雲人物,曾追隨蔣介石十餘年,交遊極廣,和夫人皆出身書香門第,學養深厚。錢昌照與徐悲鴻情如兄弟,伉儷皆不擅飲卻常邀傅抱石到家中暢飲,齊白石常為伉儷免費作畫,趙樸初對沈性元十分尊重,常為其寫字。作為民國政府要員,錢昌照與張大千的交往也甚為密切。

錢昌照伉儷的收藏豐富,此幀為他們張大千藏畫中的小精品。

▲  張大千 荷花世界夢俱香  

創作年代:1968年作

尺寸:136.8×70cm,約8.6平尺

材質:鏡心 設色紙本 

題識:荷花世界夢俱香。戊申嘉平月,大千居士爰。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

來源:謝冠方舊藏。

《荷花世界夢俱香》作於1969年,呈現張大千晚年純熟的大寫意荷花面貌,畫中寬碩的荷葉亭亭如蓋,枝梗柔韌長展,白荷一朵傲然綻放,一朵才露尖角,迎風搖曳。全畫構圖大開大合,筆墨縱放淋漓,氣度豪邁,發揮書法筆力,「花如今隸莖如籀,葉是分書草草書」,墨筆揮灑出荷葉,並以花青、赭石略染,淡墨勾出的素荷在枝葉的映襯下風姿盡現。全作清氣滿溢,如有暗香浮動。

謝冠方,臺灣企業家,系石化業巨子趙廷箴妹夫,與趙氏共同創辦華夏海灣企業集團。趙廷箴,江蘇蘇州人,1946年遷臺,曾與王永慶合作參與建立臺塑集團,後另行創業,其石化、塑料網絡遍布全球,2005年獲美國化學傳承基金會暨創辦人俱樂部頒發「石化傳承獎」。

 黃賓虹 

1865—1955,祖籍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平生遍遊山川,注重寫生。

其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

▲  黃賓虹 秋山落日圖  

尺寸:109×44.5cm,約4.5平尺

材質:鏡框 設色紙本

題識:一拂殘煙暝不收,作成溪上十分秋。空林落日西風急,紅葉無詩水自流。甲戌冬日,賓虹畫。

鈐印:黃賓虹、樸居士、相賞有松石閒意

來源:香港著名收藏家錢學文舊藏

黃賓虹一生兩度遊香港。1928年夏天,黃賓虹赴桂林講學,應老友香港蔡哲夫、談月色夫婦之邀,過港小住,與鄧爾雅等友人談畫論藝,結下深厚友誼。1935年七八月間,黃賓虹應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之邀,赴南寧為該省舉辦的中等學校教職員講習班講授金石學史、書法發微、國畫概論等課。他先到了香港,到港那天,鄧爾雅、黃般若、黃居素、唐天如和黎公飲都到滬輪上接他,他在此停留了十日左右才去廣西。

香港亦是最早興起黃賓虹收藏的地區。其中一位收藏家就是錢學文,錢學文的本職工作是香港名醫,卻利用業餘時間成為了黃賓虹作品收藏家與研究者,《松筠高閣》即是他收藏的黃賓虹重要作品。早年深受其嶽翁黃居素先生影響,酷好黃賓虹畫。數十年間,節衣縮食,收藏賓翁各個時期畫作頗豐,並身體力行,深刻研究賓翁畫法源流,闡精敘妙。生前為黃賓虹研究會理事,與杭州王伯敏先生合著《黃賓虹畫語錄圖釋》(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又編印《黃賓虹題畫墨跡》(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黃賓虹書信墨跡》(榮寶齋出版社出版),將家藏賓翁題畫、論畫手跡公諸於世,為後世研究黃賓虹高華深邃之藝術境界開啟門徑,功莫大焉!
《松筠高閣》作於黃賓虹晚年,1996年作為唯一一件來自民間的藏畫入選一套7件的《黃賓虹作品選》特種郵票紀念冊。錢學文先生於1960年於畫中提到的挹翠閣主人——吳鳴處購得此畫,奉為至寶。由此也足見錢學文先生收藏的品味之高。
此作品由黃居素遞藏錢學文,得自黃居素大女兒錢學文夫人。

 陸儼少 

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

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遊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

▲  陸儼少 雁蕩雲瀑泉石圖  

創作年代:1979年作

尺寸:137×67cm,約8.6平尺 

材質: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雁蕩雲瀑泉石之圖。一九七九年十二月,陸儼少寫。

鑑藏印:虛懷齋收藏印

鈐印:陸儼少、宛若、嘉定、穆如館

著錄:

1.《虛懷齋藏陸儼少書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第85頁。

2.《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2011年,第309頁。

來源:佳士得(香港)拍賣公司1994年秋拍。

詩書畫三位一體是中國傳統文人的身份識別符碼,詩書畫三絕也就成為評定文人畫的標準。陸儼少以其豐厚的學識、修養和造詣,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成為現代唯一被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定位的中國最後一個文人畫大家。1975年至1985年十多年間,陸儼少的藝術創作達到了巔峰,此圖作於1979年,時年71歲,是典型的「陸家山水」。

全圖氣勢恢弘、筆墨雄勁,動靜相合,極具意趣。所繪雲水,映帶呼應,具有極富生氣的動態之美;所繪山崖叢樹,更是行行相關,聚散結合,參差映帶,蔥茂蒼翠,頗得自然之趣。作者在用水墨和顏色創作時留出了白色的空間,用以表現雲霧,然後用濃墨積點成塊,以反襯「留白」。他又用較細的拖筆中鋒畫雲的陽面,以較淡而毛的環曲線條勾雲的陰面。在靈變的意韻中,蘊含著一種清新雋永、古拙奇峭、超凡脫俗的意趣。圖中山巒樹石與雲海是動與靜、柔與剛、疏與密、虛與實的強烈對比。氣勢磅礡又不失裝飾味,更富內涵素養。

 徐悲鴻 

1895-1953,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畢業於巴黎國立美術學校,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他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與張書旗、柳子谷並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提出了《中國畫改良論》,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  徐悲鴻 平安大吉   

創作年代:1946年作

尺寸:107×39cm,約3.8平尺

材質: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悲鴻。丙戌。

鈐印:徐

題籤:徐悲鴻竹雞。鈐印:呂斯百

來源:呂斯百舊藏。

四十年代初,徐悲鴻籌辦的中國美術學院成立,籌備處設於重慶,工作所設於盤溪,並聘張大千、齊白石為研究員,副研究員包括張蒨英、費成武、張安冶、呂斯百、吳作人等。呂斯百則積極參與籌設國立中央美術館。時代和藝術事業把當年的留法學子聚集在一起。在動蕩的年月裡,他們不畏艱苦,簡單安頓了家室後,面對清苦的生活繼續創作,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和飽滿的熱情反映時代生活。呂斯百此時完成了幾件經典之作《庭院》、《萵苣和花菜》表現出「和煦的陽光下恬靜的農家情調」。

徐悲鴻在創院理想實踐之時寫此贈得意門生,無疑有勉勵之意。此時又正值徐悲鴻在思想和藝術風格最純熟的時期。整幅畫作灑脫大氣、神採飛揚,生機勃勃,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呂斯百,1905年10月15日生於江蘇江陰,1973年1月14日卒於南京。初入東南大學藝術系,得徐悲鴻賞識,並於1928年被推薦赴法國留學,初在裡昂高等美術專科學校,1931年入巴黎高等美術專科學校,曾遊歷西歐各國,考察美術。1934年回國,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後出任系主任。1949年後,先後任蘭州西北師範學院藝術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全國第四屆政協委員,省第二、三屆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江蘇分會副主席。

 林風眠 

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現代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

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

▲  林風眠 夏  

尺寸:67.8×67.7cm,約4.2平尺

材質:鏡心 設色紙本

印章:林風瞑印

籤名:林風眠。

出版:《林風眠畫集》圖41,臺北歷史博物館1989年10月出版。

展覽:「林風眠九十回顧展」,1989年10月5日至31日,臺北歷史博物館。

說明:馮葉女士舊藏。

馮葉,河南開封人。出生於上海。父親馮紀忠為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母席素華為畫家。自小受家庭濃厚的學術與藝術氣氛薰陶。中國繪畫大師、杭州國立藝術院創辦人林風眠與馮家交好,馮葉自小受到林風眠先生的藝術薰陶,並被收為義女及關門弟子。十幾歲即拜國畫大師林風眠習畫。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監禁的林風眠也屢受馮家等人關照。1978年,義女馮葉跟隨林風眠後,自上海遷居香港,照料其晚年生活。

《夏》是林風眠仕女題材中甚為罕見的充滿異域和熱帶風情之作,色彩明麗鮮亮,斑斕的闊葉花卉與成熟豐盛的水果,圍繞一個散發著濃鬱而大膽的野性之美的少女。林風眠的仕女多是靜穆的、嫻雅的和獨自美麗的模樣,尤其古裝仕女更是溫婉恬美,而《夏》中的少女,像是少數民族又像是南方熱帶地區的女子,那黝黑的皮膚,傳情的大眼睛,異於中原傳統樣式的服飾妝扮,別有一種野性熱烈的美感,令人不由得聯想起高更筆下代表「原始、自然、生命」的大溪地女子。也許飽受苦難折磨和創作壓抑的林風眠,在定居創作環境寬鬆的香港後,終於有了無拘無束的釋放空間,而人到晚年也更嚮往青春和生命活力,所以《夏》的色彩比以往作品更明亮強烈,形式更任意恣肆,可謂畫家內心對生命熱情的呼喚。
1977年林風眠移居香港,其創作逐漸達到爐火純青的集大成階段,而晚年的一些作品還顯露了某種新的風格:那些熟悉的線條、色塊、構成等,都呈現出粗簡、豪放、激越和一定程度的不和諧,造型更為率意恣肆,形式更加大膽,細節處理減少,色調間微妙的平衡也被有意識的拋棄,代之以強烈的對比色。郎紹君把他的這種探索概括為「林風眠式的表現主義」的覺醒。《夏》正是創作於這個時期,代表了他晚年時裝仕女題材的審美追求。畫面有不少似曾相識的細節,如人物接近古裝仕女的靜態坐姿、靜物畫中多次出現過的芒果等,但在表現手段上卻遠較以前大膽。其用色之明豔響亮,運線之迅疾有力,前景黑色之沉鬱與背景色塊之激蕩間的巨大衝突,都體現出一種無所顧忌淋漓酣暢的創作心態,也使他畫中的表現性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林風眠 蘆間雙鷺  

材質:鏡心 設色紙本

題識:承宗同志正畫。林風眠。

鈐印:林風眠印。

說明:上款張承宗(1910-1996),上海市委老書記,與林風眠交情甚篤。此件作品原得自張老家屬。

林風眠喜愛臨摹自己的作品,根據回憶作畫。白鷺鷥就是他最擅長的題材之一,雖然相同的題材風格不斷的重複,但是他的色感、手法、造型越發成熟。席德進曾說:「林風眠在表現手法上是單刀直入,絕不遲疑,以閃電般的速度,在紙上留下懾人心魄的動力,迫使你感受他個性化的風格。」這話用來形容這幅作品中的白鷺恰如其分,雙鷺形象刻畫寓繁於簡,造形筆法以至設色,幾以提煉到無法可循的境地。

 李可染 

1907-1989,室名師牛堂,江蘇徐州人。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

李可染自幼習畫,曾在多所藝術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寫生,並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  李可染 江南春雨 

題識:江南春雨圖。一九六二年九月,阿兄可染畫。

鈐印:可染

備註:

1、原藏家直接得自李畹女士家屬。

2、此幀作品已入選《李可染書畫全集》,併入選2014年11月份由文化部、北京畫院、李可染基金會主辦的江山無盡—李可染山水畫大展。(《李可染書畫全集》李可染 著;李可染 繪 /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 2019-08 / 精裝)此出版信息為購入時拍賣公司提供,此出版物我方未有,如要刊登,需貴方自行核實,展覽信息與出版信息相同,未經核實。

1920年生於江蘇徐州的李畹,是一代大師李可染的胞妹。她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南京藝術學院教授。2013年春初李畹在南京過世,享年93歲。李畹筆耕一生,擅長山水、人物。受胞兄李可染影響,她的山水空靈奇拙,婉約華滋。晚年創作的達摩,禪意雋永,水墨淋漓,妙造自然,被識者譽為「神品」。

解放後李可染致力於中國山水畫的開拓與創新,兩次深入大江南北寫生、創作,出手的作品成了中國山水畫的裡程碑。1962年李可染在北戴河療養期間,以江南和桂林等地的寫生素材,創作了《春雨江南》、《山靜泉聲喧》等名作。此時李畹和愛人李德傳到二哥身邊,一邊看二哥作畫,一邊聽二哥講述山水畫的運筆和用墨、章法和布局、提煉主題等等問題,受益良多。興之所至,李可染從自己多件寫生素材中以《江南春雨圖》為題作畫,送給四妹,此作是當年李可染先生精品之一。畫面上的江南人家、拱橋、遠山等等被蒙蒙春雨籠罩,蒼潤淋漓,溼氣氤氳,空濛透徹,給人以萬般遐想。李可染作畫時常常把書法、金石融入筆端,使其畫作更具撲拙老辣,有人謂其畫中有書,書中有畫,其所作「翰墨緣」、「金鐵煙雲」等可見其端倪。作《春雨江南圖》這幅畫時,先生之子李小可適在身旁,他說父親當時以淡墨一遍遍渲染這幅畫的情景時時在眼前浮現,猶如昨日。(愚穎)
任愚穎(李可染晚年入室弟子。香港《大公報》副刊、《中國書畫報》副刊資深撰稿人。)

【杭州】 18657134600    徐先生

美術傳媒拍賣,杭州市體育場路178號浙江日報C座24樓

美術拍賣湖南分公司,長沙市開福區芙蓉中路新湖南大廈產業樓24樓

名課文化紹興分公司,紹興市越城區鑑湖水街2號樓3樓



1607913879000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藝術品市場如何破圈?這場投資藏收論壇給你解惑
    12月23日,由中國收藏家協會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浙江浙報美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美術傳媒拍賣有限公司、美術報承辦的中國(杭州)藝術品投資收藏論壇在杭州舉行。本次會議由浙報美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美術傳媒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志林策劃組織並主持,鄧志林表示,浙江不僅是藝術品的收藏產出大省,更是全國收藏家、藝術家群體居多的省份,享譽全國的中國美術學院、西泠印社藝術家所創作的精品深受藝術品市場的歡迎,浙派藝術品在全國藝術品市場上佔有很大的份額。
  • 從金融投資到藝術品收藏
    我願為探路人(pioneer),為」永盛精神」革新盡綿薄之力,從金融投資的角度試水藝術品雅玩。受到藝術品流動性限制,只適合長線價值投資,不適合短線炒作、追漲殺跌。估值也不同於商品/股票, 期貨價格加減升貼水或是收益率乘以市盈率. 歷史價值,科技價值,藝術價值,稀有度或是市場認同度,這些決定價值的因素似乎都難以量化。
  • 看點 當前藝術品投資為何首選田黃?
    進入秋季,收藏愛好者對今年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關注度開始升溫,尤其是藝術品投資首選什麼再次成為業界的關注重點。
  • 論壇預告丨2020首屆中國藝術發展高峰論壇即將召開
    2020年12月26日,以「修身入局·融創智啟」為主題的「中國·藝術發展高峰論壇暨藝術年度盛典」即將在北京奧加美術館酒店召開,眾多來自國內的藝術機構及行業大咖將齊聚一堂,為中國藝術的發展獻言建策。
  • 坎城電視節MIP CHINA 杭州高峰論壇(中國)合作夥伴身份公布啦!
    期間,MIP CHINA· 杭州官方發布會也在坎城舉辦,華策影視集團作為法國坎城電視節全球(中國)合作夥伴的身份在此公布。法國時間10月19日上午,MIP CHINA· 杭州 官方發布會在坎城電視節期間舉行,發布會上宣布:明年5月,坎城電視節將在杭州舉行「中國專場」。
  • 第二屆中國矽光產業論壇即將舉辦 歡迎參與
    ICCSZ訊 2019年11月12日,第二屆中國矽光產業論壇即將在武漢隆重舉辦,會議將邀請來自產業下遊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商、設備商及高校科研代表講述矽光應用,來自知名矽光企業代表,製造平臺共同探討矽光工藝技術、製造與封測,產學研用結合助力中國矽光產業快速發展。本次活動由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主辦,深圳市訊石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承辦,支持單位分別為是德科技、武漢光博會。
  • 《書畫藝術品投資風險管理》即將出版
    書畫藝術品投資是藝術品市場中重要的交易行為,對投資風險的識別、預警和防控是投資者關心、關注並迫切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從已有研究來看,我國當前尚缺乏單獨針對改革開放後中國書畫藝術品投資風險的系統研究。據此,《書畫藝術品投資風險管理》書共分為五部分:第一為緒論,闡釋了寫作的背景、目的、創新點、思路、方法、研究對象與範圍、學科基礎以及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等問題;第二為研究的實踐基礎,闡釋了中國書畫藝術品投資的概念,並結合案例分析了改革開放後中國書畫藝術品投資的發展趨勢;第三為研究的重點,是對中國書畫藝術品投資風險的透視,結合案例採取了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風險的研究方法;第四和第五部分是風險的管理研究
  • 古玩藝術品:是當今投資領域的最後一座「金山」
    據了解,歐美發達國家投資客在自身的財產投資組合中,對文化藝術品投資佔整個投資20%,而國內一線城市目前僅為5%。據預測,中國文化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是6萬多億元,而目前的規模只有幾千億元。有關機構統計表明,金融證券年均回報率為15%,房地產為21%,收藏古玩藝術品則是26%。專業人士預測,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藝術品投資。那麼,對於藝術品投資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就相關問題,記者對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會長李彥君進行了採訪。
  • 照片作為一種藝術品,如何從零開始收藏
    2020年11月28日,在第二屆武漢影像藝術博覽會上展開了一場「如何從零開始藝術收藏」的藏家論壇,由策展人何青主持,謝畫廊藝術總監王溪、駱伯年藝術基金會主理人金酉鳴、時光空間畫廊創始人姜一鳴、有趣體制創始人及藏家黃子軼、徠卡畫廊主理人兼藝術總監姜睿、近覺藝術空間創始人及藏家吳玲,和藏家李文軍主講分享。
  • 捷克舉辦中國投資論壇探討加強中國-中東歐合作
    新華社布拉格11月16日電(記者 王義)2016中國投資論壇於14日至1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與會者就加強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可持續發展、金融、旅遊、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合作進行了交流。此次論壇主題為「借力『一帶一路』建設,助推『16+1』合作」。
  • 藝術品貿易國際合作論壇 | AMMA預判2019下半年藝術品市場發展趨勢
    ——藝術品貿易國際合作論壇」。作為第二屆藝術品貿易國際合作論壇,同時也是是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推動中國文旅產品和文化藝術品「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之一。論壇上,徐翠耘分享了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的最新研究成果——2019上半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並針對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概況做了主題演講。
  • 文化藝術品投資:家庭資產配置新熱點
    近年來,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發展勢頭良好,有資深人士預測,未來中國中產階層以上人家的資產配置中,藝術品的比重將增加,並將成為一種趨勢。
  • 藝創藝術品商城——值得信賴的線上藝術品投資平臺
    近年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藝術品收藏交易行業逐漸走進人們視野,成為人人追捧的熱門行業之一;藝術品收藏,,是靈魂深處的交流,是個人眼界認知的體現,是人們精神文化消費主力,同時也是傳統文化與工藝的特殊物質載體。
  • DemoHealth醫療器械創新與投資論壇於CMEF期間成功舉辦
    如何為醫療健康領域的優秀創業項目提供孵化平臺則成為了一大難題,「醫療器械創新與投資論壇」應運而生。作為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中的亮點會議,由Demohealth主辦的「醫療器械創新與投資論壇」於2015年5月15日下午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成功舉辦。
  • 金雞獎電影投資高峰論壇舉辦 籤約影視項目200億
    金雞獎電影投資高峰論壇舉辦 籤約影視項目200億 時間:2020.11.2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柯諾
  • 孫國勝:藝術品金融是財富與精神的傳承
    長期的媒體工作,孫國勝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及現象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這也為未來他深度介入藝術品金融領域做了鋪墊。在上海浦東陸家嘴成功舉辦,來自銀行、保險、信託、家族辦公室、學術機構等各個領域的行業領袖就以「藝術與投資」、「傳承與配置」為主題,探討了類別細分下的藝術金融前沿問題。
  • 「一帶一路」強勢帶動「文化藝術品投資發展」進入井噴時期!
    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也促進了各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文化藝術產業正呈現出一種健康發展的趨勢。作為文化大國的中國,對文化藝術品市場的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文物藝術品由於其唯一性和稀缺性,隨時間具有市場價格的增值效果。無論是老版的人民幣,還是郵票,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價格從幾元漲到了今天的幾百萬。
  • 《五王醉歸圖》引爆藝術品市場,投資書畫收藏,京海墨韻為您指條明路!
    此後《五王醉歸圖》雖流傳有序,但長時間為海外藏家個人收藏,直到本世紀才公開現身。 多次以天價成交 《五王醉歸圖》由中國收藏家劉益謙夫婦創辦的上海龍美術館競得
  • 在未來幾年,不懂藝術品收藏將被邊緣化,成為隱形貧困人群
    隨著我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持續火爆,在未來幾年的時間當中,不懂藝術品收藏的人,將越來越被邊緣化,成為隱形貧困人口。因為藝術品收藏的優點非常明顯,那就是風險小、格調高、升值快,因而成為了很多投資者的不二之選,同時又因為樓市和股市的低迷,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藝術品投資市場,從側面上提升了藝術品的價值,抬高了藝術品收藏的門檻。
  • 中國古玩藝術品市場2020年-2021年將達到萬億,藝術品行業正式復甦
    2019年的古玩藝術品市場創造了不菲的成績,過千萬,過億拍品一直在持續增加,2019年是全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投資市場熱點多、期望多、變化的一年,藝術品投資市場的敏感性也空前增加,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較為敏感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