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行走在沼澤間的怪物,綠色的身軀巨大、醜陋、孤獨。自1971年第一次登場以來的四十多年間,他已經成為DC魔法系、自然系最重要的英雄之一。他的個人漫畫系列前後出版過5個volume,加起來有兩百多期,其中阿蘭·摩爾編劇時期的系列多次再版;他曾改編過兩部電影和一部劇集,並在近來宣布拍攝由溫子仁擔任監製的新劇集;他在多個其它角色的個人刊登場;今年的電影《湮滅》導演亞歷克斯·嘉蘭稱這部電影受到的最大影響來自《沼澤怪物》(摩爾時期)……作為一個外形駭人、設定陳腐的角色,沼澤怪物散發出的生命力讓人意外——他本該默默無聞地消失在漫長的主流美漫史裡,但是他沒有。因為他遇到了偉大的創作者,並擁有一個偉大的系列。
隨著國內引進由阿蘭·摩爾編劇《沼澤怪物》(摩爾編劇時期是公認的系列最佳),更多讀者得以有更便捷的方式接觸這個偉大的系列。一直以來,《沼澤怪物》的討論熱度都遠比它的歷史地位低。不是說它被低估,事實上它在各種主流美漫的經典評選中向來都在前列。它是摩爾在美國成功的開端,改變了整個美漫行業……它的討論熱度低在於其年代比較久,且閱讀難度大。
但毫無疑問,《沼澤怪物》是偉大的作品,這份偉大如果放在商業連載漫的語境上,會更為直觀。它對整個行業造成的巨大影響成為了美漫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原來是為《沼澤怪物:第二卷》寫的書評,但很多東西延伸太多,索性總結一下《沼澤怪物》的歷史。以及交待摩爾接手系列前的人物關係及主要故事,這點也是造成閱讀困難的原因之一,合訂本只收錄了摩爾編寫的故事,但摩爾是中途接手,在當年的情況下是默認讀者了解之前發生過的故事的。
因為後浪會繼續出版摩爾編劇的後面幾本,所以本文大致到《沼澤怪物:第二卷》(v2 #28-34)為止。
全文較長,大概一萬三千多字。中文圖源由後浪漫提供,英文圖源來自網絡。
一、1972—1976,Volume 1,最初的沼澤怪物:
沼澤怪物的初次登場——和那個年代眾多角色一樣——是在一本合集性質的漫畫雜誌上,那是1971年《秘密之屋》第92期(House of Secrets #92),由萊恩·韋恩(Len Wein)和伯尼·賴特森(Bernie Wrighterson)聯合創作。故事講述一個科學家因為被覬覦自己妻子的助手所害,隨後在沼澤重生成為怪物,並回到自己的住宅進行復仇。雖然這是一個老套的復仇故事,但經過韋恩華麗的文字,賴特森陰森的筆觸,賦予漫畫一種悲傷的哥德式氛圍。這個故事後來在1985年的進行了重印(這期收錄在合訂本的第二本,也就是中文版的《沼澤怪物:第二卷》,後面會再提到)。
在這個僅僅八頁的短篇裡,這個不幸的主角並非後來我們熟悉的亞歷克·霍蘭(Alec Holland),而是亞歷克斯·奧爾森(Alex Olsen)。故事發生的時間也不是現代,而是世紀之交(原作並沒明確提到,單從畫面顯示的信息看更接近世紀之交。後來摩爾也將這段故事發生時間定為世紀之交)。這個故事也僅僅是一個獨立的短篇,故事並沒有延展性。從另一個角度說,再給予奧爾森更多的後續故事,都會弱化這個短篇的悲劇感和宿命感。可以看出,韋恩跟賴特森並沒打算將沼澤怪物做成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僅僅是出現在《神秘之屋》以及《秘密之屋》的眾多角色之一。
但沼澤怪物出現的這期《秘密之屋》獲得了巨大成功,該刊甚至超過了《超人》《蝙蝠俠》成為當月銷量冠軍。這樣看來。隨後在1972年推出的個人刊就是順水推舟的事了。這套個人刊繼續由韋恩編劇,賴特森作畫。這次的主角,就是後來最為人熟知的沼澤怪物——亞歷克·霍蘭。該刊從1972年開始,1976年停刊,雙月刊形式,共連載了24期。這一版通常被稱為Volume 1(後面簡稱V1)。其中,萊恩·韋恩編劇了前13期,賴特森只參與了前十期。後面大部分編劇工作由大衛·米什萊恩(David Michelinie,負責#14-18, 21-22。他是除斯坦·李外寫《超凡蜘蛛俠》最多期的編劇,另外他還是漫威毒液、模仿大師等角色的聯合創造者之一)和格裡·康韋(Gerry Conway,負責#19-20, 23-24。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格溫·史黛西之死》)負責,而繪畫則由內斯特·雷東多(Nestor Redondo,菲律賓畫師)負責(還有其他畫師,不過都只是負責單期)。
第一期交代了沼澤怪物的起源:亞歷克·霍蘭與妻子琳達是一對科學家,他們正著手研究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植物藥物,為此政府讓他們去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進行實驗,並派了馬修·凱布爾(Matthew Cable,也用Matt馬特來稱呼他)來保護他們。與此同時,一夥不法商人得知了這個藥物的存在,他們想得到這些藥物。由於霍蘭不接受他們金錢誘惑,他們決心毀了霍蘭與這個實驗(就是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的老套反派思想……)。於是他們打暈了霍蘭,在他的屋子安裝上炸彈。在霍蘭醒來後,他來不及逃跑,他帶著燃燒的身體衝進了沼澤中,在此死去。並在沼澤中重生,成為沼澤怪物。之後那夥不法商人趕盡殺絕,謀殺了霍蘭的妻子琳達。在憤怒之中,變成沼澤怪物的霍蘭進行了復仇。
這一期開啟了沼澤怪物的故事,並在最後一頁引入了安東·阿肯(Anton Arcane)——沼澤怪物的頭號反派。
在沼澤怪物完成復仇後,安東·阿肯正窺視著他的一切。並讓他的奴僕——這些用屍體製造出來的「非人類」(Un-men),把沼澤怪物帶到他的面前。
第二期一上來,沼澤怪物就遇到了一群「非人類」的襲擊,並被帶去一個蒼老的男人面前。
這是沼澤怪物系列第一反派——安東·阿肯的第一次正式出場,此時的他還保留人類的外形。未變成後來比較熟知的噁心腐屍形態。
阿肯以「使霍蘭重新變回人類」為理由,誘惑沼澤怪物做一個魔法儀式。
不出意料,阿肯欺騙了沼澤怪物。他並非為了幫助霍蘭尋回自己的人類肉體,而是想讓日漸衰老的自己獲得永恆的身體和力量,以完成復仇(他仇恨那個驅逐他的村莊)。
這一期最終以霍蘭偷聽到阿肯的計劃並破壞了魔法儀式告終。
沼澤怪物系列另一個最重要的角色、系列的女主角——阿比蓋爾(Abigail Arcane,通常簡稱為阿比)在第三期初次登場。
保護霍蘭一家失敗的馬修·凱布爾,在於非法商人手下的對抗中被沼澤怪物所救。他決定調查沼澤怪物的身份(另一方面是調查殺害霍蘭一家的兇手)。在調查過程中,他認識到一個白髮女人,她就是阿比。在此期間,馬修和阿比互生情愫。阿比是安東·阿肯的侄女,她也把安東·阿肯視為自己唯一活著的親人。但她不知道的是,安東將她父親格裡高利(Gregori Arcane)變成了「拼縫人」(Patchwork Man)。
拼縫人還保留著生前的一些記憶,當他見到阿比時,喚起了他對女兒的愛,他想以自己的方式保護女兒。於是他襲擊了與阿比同行的馬修,並把阿比帶回安東的城堡裡。在路上,他遇到了沼澤怪物,沼澤怪物以為他是想傷害他抱在懷中的女人,於是與他展開搏鬥。但就在阿比將要墜落懸崖時,這兩個怪物合力救下了阿比。拼縫人為了救阿比,自己掉下了懸崖。阿比在那一瞬間認出了那是她的父親。
從之後的故事來看,阿比具有特殊的感知能力。她和沼澤怪物的第一次相遇,便是被他所拯救。因此她一直堅信沼澤怪物是善良的。從一開始,阿比的存在就代表著沼澤怪物仍未失去的那部分人性。
貫穿整個系列的幾個人物——沼澤怪物亞歷克·霍蘭、阿比、安東·阿肯(他在V1還沒確立頭號反派的地位)、馬修·凱布爾(可以把戲份比較少的琳達·霍蘭也算上),在《沼澤怪物》V1前三期陸續登場。V1的主線一句話總結,就是沼澤怪物各種救阿比和馬修。這一版沼澤的整體風格偏哥德式恐怖故事,有大量的狼人、女巫等超自然元素。阿比和馬修總是會遇到各種奇怪的麻煩。
V1最迷人的地方之一,無疑是伯尼·賴特森的繪畫。這位恐怖繪畫大師筆下的陰影塑造出的強烈深邃的黑暗,奠定了沼澤怪物系列的視覺基礎。
雖然《沼澤怪物》V1多少會有時代局限,但也不乏精彩故事。如第六期《發條驚魂》(A Clockwork Horror)講述沼澤怪物無意中來到一個小鎮,在這他看到了亞歷克·霍蘭與琳達。這個小鎮上的美好生活,似乎是他如果沒被謀殺該有的樣子。雖然之後揭示,小鎮上的人,除了「市長」,都是被製造出來的機器人。但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成為後來阿蘭·摩爾重塑沼澤怪物的靈感來源之一。
第八期《13號隧道的潛伏者》(The Lurker in Tunnel 13)則是一個克蘇魯風的故事: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隱藏著一個可怕的秘密。在村莊的底下,有個巨大的怪物M'nagalah(來源於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
從對後來系列的影響來看,萊恩·韋恩奠定了沼澤怪物的故事類型——超自然恐怖漫畫。奠定了人物關係——阿比和馬修成為了戀人,他們和沼澤怪物成為朋友並相信他就是亞歷克·霍蘭。雖然在這一版裡安東·阿肯還未真正意義上的成為沼澤怪物宿敵,但他已經表現出這個潛力(V1裡故事間相對獨立,少有多次重複出現的反派)。在第十期裡,安東的外形變成一個巨大的腐屍狀。他在第二期結局掉落懸崖後,被他的非人奴僕所救,並施以他曾對它們做過的手術——讓他以屍體拼接而成的新身體復活。
在V1中,沼澤怪物大部分情況下都因為不習慣控制新的器官而無法直接說話。直到第13期,馬修希望拯救被官方囚禁的沼澤怪物,試圖和他對話。此時沼澤怪物終於說出了他的第一句話「我……是……亞歷克·霍蘭……」
第13期也是韋恩編劇的最後一期,這期中,阿比和馬修真正確定了沼澤怪物就是亞歷克。但韋恩筆下的沼澤怪物始終是孤獨、悲劇的——一如最初發表在《秘密之屋》裡那僅僅只有八頁的短篇。就算他有朋友,也只能獨自承受自己的命運。在這期的最後,韋恩還致敬了一把那個短篇。讓沼澤怪物重複那段充滿憂傷的內心獨白。「如果我還能哭——一定會哭出來!(If tears could come——they would!)」
第13期之後,阿比和馬修以為沼澤怪物已死。而沼澤怪物不想讓他們受連累,決定獨自漂泊。
至於之後的11期可看作是前半部分的延伸。從故事到繪畫都保留著和韋恩與賴特森近似的風格。故事的後期偏科幻,最後甚至讓亞歷克·霍蘭變回人類。系列在第24期後突然被砍。在24期的結尾,甚至還寫著下一期會與鷹俠聯動。這說明這刊是中途被砍的(這事在商業美漫裡太常見了),原因當然是銷量太低。
從整體來說,《沼澤怪物》V1不失為那個時代恐怖連載漫的出色代表。雖然沒有如果,但有時我們總是好奇,如果《沼澤怪物》僅僅只有初始短篇和這24期,這個巨大的綠色植物怪會被後來的漫畫讀者遺忘嗎——和眾多在漫畫行業中匆匆出現的超級英雄\反派一樣?
二、1982—1984,Volume 2,復活刊,摩爾前的沼澤怪物:
1976年被砍後,沼澤怪物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82年,導演韋斯·克雷文(Wes Craven)看中這個角色,並籌劃拍一部低成本恐怖片。這是在克雷文拍出恐怖史經典《猛鬼街》的兩年前。這版《沼澤怪物》電影即使是按那個年代的標準來看,製作也是很粗糙。不出意料的,這部電影失敗了。
美國的電影行業和漫畫行業有很多相似之處,有著太多被生產出來後經不過時間的考驗,很快淡出人們的視野的作品。《沼澤怪物》漫畫V1是這樣,電影也是這樣。
但電影行業和漫畫行業不同的地方在於,電影行業投入的資本要多很多倍,獲得的關注度也如此。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當某個美漫角色要被拍成電影時,總會伴隨著他\她\它的新刊。為電影造勢,也借電影的熱度賣書。這類新刊通常更多為電影服務,角色的設定更接近電影。
在電影上映後的三個月,新的《沼澤怪物》刊開始以月刊形式發行,並命名為《沼澤怪物傳奇》(The Saga of Swamp Thing),後來這一套刊被稱為V2。
據說早在1978年就有復活沼澤刊的計劃,但遇上當時「DC內亂」(DC Implosion),這段期間DC砍掉了眾多連載。像沼澤怪物這樣的小IP當然提不上議程。所以直到克雷文的電影出來沼澤怪物才迎來復活刊。
V2中,萊恩·韋恩不再參與編劇,而是擔任編輯。新編劇為馬丁·帕斯科(Martin Pasko),畫師為湯姆·耶茨(Tom Yeates)。V2的故事接著V1。第一期的開頭回顧了沼澤怪物的起源。
緊接著,沼澤怪物在一個男人的槍口下救下一個小女孩。那個男人是女孩父親,他滿口說著這是自己的過錯,必須殺掉小女孩以阻止更壞的後果。
女孩一直不說話,也面無表情。沼澤怪物救下她後,帶著她一起離開。但在隨後的事件中,女孩展現出超能力。最後發現女孩真實身份是啟示錄裡的反基督者、毀滅世界的先驅。沼澤怪物必須阻止這個他曾經保護的「女孩」破壞世界。
這就是V2馬丁·帕斯科編劇的故事主線。這個主線的故事以惡魔、吸血鬼、宗教等元素為主。阿比和馬修等重要角色都沒有出現在這個故事裡。此時的沼澤怪物還無法流暢的說話,他的對白大多是以代表內心獨白的氣泡出現。
V2帕斯科主線阿比和馬修基本上沒出場,他們的戲份被另一對夫妻組合取代。麗莎白·特裡梅因(Lizabeth 「Liz」 Tremayne)和丹尼斯·巴克利(Dennis Barclay)。他們在摩爾接手後的故事也出現了。在合訂本第一本(中文版《沼澤怪物:第一卷》)的開頭,兩人在回家的路上。
麗莎白·特裡梅因(簡稱「麗茲」)最早在V2第三期出場,她是一名記者,調查亞歷克·霍蘭夫妻之死。後來她發現了沼澤怪物的存在,並寫了一本書《沼澤怪人:真實還是傳說?》(Swamp-Man: Fact or Myth?)。但大部分人認為這本書只是譁眾取寵的都市傳說。她相當於是沼澤怪物系列裡的記者俠露易絲·萊恩,調查各種離奇複雜的事件。
丹尼斯·巴克利最早在V2第五期出場,他是心理醫生。一開始受僱於森德蘭公司(Sunderland Corporation,就是《沼澤怪物:第一卷》裡抓捕並研究沼澤怪物的公司)。後來他得知森德蘭公司的一些醜陋真相後反過來對抗他們。
麗茲和丹尼斯多次給予沼澤怪物幫助,成為V2帕斯科主線最重要的配角。
另外有意思的是,V2的前13期都是套刊。雖然主體是沼澤怪物,但在每期後面都附上只有幾頁的魅影陌客的故事作為附刊,也是連載的形式,故事連貫,且與沼澤怪物的主線關聯並不大。創作陣容也不同於《沼澤怪物》主刊(那時的魅影陌客很是可憐,個人刊要插在沼澤主刊裡。不過想想後來新52也算揚眉吐氣了一把成為戲份頗重的角色並且有自己的個人刊)。
直到第14期,魅影陌客不再以附刊的形式出現,而是參與到沼澤怪物的主線裡。這期創作陣容也暫時換成了丹·米什金(Dan Mishkin,DC角色紫水晶、藍惡魔的聯合創造者之一)編劇、漢普頓兄弟(Bo & Scott Hampton)繪畫。
經過這個由特邀編劇、畫師創作的聯動性質故事之後。帕斯科重新接手主線劇情。他開始陸續引入阿比馬修等老角色。於是,在第17期,沼澤怪物和阿比重逢。此時的阿比已經和馬修結婚,在一家餐館裡當服務員,並極力隱藏自己的過去。
她帶著沼澤怪物去見馬修,沼澤驚訝地發現現在的馬修已經成為一個醉生夢死的酒鬼。
上圖是第17期第7頁,後來阿蘭·摩爾編劇、丹·戴和約翰·託特列邊作畫的第20期的其中一個跨頁也通過分鏡邊緣繪製的酒瓶致敬了該頁(下圖,酒瓶與上圖中間那格一致)。
《沼澤怪物》V2#20,合訂本《沼澤怪物:第一卷》第23頁局部
此時的馬修,因為被森德蘭公司的實驗折磨而大腦受損,也正是因為這個實驗他獲得了超能力。馬修的超能力以及他的墮落埋下了一個伏筆,這個伏筆在之後摩爾編劇的故事裡成為重要的線索。
頭號反派安東·阿肯也在第17期重新登場。雖然從V1算起來他只登場了三次,但因為他是登場的反派之中最具特色且登場次數較多的(其它大部分都是一次性反派),可以說他確定了沼澤怪物頭號反派的地位。阿肯這次以半昆蟲半腐屍的形態回歸(以及他的「非人類」,都變成了更噁心的存在),要對沼澤怪物進行復仇。
美漫連載月刊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編劇或畫師(主要是畫師)趕不及死線交稿(後來阿蘭·摩爾時期該刊不止遇到一次這樣的情況)。這一版有三種常用的處理方式:一是跳票,等畫師完成;二是邀請特邀畫師來繪製主線外的故事;最後一種可謂是最雞賊最偷懶的方式——重印往期。在V2的18期就遇到這樣的情況,而當時選擇的方法是重印V1第十期。
這期先是回來復仇的安東·阿肯綁架了一個人,並告訴他自己與沼澤怪物有不共戴天之仇,然後說起他跟沼澤怪物是怎樣結仇的。之後就是V1第10期的故事——安東·阿肯的第二次出場。不得不說這期湊數的意圖太明顯。不過倒是讓沒看過V1的讀者對這個反派有個大致了解(可如果是這個目的的話更應該選擇V1#2)。
隨後的第19期是帕斯科編劇的最後一期,這期的繪製工作已經由湯姆·耶茨的徒弟史蒂芬·比塞特(Stephen R. Bissette,主要負責鉛稿)和約翰·託特列邊(John Totleben,主要負責墨稿)。這兩位畫師是後來摩爾時期的主要畫師。這期講述的是沼澤怪物在馬修、阿比、麗茲、丹尼斯的幫助下再次擊敗阿肯。
這期雖然劇情沒多少出彩的地方,但沼澤怪物與阿肯的對決不失精彩,充滿想像力(以及噁心感)。
最後再次殺死了阿肯後,沼澤怪物意識到阿肯每次都會復活捲土重來,他決定獨自再前去確認阿肯的死亡。
這期之後,帕斯科選擇退出這個系列。萊恩·韋恩不得不尋找其他編劇來接手這個項目。在尋遍大西洋這一側無果後,他把視角望向了遙遠的不列顛。韋恩打了一個電話。從之後看,這個電話改變了《沼澤怪物》這個系列,也改變了整個美國漫畫行業。電話的那頭,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阿蘭·摩爾。
三、1984年,Volume 2,摩爾的沼澤怪物:
萊恩·韋恩第一次給阿蘭·摩爾打電話時,在韋恩剛做完自我介紹後摩爾就掛了電話。韋恩不得不再次打過去花些精力讓他知道這不是惡作劇。聽完韋恩的想法後,摩爾說他會考慮一下。過幾天他回電話提出了一些計劃——他想對沼澤怪物作大改動。韋恩欣然同意了他的計劃。從此,摩爾就接手了《沼澤怪物》V2。
為什麼萊恩·韋恩會找上阿蘭·摩爾?讓我們看看當時摩爾的資歷。在接手《沼澤怪物》前,他還在英國當漫畫編劇,當時三十歲出頭。主要給《2000AD》和《勇士》(Warrior)雜誌寫漫畫。這時的摩爾已經有了相當重量級的作品。包括給英國漫威(Marvel UK)寫的《英國隊長》(Captain Britain),給《勇士》雜誌寫的《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當時未成形,只是一些短篇)和《奇蹟超人》(Marvelman,後來因版權原因改名為Miracalman)等。其中《奇蹟超人》值得展開說說。沼澤怪物不是第一個被摩爾重塑的漫畫角色。他之所以敢大幅度顛覆沼澤怪物設定,很大原因是因為他之前在一個更自由的環境下這樣幹過。《英國隊長》和《奇蹟超人》都是摩爾重塑角色的先例。其中,摩爾對奇蹟超人的重塑,可以說是他最為大膽的一次嘗試(沒錯,我認為比後來他對沼澤怪物的重塑要更大膽)。
奇蹟超人原來是個怎樣的角色?他是個孤兒,職業是報社記者,當他念出一個咒語「Kimota」(原子atomic倒過來念),他會變成一個擁有超級力量、超級速度、超級智慧的英雄。另外他還有兩個幫手,奇蹟少年(Young Marvelman)和奇蹟小子(Kid Marvelman)。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抄的DC的神奇隊長(Captain Marvel,現在版權原因改成叫沙贊Shazam)。奇蹟超人之前的連載也是俗套的超英打反派故事。
在1982年摩爾接手後,整個系列煥然一新。故事開始於遺忘了自己曾經是個超級英雄的麥可·莫羅(Michael Moran),他一直在做著一個關於飛翔的夢。某天在被歹徒挾持時他潛意識說出「Kimota!」變回了奇蹟超人。故事的開端相對尋常,重新交待了奇蹟超人的身份和超能力。但隨後摩爾就開始大刀闊斧地重塑這個系列。先是把原本只相當於助手存在的奇蹟小子(Kid Marvelman)變成了心靈扭曲的大反派。當時英國的審查環境對比美國要寬鬆不少,那個時候美漫要經過漫畫準則管理局(Comics Code Authority,簡稱CCA)的審查,而英國沒有類似的審查標準。所以摩爾得以讓系列往更成人、更深度、更暴力的方向發展。摩爾時期奇蹟超人故事的最後,奇蹟超人的人性被神性完全取代,建立了一個由他統治的超能力烏託邦(之後尼爾·蓋曼接手這系列,這裡不展開說了)。
如果世界上真有無所不能的超人,那麼他會用這些能力做什麼?在《奇蹟超人》可以看到摩爾之後喜歡探討的主題的雛形。也與同在1982年開始連載的日漫經典《阿基拉》異曲同工。
這個系列對於後來《沼澤怪物》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時候,摩爾已經和後來沼澤怪物的主要畫師陣容——裡克·維奇(Rick Veitch)、約翰·託特列邊合作。他們為這兩個系列所作的貢獻相當之大。可以說是他們讓摩爾的天才構想得以用畫面的方式實現。《奇蹟超人》展現出許多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重口預警):
有《奇蹟超人》等作品,當時的摩爾已經足夠出色了。加上託特列邊、維奇等人接手了《沼澤怪物》的繪製工作,他們之前和摩爾有過不錯的合作。所以萊恩·韋恩選擇摩爾也是很合理。事實證明,這是個偉大的選擇。
摩爾從20期開始接手,到64期結束(其中包含年刊2)。大部分都由裡克·維奇、約翰·託特列邊、史蒂芬·比塞特繪製。後來發行的合訂本基本都是收錄的這幾十期。另外這段時間的《沼澤怪物》刊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變動——Vertigo之母凱倫·伯格(Karen Berger)從第25期開始接過萊恩·韋恩旗幟擔任該刊的編輯。她對《沼澤怪物》的成功也起了很大作用。後浪引進的中文版是DC/Vertigo在2009年推出的六冊合訂本版本。收錄期數分別為:
第一卷:#20—27
第二卷:#28—34、年刊2
第三卷:#35—42
第四卷:#43—50
第五卷:#51—56
第六卷:#57—64
20期故事緊接著帕斯科的19期。一開頭就是沼澤怪物尋找阿肯的屍體,確定他真正死亡。從一開始,摩爾就引入了他重塑沼澤怪物的重要主題。
沼澤怪物之所以要確定阿肯的死亡,除了擔心阿肯再度復活外,還出於一種自我審視。「你是我的對立面。我的人性……被奪走了。我一直想要將它抓回來。而你原本是人類……卻將人性全部拋棄。」
隨後,沼澤怪物被森德蘭公司襲擊並抓走,繼續他們對沼澤怪物的研究。在森德蘭公司的研究中,摩爾引入了他對沼澤怪物系列的最大顛覆——沼澤怪物不再是亞歷克·霍蘭死後重生變成的,他是一株以為自己是亞歷克·霍蘭的植物。
摩爾從根本上顛覆了沼澤怪物的起源,加入了身份認同的命題。在他從來不是人,那麼他會如何維持他的人性?摩爾筆下的沼澤怪物形象逐漸複雜起來,他自我懷疑、自我掙扎,不斷思考著自己的存在。
到第28期《葬禮》(Burial,收錄在《沼澤怪物:第二卷》,是這本裡第一個故事),正式宣告與過去的安息與沼澤怪物的重生。這期裡,沼澤怪物被亞歷克·霍蘭的鬼魂所纏繞,直到他從沼澤找到亞歷克的遺體並埋葬。他正式與「亞歷克」這個身份決裂。也從這期開始,摩爾用更為自由、更為優美、更為宏大的方式講述沼澤怪物的故事。
前文提過,美漫連載月刊經常會出現編劇或畫師趕不及死線交稿的情況,通常會另請特邀畫師來畫主線外的劇情。《沼澤怪物》第28期就是摩爾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因為原定的《愛與死》(Love and Death)需要畫師比塞特和託特列邊大量精緻的繪畫,所以沒法趕在死線前完成。於是時任編輯凱倫·伯格邀請了肖恩·麥克馬納斯(Shawn McManus)擔任特邀畫師,讓摩爾臨時創作了這一期。從完成度與對整個系列的延展性來說,不得不讓人感嘆摩爾的才華。作為臨時編寫的劇情,被摩爾賦予一種悲傷的詩意,還有雙重意義上的「埋葬過去」。
這一期還有不少與v1呼應的畫面:
摩爾不止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單是在合訂本第二卷裡,就有三期。除了28期外還有32期《波格》(Pog,同樣是麥克馬納斯繪畫)和33期《廢棄房屋》(Abandoned Houses,重印沼澤怪物第一個故事,由羅恩·蘭德爾繪畫了補充的幾頁)。
《波格》是摩爾致敬沃爾特·凱利(Walt Kelly)報紙老漫畫《Pogo》,那是一隻生活在沼澤的負鼠。這篇《波格》是幽默諷刺短篇,以一群渴望尋找理想的新家園而來到地球的擁有永恒生命的高智慧生物為主角,表達了環保的主題(這也是摩爾時期沼澤怪物一個重要主題)。雖然畫風與故事都相對輕鬆,但波格一行人追求完美家園理想的一次次破滅,他們無盡的旅程還是帶來一種悲劇感。
《廢棄房屋》是重印了1971年發表在《秘密之屋》上的那只有8頁的短篇——第一篇沼澤怪物故事。但只有8頁達不到出版要求,於是摩爾額外加入了一些情節。整篇故事就是阿比做的夢,在夢裡,她遇到該隱和亞伯(Cain and Abel,取材於聖經,也是DC恐怖漫畫系列老角色),他們讓她在「神秘」和「秘密」之中作出選擇,並給她講述了一個故事。摩爾通過這期,把亞歷克斯·奧爾森的故事與主刊聯繫起來。揭露了從古到今有不止一個沼澤怪物,當地球經歷危險時,會創造出一位元素守護者,這位守護者就是沼澤怪物,這個就是後來的「萬物之綠」(The Green)的概念。不僅為之後沼澤怪物故事的走向作鋪墊,還賦予沼澤怪物一種宿命感。亞歷克斯和亞歷克的悲劇,在歷史中一次次不斷重演。
這期的封面致敬了《秘密之屋》92期,在內容上,阿比在該隱的神秘之屋與亞伯的秘密之屋中選擇了秘密之屋也是向這個作為沼澤怪物初次登場的刊物致敬。
摩爾的重塑使得《沼澤怪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這個原本是四五線角色成為DC魔法系自然系最重要的英雄。
鑑於後續幾本合訂本國內會陸續引進。這裡就不展開(劇透)。文章開頭說過,摩爾的《沼澤怪物》是偉大的,而這份偉大放在整個美漫行業的語境下更為突出。考慮到這是主要創作中途接手,而且以每月一期的速度進行創作,摩爾時期《沼澤怪物》表現出來的完成度是行業頂級水平。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沼澤怪物》可以作為美漫史的一個坐標。可以將DC漫畫的歷史分出一個「《沼澤怪物》前」和「《沼澤怪物》後」的體系。《沼澤怪物》對DC以及對整個美漫行業的影響非常深遠。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成人化、黑暗風的漫畫熱潮,《沼澤怪物》可謂是「始作俑者」。下面再概括一下《沼澤怪物》的影響和貢獻。
美漫「不列顛入侵」入侵以及Vertigo的開端,直接影響《睡魔》《康斯坦丁》等作品:
大家知道,美漫史上有個「不列顛入侵」,就是以阿蘭·摩爾、尼爾·蓋曼、格蘭特·莫裡森等一群來自英國的漫畫創作者到美國進行商業創作。而摩爾的《沼澤怪物》就是「不列顛入侵」的開端。從他起,越來越多來自英國的漫畫才子用他們的方式重塑美漫。主要體現在DC旗下的Vertigo工作室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沼澤怪物》《睡魔》等作品雖然現在打上了Vertigo的標誌,但在這些作品連載的時候,還沒真正成立Vertigo工作室。Vertigo是1993年由凱倫·伯格成立的,並將之前她負責編輯的那些系列歸入到Vertigo裡。Vertigo主要以成人向的恐怖、幻想類漫畫為主。可以說,Vertigo這些產品線是凱倫·伯格一手締造的,也是她挖掘了眾多有才華的編劇和畫師。摩爾雖然不是她挖掘的,但摩爾在她幫助下高產又高質。
另外,《沼澤怪物》也對後來的Vertigo作品有直接影響。Vertigo最重要、連載時間最長的系列《康斯坦丁》(Hellblazer)的主人公康斯坦丁第一次正式登場是在《沼澤怪物》v2第37期(合訂本第三卷),但有意思的是按照維基百科的說法,康斯坦丁初次登場是在第25期《理性沉睡……》(The Sleep of Reason……,合訂本第一卷)。
後來康斯坦丁因為人氣高有了自己的獨立刊,而且就單純Vertigo時期就連載了300期(DC新52之後由DC直接出),是Vertigo最長的連載(比第二長171期的《沼澤怪物》還要多一百來期)。
另一部Vertigo最重要作品《睡魔》也受到《沼澤怪物》很大影響,比較直接的體現就是《睡魔》裡夢之國度的重要角色有直接取自《沼澤怪物》的。夢之國度的烏鴉馬修就是馬修·凱布爾,他死後被睡魔作為僕人留在了他的領地。而尼爾·蓋曼選擇該隱與亞伯來當夢之國度的重要守衛也是來源於《沼澤怪物》的影響。另外,《沼澤怪物》對《睡魔》的影響還滲透到大大小小的方面,從敘事的方式到核心概念等(關於這點也可以單獨延伸出一篇文,這裡不展開)。
主流美漫的「黑暗時代」的先驅,讓商業連載興起「成人化」:
《沼澤怪物》對美漫的影響不局限在Vertigo,而是整個主流美漫。有一種說法,把美漫史(針對主流美漫,地下漫畫沒納入討論範圍)劃分為幾個時代——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現代(黑暗時代)。其中黑暗時代是八十年代中旬起到現代。黑暗時代的作品更加成人化與黑暗風,主題更嚴肅、對類型的突破更大。普遍認為黑暗時代的出現是各位傑出創作者創作出一批影響力巨大的漫畫作品(通常作為代表的是阿蘭·摩爾的《守望者》、弗蘭克·米勒的《黑暗騎士歸來》、阿特·斯皮格曼的《鼠族》)。《沼澤怪物》則是這批漫畫的先驅。可以說,《沼澤怪物》的成功讓很多創作者意識到可以在類型作品裡引入更多嚴肅的、作者性的東西。《沼澤怪物》還是阿蘭·摩爾進入美漫界的敲門磚,之後摩爾為美漫貢獻了眾多偉大的作品。
《沼澤怪物》第29期(《愛與死》)是第一個避開CCA審查直接發行的商業期刊:
從1954年CCA(漫畫準則管理局)成立起,對漫畫出版進行了一系列嚴格且荒誕的審查,禁止了諸如表現犯罪、性愛、裸露、毒品、褻瀆宗教等描寫。對美漫行業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黃金時代一大標誌EC漫畫(主要是恐怖、犯罪類漫畫)直接因為CCA沒落。當時的主流漫畫受到CCA的貽害很深。
值得注意的是,CCA是漫畫雜誌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Comics Magazine Publishers)成立的一個部門,它相當於是漫畫出版商的自律審查,而不是國家機關的審查(關於CCA的歷史,可以另起一文,這裡不贅述。CCA也是美漫史的重要一頁,它的存在時間很長,但在後期它的影響力已經沒那麼大)。漫畫出版商在出版前把作品交給CCA審查,審查通過後會在封面上打上CCA的標誌。
正因為CCA屬於自律審查而非強制執行,所以完全是可以繞過它來發行。
在CCA執行最嚴厲的六七十年代,已經有不少地下漫畫通過獨立出版的形式避開審查,克魯伯(R.Crumb)等人就是當時地下漫畫的代表。但地下漫畫印量少發行渠道也不同,避開CCA審查相對容易。《沼澤怪物》屬於主流商業漫畫,通常都要經過CCA審查。而第29期《愛與死》內容包含裸露、亂倫、腐屍、蟲子等,從任何角度來說都無法通過CCA的審查(即使八十年代CCA的尺度已經寬鬆了一點)。DC將這期送審,意料之中地被斃。這時DC意外大膽地選擇了避開了CCA直接發行(其中細節不清楚,我想編輯凱倫·伯格的魄力是個重要因素),成為了第一個完成此舉的商業期刊。值得一提是第30期是通過了審查的,所以第30期封面也有CCA標誌。30期之後《沼澤怪物》即使是最人畜無害的故事都不交給CCA審了。並且會在封面加上「複雜懸疑」(Sophisticated Suspense)的說明,起自我分級的作用。後來Vertigo產品線的系列都以這種方式發行。像《康斯坦丁》等還會在封面加上「建議成熟讀者閱讀」(suggested for mature readers)等字樣。
就因為當時DC敢於打破常規,給了摩爾等創作者很高的創作自由。才誕生了這麼一批在美國商業連載漫畫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大量跨頁的使用:
《沼澤怪物》獲得如此的成功,其前衛的視覺風格起很大作用。維奇、比塞特、託特列邊給這個系列帶來的視覺衝擊力,放在今天也是相當強烈。
《沼澤怪物》的分鏡形式自由,用了大量的不規整畫格。畫面用了大量深邃的陰影(這是從伯尼·賴特森起就確立下來的畫面風格了)。還有比較突出的是用了大量的跨頁。這在第二卷尤為明顯。
在第34期《春之祭禮》(The Rite of Spring)中做得更為風格化,幾乎整篇漫畫就用跨頁來敘事,而且還需要將書本豎著閱讀,營造一種特別的閱讀體驗,配合整篇的迷幻感衝擊力滲出紙頁。
另外上色與填字對作品視覺呈現上的貢獻經常被忽略,他們是除畫師外讓視覺風格保持統一的重要人物。《沼澤怪物》系列的創作陣容裡參與時間最長的不是阿蘭·摩爾,不是凱倫·伯格、甚至不是萊恩·韋恩,而是上色塔季揚娜·伍德(Tatjana Wood)和填字約翰·科斯坦薩(John Costanza),他們倆在各自負責的領域也是行業頂級水平。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DC很大一部分經典作品都有他們倆參與。主流美漫與獨立漫畫不同的一點是它是多人參與的,是共同發揮的結果。雖然《沼澤怪物》因為摩爾而久負盛名、摩爾對這系列的影響最大,但它的成功同樣離不開畫師、編輯、上色、填字。
因為現在篇幅已經過長,摩爾後的《沼澤怪物》就概括性說說。v2第64期是摩爾的最後一期,之後有多任編劇接手。包括格蘭特·莫裡森(Grant Morrison)、馬克·米拉(Mark Millar)、布萊恩·K. 沃恩(Brian K. Vaughan)等名家。
在摩爾之後的故事裡,比較重要的是引入了沼澤怪物與阿比的女兒特菲·霍蘭(Tefé Holland)。她在裡克·維奇編劇(他在摩爾時期是作為該刊畫師)的v2第65期第一次被提到,那時她還沒有名字,只是一個萌芽(The Sprout)。真正出場是在道格·惠勒(Doug Wheeler)編劇的v2第90期,她以巴西城市特菲命名,特菲是樹之議會(由摩爾創造)的家園。
到了布萊恩·K. 沃恩編劇的v3,特菲·霍蘭成為了主角。她的體內同時擁有沼澤怪物與惡魔的力量。雖然用特菲當主角給這個系列帶來了新意,但很多老粉不買帳。v3的銷量並不好,只出了20期就砍了。
特菲·霍蘭,由藝術家菲爾·黑爾(Phil Hale)繪製的v3#3封面無字版
2004年推出了《沼澤怪物》v4,前後共四個編劇參與。銷量也是不高。一共出版了29期。
之後就是2011年DC新52企劃,重啟了DC宇宙。此時,推出了《沼澤怪物》v5作為新52企劃的第一波。由斯科特·斯奈德(Scott Snyder)編劇、雅尼克·帕克特(Yanick Paquette)繪畫。《沼澤怪物》v5是和另一個系列《動物俠》(Animal Man)為聯動刊。保留了摩爾的「萬物之綠」、「樹之議會」等設定(但角色設定又變回沼澤怪物就是亞歷克·霍蘭)。並和動物俠代表的「眾生之紅」(Red)、安東·阿肯代表的「腐國」(Rot)並列。兩刊聯動的大事件為《腐國降臨》(Rotworld),是沼澤怪物與動物俠分別以萬物之綠和眾生之紅為陣營,對抗已經將世界腐屍化的安東·阿肯。
新52人物改動比較大的是阿比,算是跟著時代步伐,她不再是以前那個需要被拯救的柔弱女人,而是成為了女漢子。同時她也擁有腐國的力量,並在《腐國降臨》的故事線裡覺醒。
《腐國降臨》後,沼澤怪物和動物俠的聯動就減弱了。他加入了黑暗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Dark),和康斯坦丁等人的聯動多了。主線也更多涉及魔法系故事。
斯科特·斯奈德創作了19期,之後由查爾斯·索爾(Charles Soule)接手故事主線。最後v5共連載了40期,於2015年結束。
嘮嘮叨叨這麼長一篇是時候寫個結語,因為《沼澤怪物》對於美漫行業的特殊意義,所以這篇文很多地方都可以延伸出另一篇不同主題的文。
沼澤怪物的成功似乎是偶然,它是被漫畫行業幸運選中的角色。遇到了阿蘭·摩爾等偉大的創作者。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另一個四五線角色遇到了摩爾,那麼我相信那個角色同樣會擁有沼澤怪物今天擁有的地位。現在,摩爾已經退出了主流美漫界。沼澤怪物的成功,還會在美漫行業中重演嗎?
系列編劇表:
Volume 1(1971-1976):
萊恩·韋恩:《秘密之屋》#92,v1#1–13
大衛·米什萊恩:#14–18, 21–22
格裡·康韋:#19–20, 23, 24(聯合編劇:大衛·安東尼·卡拉夫特)
Volume 2(1982-1996):
布魯斯·瓊斯:年刊#1
馬丁·帕斯科:#1–13, 16–19
丹·米什金:#14–15
阿蘭·摩爾:#20–58, 59(聯合編劇:史蒂芬·比塞特、約翰·託特列邊、裡克·維奇), 60–61, 63–64, 年刊#2
裡克·維奇:年刊#3, 65–76, 79–87
傑米·德拉諾:#77
史蒂芬·比塞特:#78, 年刊##4
尼爾·蓋曼:年刊#5
道格·惠勒:#88–100, 102–109
安德魯·希弗:#101
南希·A. 柯林斯:年刊#6, #110–115, 117–125, 127–138, 年刊#7
迪克·佛爾曼:#116, 126, 139
馬克·米拉:#140–143(聯合編劇:格蘭特·莫裡森),#144–171
喬恩·J. 穆特:《沼澤怪物:根》(Swamp Thing—Roots,單期外篇)
Volume 3(2000-2001):
布萊恩·K. 沃恩:#1–20,《冬之邊緣III》
布萊恩·K. 沃恩、麥可·祖利、阿麗莎·奎特尼:《沼澤怪物Vertigo秘密檔案與起源》
Volume 4(2004-2006):
安迪·迪格爾:#1–6
威爾·普法伊費爾:#7–8
約書亞·戴薩特:#9–29
Volume 5(2011-2015):
喬納森·萬金:《至白之日餘波:尋找沼澤怪物》#1–3
斯科特·斯奈德:#1-18, 年刊#1
查爾斯·索爾:#19-40, 年刊#2-3, #23.1:
迷你刊(2016):
萊恩·韋恩:#1–6
漫畫
夏威夷1997 | 清洗 | 人類史 | 斑點鹿(Spotting Deer) | 快拍(snapchat)
一枚硬幣的故事 | 艾米麗託我問候你
泉水 | 夢的方法 | 心之所向 | Hurt or Fuck? | 探票員
荒棄 | 陰影中的寶藏
《附身》:Part 1 | Part 2 (Part 3無法建連結)
Boundless | 肉與靈
《與上帝有約》:與上帝有約 | 街頭歌手 | 樓管員 | 夏憩屋
《邊境異障》:Part 1 | Part 2
讀書會
Julia Gfrörer:黑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Jeff Lemire:一種爭鬥過後的「無力感」
賞析
《功夫大師上氣》:Part 1 | Part 2 | Part 3
午夜驚魂 | 多聯畫格(Polyptych) | 出入口 | 消失的邊框與圓形畫格
製造頁面之眼
人物
蒂莉·瓦爾登(Tillie Walden)
瓊·麥克瑙特 上(Jon McNaught 1)| 瓊·麥克瑙特 下(Jon McNaught 2)
吉姆·斯特蘭科(Jim Steranko) | 愛德華多·裡索(Eduardo Risso) | 阿薩夫·哈努卡(Asaf Hanuka)
Bue Bredsdorff
介紹
萬神殿書社(Pantheon) | 幻圖書社(Fantagraphics) | 第一秒圖書(First Second) | kuš |
中德漫畫PK | 行星小隊(Planetary) | Ressac
Dominique Goblet兩部作品
欣賞
童話中人封面賞 | 無我(Moonassi)| 漫畫家設計的企鵝封面 | Jason名人畫像錄 | 《魔界奇譚》封面賞
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悲傷的兒童節推薦書單
漫評
Killing and Dying | 記憶宮殿 | 暴力史 |
獎項
2016伊格納茲獎
第44屆安古蘭漫畫節
提名名單 | 獲獎名單 | 冷思考
2017艾斯納獎
2017伊格納茲獎
2018艾斯納獎
第45屆安古蘭漫畫節
提名名單1 | 提名名單2 | 提名名單3
獲獎名單&回顧
專訪
《吉米·科瑞根》編輯
專題
《封閉式車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