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2020-12-24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變體魚頭紋彩陶碗 甘肅省博物館藏

  魚紋細頸瓶 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館藏

  魚紋彩陶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人面魚紋彩陶盆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張朋川

  黃河彩陶的分布跨度長達5000多公裡,從產生到衰亡經歷5000年之久。由於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的不同,黃河彩陶圖案紋樣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題材內容豐富繁多,上及飛鳥,下至潛魚,神靈異獸,日月星辰,皆納入彩陶圖紋。紋樣浩繁無窮,各呈其妙,或清秀典雅,或華美繁麗;或爽朗明快,或掩映曲折;或動如春潮,或靜若寒山;或圖形質樸,或意象奇詭,可謂千姿百態,氣象萬千,蔚為大觀。

  潛有多魚

  魚類水族紋是半坡類型彩陶具有代表性的花紋,凡是半坡類型遺址都發現繪著魚紋的彩陶。半坡類型彩陶的魚類水族紋分布範圍很廣,東至山西西南部,西到甘肅東部,幾乎包括了整個渭河和涇河流域。在橫跨千裡的區域內,半坡類型彩陶魚紋成為各氏族共同推崇的紋樣,這是不同尋常的文化現象。

  6500年前的渭河一帶,氣候比現在溫潤,雨量充沛,河水深廣,河中魚的數量和種類也較多。《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潛》記述:「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詩中提到的漆水和沮水都是渭河的支流,可見當時渭河的魚類是很繁盛的,因此生活在渭河流域的氏族人們對魚類情有獨鍾。

  半坡類型彩陶的魚紋,不僅延續時間長,還清楚地呈現出由寫實的自然形紋樣演變為示意的幾何形紋樣的系列過程。

  半坡類型彩陶早期魚紋,大多數為單獨紋樣,形象寫實。常以細而勻的直線畫出魚紋,也有少量的魚紋處理成黑色的影像。早期魚紋多選取正側面,這是表現扁平狀的魚的最佳角度,還完整無遺地畫出魚的頭、鰓、上鰭和下鰭、身、尾等部分,表現魚的形象時求全的心理。

  經過長期繪製魚紋,魚的畫法逐漸程式化,造型愈來愈規整,魚的各部分被概括成幾何形,魚頭和魚身由直邊三角形組成,還以等量的陰陽三角紋表現魚身,黑色三角表現色深的魚背,白色三角表示白色的魚肚,表現手法十分簡練概括。

  發展到半坡類型晚期,彩陶上出現了愈來愈多的魚的變體紋樣。魚紋頭部的變形程度最大,著意誇張吞噬食物的嘴部,上頜和下頜拉長,重頭外郭也相應變長。整個魚紋也變得細長,成為用弧條紋統一造型的上下對稱的紋樣。

  在半坡類型彩陶魚紋的各種變體樣式中,最特殊的是將整個魚紋分解成各個局部的紋樣,用魚的具有特徵的某一部分示意性地表現魚。有的只表現魚的頭部,以兩個相對的三角形魚頭和兩個相對三角紋組成方形圖案。也有將魚頭圖像由中間向兩邊對稱地攤開,這種處理手法在現代人眼裡是匪夷所思的,但氏族人們經常剝製動物的皮張,看慣了攤開的左右對稱的獸皮狀,因此氏族畫工在圖案中也運用了左右對稱的攤開樣式。這種攤開式的處理手法也同樣運用於魚身紋,將分解出的魚身紋也變作左右對稱的花紋。

  半坡類型晚期的彩陶圖案中,還出現了以兩個以上的相同魚紋的同一部分重置而形成雙關紋。有的以兩個魚頭共用一個魚身,成為左右對稱的魚的變體紋樣;有的分別以魚的各部分演變成幾何形花紋,再組合成幾何形圖案;還有的以幾個相同的幾何形變體魚紋的同一部分相重疊,成為二方連續的帶狀圖案或上下左右相連的四方連續圖案。這些由魚紋經過分解和複合而成的幾何圖案,不以真實描繪魚的形象為目的,彩陶上的魚紋只是載體,乃是通過彩陶上的魚紋來表示一定的含意,所以不必拘泥於魚的真實形態,只需示意地表現魚,能使氏族成員意會就行了。因此,半坡類型彩陶上的魚紋,以任何變體形式出現,都能被半坡部族的所有成員認同,而魚紋也成為氏族共同體的標誌性的徵紋。

  半坡類型彩陶上的魚紋,經過近千年的演進,反映出從簡單到複雜、從具象表現到意象表現,從依照摹擬到設計創造的發展過程。半坡類型彩陶上,除去圖案化的魚紋外,也有繪畫性較強的魚紋。環繞腹部畫著四條遊動的魚紋,採取了自由的構圖布局,遊魚分別作蹦躍、騰挪、迴轉、俯衝狀,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遊魚的不同姿態。

  人魚相寓

  形象怪異的圓形人面,像從朦朧中初醒。雙眼眯縫或微睜,額角全染或部分染黑,頭頂上有尖角形或圓形髮髻。在嘴的兩側,合置著一對相向的魚。這就是半坡類型彩陶上神秘奇特的人面和魚相結合的花紋。

  這種人面和魚相寓合的紋樣含意深奧難解,有著各種不同的詮釋。有的學者認為是漁獵活動在彩陶紋樣中的反映。從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幾百件骨制的魚叉、釣鉤和漁網上的石墜來看,漁獵生產仍在半坡氏族的經濟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覺得人面魚紋是表現人在噬魚,並且認為施加化妝的人面在口中銜魚,又在頭頂髮鬢邊緣插魚鰭狀裝飾,都是巫師裝扮的樣式,要通過巫術來祈求漁獵的豐收。

  但另一些學者認為這種人面魚紋是圖騰紋樣,而不是人在噬魚。半坡類型彩陶人面紋中,有一形象寫實的人面紋,嘴兩邊的魚是置於臉龐之外的,看不出是在表現人噬魚。其餘的人面紋,嘴兩邊的腮部和魚頭的三角形的形狀相同,並且重置成雙關紋,是利用雙關紋巧妙地表現出魚與人親近相融,表示著魚寓於人的含意。

  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一件彩陶片上,繪著更為奇特的人寓於魚的紋樣。殘存的圖紋為張著嘴的魚,魚頭的圓形外框中含有圓形人面,人面是寓於魚頭中的。半坡村出土的另兩件彩陶片上,也繪著簡化的魚頭和人面相寓的紋樣,一件在魚頭的中部有扁方形的人面,還有一件在魚頭紋樣中含有半個人面。這些人寓於魚的紋樣,顯然不是表現魚吃人,河魚吃人是絕不可能的,如果從原始宗教的角度去理解,應該是表現返祖於魚的意思。

  綜觀半坡類型彩陶的魚與人面相結合的紋樣,既有寓人於魚又有寓魚於人的紋樣,人和魚的關係密不可分。既能相互託寓,表面形象又可相互轉換,這意味著人和魚是共同體的一對組成部分。這種特殊紋樣中的魚,是作為人格化的神出現的,具有氏族保護神的性質,因此魚類紋是半坡部族的主要圖騰紋樣。

  中國古籍中還留存著以魚為始祖神的傳說,有周人的始祖后稷返祖為魚的記述。《淮南子·地形訓》載:「后稷壠在建木西,其人死復甦其半,魚在其間。」因此周人的始祖神和魚是可以互相託寓轉化的,這也表明人格化的魚類紋是圖騰紋樣。

  由半坡類型彩陶人和魚相結合的紋樣,又發展出了魚和鳥頭、人面的複合紋樣。陝西武功出土的一件細頸壺上,繪著頭部特意加大的魚紋,在魚頭張大的嘴中含著一個圓睜著眼的鳥頭。這種違反自然規律的怪異的圖紋,依然可以解釋成寓鳥於魚的意思。

  還有一種內涵更為複雜、形象更為奇詭的魚和人面、鳥頭的複合紋樣。陝西省臨潼區姜寨出土的一件半坡類型葫蘆形彩陶瓶上,繪著含有人面和鳥頭的方形魚頭紋。在瓶腹的兩側還繪著魚紋和魚身複合紋,可以看出魚紋是這些複合紋樣中的主體紋樣。

  半坡類型彩陶除了魚紋佔主要地位外,還有蛙紋等水族動物紋樣。魚紋也有不同的種類和樣式,有嘴上帶須的鯉魚,有全身墨黑的烏魚,有齜牙咧嘴的猛魚,有身披巨鱗的龍魚,還有形形色色不同的魚。許多民族學資料表明,原始民族常以同一族類的不同支系的動物作為部族中不同氏族的圖騰。半坡類型彩陶上的人與魚相結合的紋樣和各種魚類水族紋,構成了半坡類型部族共同體的魚類水族的圖騰紋樣,形成了半坡部族的魚類圖騰的圖譜。

相關焦點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
  • 彩陶|魚和鳥的故事
    魚紋和鳥紋是仰韶時期兩種重要的彩陶紋飾題材,前者是半坡文化最鮮明的標誌,後者在廟底溝文化中極其常見。半坡人熱衷於在陶器上描繪魚紋,各式各樣的魚紋彩繪反映出半坡先民對「魚」的痴迷;廟底溝人卻更偏愛「鳥」,鳥紋彩陶、鳥形陶器無不彰顯「鳥」在廟底溝文化中的地位。
  • 彩陶|為心中的神靈綻放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我們現在給出的解釋答案有二十多個,也許其中有一個是正確的,但對於它的論證卻真的很不容易。 陝西西安出土半坡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我們解讀彩陶,一般會就某一件彩陶的圖案找出一些可能的解釋,見仁見智,缺乏全面了解。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2011年11月8日,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半坡遺址發掘主持人,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在河南省澠池縣召開的「仰韶和她的時代——紀念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看到該「鳥龍」紋彩陶盆後,非常興奮地說「龍的形象,在仰韶文化遺存中出現,是情理之中的事。仰韶文化是華夏文明賴以奠基的主體文化,而這個主體文化是以龍為圖騰的炎黃部族創造的。」
  • 在國博看展覽|甘肅彩陶科普貼:帶您一睹藏在紋飾裡的奧秘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燒制出了中國北方第一批彩陶。之後,彩陶廣泛出現在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遊甘肅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了5500年,包含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
  •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嗎?
    不僅反映了人的對自然界萬物的熱愛,而且也體現了這一時期彩陶藝術的最高境界。(大地灣先民生活場景)魚紋是仰韶文化中標誌性的紋飾,各地仰韶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如西安半坡遺址中描繪動物形象的紋飾多,其中以魚紋最多,最有代表性。它不僅數量多,變化大,而且生動逼真。
  • 仰韶彩陶坊廣受追捧,為鄭州夜經濟乾杯!
    本月初,仰韶酒業在線上發起了「彩陶坊杯」打卡夜市挑戰賽,消費者拍攝帶有彩陶坊產品的夜市消費場景照片參加比賽,最高獎是價值1598元的彩陶坊天時·月亮酒2瓶。而在線下,在全省各地一些知名夜市上的餐桌上,彩陶、魚紋、葫蘆瓶、曼妙五人廣場舞等,如一個靈動的身影,成為夜市經濟中的一個「網紅」。
  • 中國白酒的陶醉之美:7000年時光釀一瓶彩陶坊!
    而在仰韶彩陶坊酒中可以解釋為酣暢的醉飲彩陶瓶裡的陶香美酒。仰韶彩陶坊酒因陶而生,因酒而醉,因醉而美。它如精美藝術品的外觀上蘊含著仰韶7000年的文化,在遇到酒的一剎那,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氤氳而出的酒香與陶香令人流連忘返,如痴如醉......
  • 紀連海開了一瓶彩陶坊天時酒,頓時火了一把
    手一懶,讓助理給開了一瓶酒,沒想到的是,居然開了一瓶仰韶酒業出品的53°彩陶坊天時酒,好喝是好喝了,可是內心真是捨不得啊!實話說,論酒瓶,彩陶坊是最有文化的,真的對得起「仰韶」二字,對得起七千年前仰韶先民!陶泥發酵、陶甑蒸餾、陶壇儲存、陶瓶盛裝的『四陶工藝』,也讓世人品味到了中國白酒的『精髓』: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紀連海,何許人也?
  • 仰韶文化陶器主要呈紅色也被稱作彩陶文化
    這種發跡於黃河流域的一種原始文化,解決了仰韶文化起源的問題。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盆仰韶村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了該遺址含有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係。第一期文化,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第二期文化屬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晚期遺存;第三期文化屬河南龍山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第四期文化為河南龍山文化的三裡橋類型。
  • 豫酒文化行——彩陶坊天時名家講壇鄭州舉行,羅援開講
    「彩陶坊家族」的展臺,因獨特的彩陶元素,顯得更加引人注目,高端產品「彩陶坊天時日月星」、次高端產品「彩陶坊地利洞藏」、中高端產品「彩陶坊地利」等,悉數亮相、個個驚豔,經典的彩陶紅、神秘的天象紋、曼妙的五人「廣場舞」、奇特的尖底瓶
  • 馬蒂斯的《舞蹈》與中國的彩陶紋盆
    儘管馬蒂斯《舞蹈》的創作受到了古希臘瓶畫的影響,但我更覺得他靈魂裡似乎中國的彩陶紋盆的圖案。我國青海馬家窯文化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有驚人的相似,兩者在構圖的處理、線條的運用、色彩的單純,及作品體現的動勢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足見馬蒂斯對東方藝術的偏好和向東方傳統造型觀念的靠攏。主題紋樣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場面組成。每組五人,手拉手跳舞,排列整齊,動作協調,面向左側,兩腿略有彎曲,呈踏歌狀,下體的尾飾甩向左側。場面歡快熱烈,描繪簡略稚拙,卻又清晰動人。
  • 國寶探秘:小口尖底瓶——彩陶坊天時為何走紅高端消費?
    讓人振奮的是,傳承7000年仰韶文化的仰韶酒業,推出的匠心之作彩陶坊天時日月星,再次入選拜祖大典的供奉用酒。若加上去年今年彩陶坊天時日月星的入選,已經是連續第七年入選拜祖大典供奉用酒了。這對仰韶酒業來說,不僅是品牌上的巨大認可,更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 解讀魚紋葫蘆瓶:產品裂變,從創新中問道——彩陶坊地利洞藏酒
    除了國色天香的牡丹外,作為一種河南特色,仰韶彩陶坊,也在洛陽市場迅速走紅,與牡丹一起形成「黃金搭檔」,於花會期間,賺足了人氣。尤其,讓人期待的是,仰韶酒業剛剛上市的戰略新品彩陶坊地利洞藏,也趕在牡丹花會前,如仙女散花般,迅速鋪遍了大街小巷。牡丹、彩陶坊,一個是洛陽名片,一個是河南名片,一個是傾國傾城之國花,一個是醉美的河南特色。
  • 仰韶彩陶坊傾力支持的《不是鬧著玩的3》將在3月24日上映
    讓廣大觀眾驚喜的是,繼《不是鬧著玩的》《就是鬧著玩的》後,由仰韶彩陶坊特別贊助的《不是鬧著玩的3》,將於3月24日由優酷獨家播出。從劇組獲悉,在《不是鬧著玩兒的3》劇中,以匠心精神走紅仰韶彩陶坊酒彩陶坊攜手喜劇電影,致敬以工匠精神無論是《不是鬧著玩的》劇組對河南鄉村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工匠攝製,還是仰韶彩陶坊釀酒的九道工序、八十一個質控點,都是以匠心鑄精品取得了社會認同。作為豫酒領軍品牌,仰韶酒業將7000年仰韶文化與現代釀酒技藝進行了完美融合,成功研發出了中國白酒第十三種香型——中華陶融香型。
  • 半坡遺址:記錄6000多年前史前人類生活景象的博物館
    半坡遺址上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在我國眾多的博物館中,這也是最早介紹史前人類生活形態的博物館。大約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半坡氏族是怎樣生活勞動的呢,在這裡你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還有婚姻狀況和風俗習慣等,而且這個博物館就是建在這個巨大的遺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