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亮相後,斬獲最高榮譽金獅獎,媒體也讚不絕口,阿方索·卡隆用大師級別的美學造詣和視聽語言,拍出了讓一部細膩動人的佳作。
《羅馬》充滿著女性主義的光輝,看似不動聲色,內裡卻有史詩般的激流暗湧。這部電影不是讓你深入到角色身邊,乃至於代入他/她的位置去感受他/她的哀戚、喜樂——相反的,導演從一開始就不想你太投入,他要給你一種距離感。
根據往常慣例,入圍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必然當選最佳外語片。當Netflix也不再是問題,就看《羅馬》能否創下最佳外語片+最佳影片的歷史了。
阿方索·卡隆憑《羅馬》再度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導演幾乎要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
據不完全統計,卡隆拿下重要獎項的最佳導演有:第22屆美國在線影評人協會獎、第53屆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第71屆美國導演工會獎、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76屆金球獎。其橫掃之姿,頗有捨我其誰之勢。
值得一提的是,卡隆再拿獎的話,這已經墨西哥人六年來第五次獲得同一獎項了,能不能成真,馬上揭曉。
本來吧,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大的看點是Gaga女士能不能拿下這一獎項,成為歌曲獎與表演獎共收囊中的第一人。
此前,她和寵兒女主奧利維亞·科爾曼競爭激烈,而當我看完《賢妻》裡格倫·克洛斯的表演之後,我知道gaga沒戲了。
格倫·克洛斯第7次入圍奧斯卡(4次女主,3次女配),來勢洶洶。憑藉《賢妻》,她問鼎的最佳女主角有:第76屆金球獎、第25屆美國演員工會獎、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獎項之多之重要,有種奧斯卡非她莫屬的感覺。
1987年,格倫·克洛斯在《致命誘惑》中塑造了Alex Forrest讓人印象極深刻。
這個角色名列美國電影協會「百年間最偉大銀幕英雄和銀幕惡人排行榜」第7名,對「壞女人」形象的精準把控,讓她獲得了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之後格倫憑藉《危險關係》和《雌雄莫辨》先後兩次獲得該項提名。
格倫阿姨今年已經72歲高齡,但說她的贏面大,絕不是出於尊老。今年已經是格倫·克洛斯第四次角逐影后了。
事實上,她已經憑藉此片,橫掃了各大「奧斯卡前哨」。
在片中,她也以爐火純青的演技,詮釋出一位妻子從甘願犧牲、一再隱忍,到自我覺醒的「大女主式」蛻變過程。
在歲月的積澱下,「老戲骨」格倫的演技日益精湛,貢獻了年度最細膩、最真誠的一次表演。
總之我不管,今年我賭她!
《波西米亞狂想曲》最大的魔力在於,它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回到了溫布利,回到了LIVE AID演唱會,回到了皇后的演唱現場,讓觀眾見識到了真正的神的Live。
拉米·馬雷克對Freddie Mercury近乎獻出靈魂的模仿,影片對每一個演出細節的還原,再加上終極武器——皇后樂隊的原聲,將搖滾樂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還是那句話,電影是一門造夢藝術,而音樂片正是將造夢做到極致的類型。
頒獎季中,演員工會獎是奧斯卡表演獎最重要的風向標。拉米成功拿下演員工會獎,也讓奧斯卡最佳男主的歸屬少了些懸念。
在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中的最後一段。
拉米飾演的主唱在經歷了團隊解散,身患愛滋,酗酒失聲,友人背叛之後,重回舞臺後的第一場演出,為掙扎在饑荒中的非洲災民募捐的大型「拯救生命」演唱會LIVE AID。
即使不是Queen樂隊的粉絲,在看完了這個現場之後,我也能深刻感受到這個偉大樂隊的魅力,同時也會感到一種痛苦,這樣驚豔於世的現場,我們再也沒有機會看到了。
人浪,歡呼,數萬人以及電視機前數億人的齊聲高唱,這一瞬間,所有人都會明白,音樂的意義。
除了以上這四個關注度最高的獎項,還有幾個獎預測一下,準不準呢?我們到時候一起看。
雖然2017年已經拿過了小金人,但還是覺得本屆還是應該頒給《綠皮書》裡的馬赫沙拉·阿里。此外,大長臉亞當·德賴弗在《黑色黨徒》裡演的3K黨成員也相當到位,不過我更喜歡他去年主演的《誰殺死了唐吉訶德》。
✪ 最佳女配
《寵兒》就是三個女人一臺戲,一臺精彩的宮鬥戲,女配應該在這裡。發愁的是雷切爾·薇姿和艾瑪·斯通這兩位新舊寵兒都非常出色,頒給誰都應當。而且這兩位還都曾經拿過奧斯卡。非要選一個,那就薇姿姐吧,更深沉一些。
✪ 最佳音效、配樂等獎可能都給《黑豹》,畢竟花了這麼大宣傳費,畢竟也要照顧一下收視率。
✪ 視覺效果遺憾的是《海王》沒有入圍,雖說即便入圍我還是會投給《復聯3》。
✪ 奪冠熱門的動畫片《蜘蛛俠:平行世界》,口碑挺不錯。去年動畫片裡《無敵破壞王》和《超人特工隊2》都大賺且評分很高。一定要選的話還是蜘蛛俠吧。