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正是開學季,陝西省延安市拓先生夫婦的孩子花了錢卻沒有學上,而且不光是拓先生的孩子,還有多名延安孩子都面臨著沒學上的情況。
原來,拓先生的孩子今年面臨著幼升小的問題,但是他們家的住址並不在心儀的學校學區之內。恰好,在該市水保集團上班的楊某自稱,有能力幫孩子辦上學一事,並且有成功的先例。於是拓先生夫婦二人於七月份開始準備"上學"要用的資料,並給楊某轉帳4.5萬餘元。
但直到八月底,孩子上學的事情還是沒有消息,眼看別的孩子已經入學,拓先生的孩子卻連原來學區內的學校都無法入學。
據了解,楊某欺騙了多名家長,累計索要"上學費"達一百餘萬元,目前楊某遭到了多名家長的聯名舉報,當地公安局已經刑拘了一名嫌疑人。
拓先生夫妻等20多位家長之所以上了騙子的當,其實是因為"名校情節"在作祟,這也是大多數國人的一個心理情結,認為孩子必須從小就開始讀"名校",把名校作為首選目標。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都有不少家長受騙的原因,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目標學校,不惜"走後門",心甘情願為此付出大量金錢代價。這樣的"升學擇校焦慮"已經影響到越來越多的家長群體,與此共生的"學區房"問題、私立學校等問題也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但上了名校,所有問題就會真的迎刃而解嗎?
事實上,從南京市的高中升學率來看,就算上了名牌初中,順利升至重點高中的學生還是不足百分之三十,上了一所名校,並不代表就為升學開了"綠燈",名校和家長所設想的"美好未來"並不掛鈎。反之,家長的焦慮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這反而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除此之外,"名校情節"往往還伴隨著"天價輔導班"等問題,名校內競爭壓力很嚴重,一些爭強好勝的家長會給上了名校的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由此也會產生更加嚴重的經濟壓力,長此以往將會造成惡性循環。
雖然家長讓孩子上名校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難道名校就一定等於好成績嗎?要知道,最好的教育不只來自於一個出名的學校,原生家庭的言傳身教才會給孩子造成最深刻的影響。
要想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家長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託於學校,認為上了名校就能一帆風順。教育當然應該得到重視,但是應該在家長的能力範圍內進行評估,將能利用的資源作用最大化。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優質教育。
家庭教育還體現在為孩子選擇輔導班上,有能力的家長完全可以在家裡自行輔導孩子的學習,這樣既能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能實時了解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動向,並不會比盲目報輔導班產生的效果差。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該全力跟上孩子的成長過程,做到不過度參與,但也不缺席。部分家長打著"賺錢"的名義,雖然提供了優越的經濟基礎,卻也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不僅沒有做到雙方互相理解,反而有可能助長孩子的叛逆心理。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應該在重視學校教育的同時也不放鬆家庭教育,尋找最適合孩子的教育學方法。一昧追求"名校"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