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變體魚頭紋彩陶碗 甘肅省博物館藏
魚紋細頸瓶 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館藏
魚紋彩陶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人面魚紋彩陶盆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張朋川
黃河彩陶的分布跨度長達5000多公裡,從產生到衰亡經歷5000年之久。由於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的不同,黃河彩陶圖案紋樣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題材內容豐富繁多,上及飛鳥,下至潛魚,神靈異獸,日月星辰,皆納入彩陶圖紋。紋樣浩繁無窮,各呈其妙,或清秀典雅,或華美繁麗;或爽朗明快,或掩映曲折;或動如春潮,或靜若寒山;或圖形質樸,或意象奇詭,可謂千姿百態,氣象萬千,蔚為大觀。
潛有多魚
魚類水族紋是半坡類型彩陶具有代表性的花紋,凡是半坡類型遺址都發現繪著魚紋的彩陶。半坡類型彩陶的魚類水族紋分布範圍很廣,東至山西西南部,西到甘肅東部,幾乎包括了整個渭河和涇河流域。在橫跨千裡的區域內,半坡類型彩陶魚紋成為各氏族共同推崇的紋樣,這是不同尋常的文化現象。
6500年前的渭河一帶,氣候比現在溫潤,雨量充沛,河水深廣,河中魚的數量和種類也較多。《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潛》記述:「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詩中提到的漆水和沮水都是渭河的支流,可見當時渭河的魚類是很繁盛的,因此生活在渭河流域的氏族人們對魚類情有獨鍾。
半坡類型彩陶的魚紋,不僅延續時間長,還清楚地呈現出由寫實的自然形紋樣演變為示意的幾何形紋樣的系列過程。
半坡類型彩陶早期魚紋,大多數為單獨紋樣,形象寫實。常以細而勻的直線畫出魚紋,也有少量的魚紋處理成黑色的影像。早期魚紋多選取正側面,這是表現扁平狀的魚的最佳角度,還完整無遺地畫出魚的頭、鰓、上鰭和下鰭、身、尾等部分,表現魚的形象時求全的心理。
經過長期繪製魚紋,魚的畫法逐漸程式化,造型愈來愈規整,魚的各部分被概括成幾何形,魚頭和魚身由直邊三角形組成,還以等量的陰陽三角紋表現魚身,黑色三角表現色深的魚背,白色三角表示白色的魚肚,表現手法十分簡練概括。
發展到半坡類型晚期,彩陶上出現了愈來愈多的魚的變體紋樣。魚紋頭部的變形程度最大,著意誇張吞噬食物的嘴部,上頜和下頜拉長,重頭外郭也相應變長。整個魚紋也變得細長,成為用弧條紋統一造型的上下對稱的紋樣。
在半坡類型彩陶魚紋的各種變體樣式中,最特殊的是將整個魚紋分解成各個局部的紋樣,用魚的具有特徵的某一部分示意性地表現魚。有的只表現魚的頭部,以兩個相對的三角形魚頭和兩個相對三角紋組成方形圖案。也有將魚頭圖像由中間向兩邊對稱地攤開,這種處理手法在現代人眼裡是匪夷所思的,但氏族人們經常剝製動物的皮張,看慣了攤開的左右對稱的獸皮狀,因此氏族畫工在圖案中也運用了左右對稱的攤開樣式。這種攤開式的處理手法也同樣運用於魚身紋,將分解出的魚身紋也變作左右對稱的花紋。
半坡類型晚期的彩陶圖案中,還出現了以兩個以上的相同魚紋的同一部分重置而形成雙關紋。有的以兩個魚頭共用一個魚身,成為左右對稱的魚的變體紋樣;有的分別以魚的各部分演變成幾何形花紋,再組合成幾何形圖案;還有的以幾個相同的幾何形變體魚紋的同一部分相重疊,成為二方連續的帶狀圖案或上下左右相連的四方連續圖案。這些由魚紋經過分解和複合而成的幾何圖案,不以真實描繪魚的形象為目的,彩陶上的魚紋只是載體,乃是通過彩陶上的魚紋來表示一定的含意,所以不必拘泥於魚的真實形態,只需示意地表現魚,能使氏族成員意會就行了。因此,半坡類型彩陶上的魚紋,以任何變體形式出現,都能被半坡部族的所有成員認同,而魚紋也成為氏族共同體的標誌性的徵紋。
半坡類型彩陶上的魚紋,經過近千年的演進,反映出從簡單到複雜、從具象表現到意象表現,從依照摹擬到設計創造的發展過程。半坡類型彩陶上,除去圖案化的魚紋外,也有繪畫性較強的魚紋。環繞腹部畫著四條遊動的魚紋,採取了自由的構圖布局,遊魚分別作蹦躍、騰挪、迴轉、俯衝狀,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遊魚的不同姿態。
人魚相寓
形象怪異的圓形人面,像從朦朧中初醒。雙眼眯縫或微睜,額角全染或部分染黑,頭頂上有尖角形或圓形髮髻。在嘴的兩側,合置著一對相向的魚。這就是半坡類型彩陶上神秘奇特的人面和魚相結合的花紋。
這種人面和魚相寓合的紋樣含意深奧難解,有著各種不同的詮釋。有的學者認為是漁獵活動在彩陶紋樣中的反映。從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幾百件骨制的魚叉、釣鉤和漁網上的石墜來看,漁獵生產仍在半坡氏族的經濟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覺得人面魚紋是表現人在噬魚,並且認為施加化妝的人面在口中銜魚,又在頭頂髮鬢邊緣插魚鰭狀裝飾,都是巫師裝扮的樣式,要通過巫術來祈求漁獵的豐收。
但另一些學者認為這種人面魚紋是圖騰紋樣,而不是人在噬魚。半坡類型彩陶人面紋中,有一形象寫實的人面紋,嘴兩邊的魚是置於臉龐之外的,看不出是在表現人噬魚。其餘的人面紋,嘴兩邊的腮部和魚頭的三角形的形狀相同,並且重置成雙關紋,是利用雙關紋巧妙地表現出魚與人親近相融,表示著魚寓於人的含意。
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一件彩陶片上,繪著更為奇特的人寓於魚的紋樣。殘存的圖紋為張著嘴的魚,魚頭的圓形外框中含有圓形人面,人面是寓於魚頭中的。半坡村出土的另兩件彩陶片上,也繪著簡化的魚頭和人面相寓的紋樣,一件在魚頭的中部有扁方形的人面,還有一件在魚頭紋樣中含有半個人面。這些人寓於魚的紋樣,顯然不是表現魚吃人,河魚吃人是絕不可能的,如果從原始宗教的角度去理解,應該是表現返祖於魚的意思。
綜觀半坡類型彩陶的魚與人面相結合的紋樣,既有寓人於魚又有寓魚於人的紋樣,人和魚的關係密不可分。既能相互託寓,表面形象又可相互轉換,這意味著人和魚是共同體的一對組成部分。這種特殊紋樣中的魚,是作為人格化的神出現的,具有氏族保護神的性質,因此魚類紋是半坡部族的主要圖騰紋樣。
中國古籍中還留存著以魚為始祖神的傳說,有周人的始祖后稷返祖為魚的記述。《淮南子·地形訓》載:「后稷壠在建木西,其人死復甦其半,魚在其間。」因此周人的始祖神和魚是可以互相託寓轉化的,這也表明人格化的魚類紋是圖騰紋樣。
由半坡類型彩陶人和魚相結合的紋樣,又發展出了魚和鳥頭、人面的複合紋樣。陝西武功出土的一件細頸壺上,繪著頭部特意加大的魚紋,在魚頭張大的嘴中含著一個圓睜著眼的鳥頭。這種違反自然規律的怪異的圖紋,依然可以解釋成寓鳥於魚的意思。
還有一種內涵更為複雜、形象更為奇詭的魚和人面、鳥頭的複合紋樣。陝西省臨潼區姜寨出土的一件半坡類型葫蘆形彩陶瓶上,繪著含有人面和鳥頭的方形魚頭紋。在瓶腹的兩側還繪著魚紋和魚身複合紋,可以看出魚紋是這些複合紋樣中的主體紋樣。
半坡類型彩陶除了魚紋佔主要地位外,還有蛙紋等水族動物紋樣。魚紋也有不同的種類和樣式,有嘴上帶須的鯉魚,有全身墨黑的烏魚,有齜牙咧嘴的猛魚,有身披巨鱗的龍魚,還有形形色色不同的魚。許多民族學資料表明,原始民族常以同一族類的不同支系的動物作為部族中不同氏族的圖騰。半坡類型彩陶上的人與魚相結合的紋樣和各種魚類水族紋,構成了半坡類型部族共同體的魚類水族的圖騰紋樣,形成了半坡部族的魚類圖騰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