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症」,是許多父母和孩子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被口頭「診斷」為多動症的經歷——但凡調皮搗蛋或是學習不專心,爸媽批評時總會帶上一句:「你是有多動症嗎?!」
俞成效老師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邱隘實驗小學603班的班主任。前幾天,俞老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篇隨堂作文,根據關鍵詞,寫一寫自己的苦惱,要求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因為寫的是自己的感受,青春期的孩子又有不少苦惱要傾訴,文章寫得都很真實,俞老師也看到了孩子們對內心世界的剖析。
但最令俞老師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在作文裡自稱「得了多動症」的小男孩:
都是好動惹的禍
我是一個有「多動症」的小學生,不論走到哪兒我都是閒不住,坐不住。
中午,到了食堂,最(雖)然手在動著,可是腳就是痒痒(的),似乎想要自己跳一段踢踏舞。我強忍著,最終還是沒忍住腳,自己跳起舞。(結果)踢到了前面的XXX,被檢查人員發現,唰的一下,十分班級分沒了。
上副課時,不管室內還是室外,都管不住(自己)。上課時也因為做小動作而沒聽課,叫我回答問題時,「一問三不知」,導致成績上不去,作業全是叉,字寫不乾淨,每天作業重做,根(跟)個傻子一樣。現在每天去幾次老師辦工(公)室。
寫作業時,我的多動症又犯了,手不斷地做小動作,腳不斷地(抖)動,被XXX發現說:「XXX,你抖什麼抖,你當你是大老爺啊!」
第二天早上是周六,我媽要上一天的班,我爸要做早班,家裡只剩下我一個人。呆在家裡挺無聊的,不如找幾個同學玩會《王者榮耀》吧。於是,我叫上班裡的幾個大神一起玩。玩著玩著,多動症又犯了。走來走去撞到了餐桌,桌上的飯菜全都掉到了地上,碎了個西(稀)巴爛,導致家裡被我弄得一塌糊塗。回家肯定少不了一頓竹筍燒肉。
窗外的雨唰唰得(地)下著,狂風在怒吼,在咆哮,雨點重重地打在窗上。樹葉被吹掉了不少。我躺在床上,後悔地想著:都是好動惹的禍。
看完這篇作文,俞老師一時間百感交集——
要知道,這孩子雖然調皮,經常在課堂上坐不住,但並沒有被正式診斷為多動症。他之所以覺得自己「有多動症」,更多是被周圍人貼的標籤影響。
「有的孩子僅僅是注意力無法集中,或者比較調皮搗蛋,難以獨立完成作業,卻被簡單貼上諸如『多動症』的標籤,把孩子所有缺憾歸咎於此。好像有了這個結論,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俞老師分析,「久而久之,可能連孩子自己也接受了這個標籤。」
俞老師從一年級開始帶班,這個男生的確從小就挺調皮,寫作業時稍有空暇就忍不住撥弄指甲,玩文具,導致作業拖拉,質量不高。因此沒少受到老師的批評,父母的責備。
「孩子調皮、不聽話,是成長中很自然也很常見的現象,教育時自然引導就可以,我很不贊成『貼標籤』來解決教育中的問題。」俞老師說。
所以當他看完男生的作文時,第一反應是驚訝,但之後俞老師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之中:
「批改這篇作文之前,學生從沒和我談起過這個話題,我也沒想到他認為自己得了『多動症』。但是當我一字一句地把作文看完後,我的眼眶就溼潤了。作為班主任我很愧疚,可能之前師生交流還停留在表層,忽視了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如果可以早點發現他的苦惱,就可以在他成長中更早地給予幫助。」
在俞老師看來,這個男生雖然不擅長交際表達,也不太與人交流,但其實很熱心:疫情期間主動拿來家裡的酒精給教室消毒,給班裡養著的小金魚準備飼料,這些小細節都讓俞老師記憶深刻。「大人們指責孩子為什麼不乖,為什麼總是作對,但就像男生作文裡寫的,其實孩子內心也是向好的,他們只是在成長中,很多時候還控制不住。」
「其實,無論是不是病理上的多動症,每一個特別的孩子,他們內心的真實世界,到底有多少人關心?有多少人其實避之唯恐不及,不願意或是不屑或是害怕去和這些孩子心對心地交流。」俞成效老師不無感慨地說,「他們的世界,或許我們真的不懂。」
男生的這篇作文,俞老師給出了95分,相比男生平時的作文成績,這的確是他的一個高分。「雖然文中有不少錯別字,但95分不是『鼓勵分』,這是他應該得到的成績,因為這篇作文寫得很真實,描寫也很到位。」俞老師非常認真地批改了這篇作文,完全以作文評改的標準來提出修改意見,撰寫教師評語。
「我就是要淡化他的這種意識,幫他撕掉這張標籤,讓他重新定位自己。」俞老師說,「不刻意去迴避,也不刻意去強化,通過無意識關注、習慣矯正等方式引導孩子走出負強化的誤區。」
作為寧波市婁冬芳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一員,俞成效老師一直很關注班級文化建設和特殊學生的幫扶。他所帶的603班有個十分溫暖的名字——「南瓜屋」。而在「南瓜屋」外面,還有個小小的「南瓜農場」,最近,俞老師就讓這個小男生擔任農場的管理員。
花木箱子裡幾叢小綠葉破土而出,密密挨挨擠在一起,這是男生精心照顧的小青菜。
「讓他去擔任管理員,照看蔬菜的同時,慢慢鍛鍊他的自控能力。」俞老師解釋了自己的用意,批改完作文後,他並沒有找來男生,直接做傳統的面談交流,而是以無意識關注的方式,慢慢幫孩子擺脫負面情緒。「等他開始發現自己的進步,我也會進一步溝通,引導他最終擺脫標籤。」
俞老師說,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學業壓力的增大,他突然發現,有時老師們在匆匆前行的時候,卻忘了停下來觀照孩子的內心,忘了蹲下身去傾聽生命拔節的足音。
有感於此,俞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發送的一則推文,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我發這個朋友圈,是希望更多的老師能夠一起來幫助這些孩子,希望社會能給這些孩子更多的寬容,當然,也是想時時提醒自己不忘教育初心。」俞老師說。
鹿姐姐順便給爸媽們做一個小科普,到底什麼是「多動症」:
「多動症」,學名叫「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兒童期常見的一類發育障礙。人群佔比 3%~10%,男女比為4:1。目前認為是遺傳、環境、家庭和心理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具體表現,包括——
注意缺陷,常常在聽課、做作業時難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常因粗心發生錯誤,做事拖拉,容易丟三落四。
活動過多,小動作多,亂跑或攀爬,難以從事安靜的活動或遊戲,一天忙個不停。
行為衝動,做事不顧後果、憑一時興趣行事,為此常與同伴發生糾紛。學習困難,聽課效果、完成作業的速度和質量差,致使學業成績常常與其智力不符。
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精細動作、協調運動、空間位置覺等發育較差,少數伴有語言表達能力差等問題。
品行障礙,表現為攻擊性行為,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規範及社會準則的行為,如說謊、逃學、離家出走等。
……
杭州下城區學能拓展培訓學校教學總監呂敏表示,孩子天性好動,但多數並不是「多動症」。即便真遇上這類情況,在醫院確診後,可以進行治療,也可以在專業機構進行幹預改善訓練。盲目給孩子「貼標籤」,會適得其反。
各位父母遇到孩子調皮搗蛋
請一定要「口下留情」
來源:升學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杭州市周慧班主任工作室
【來源:半島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